APP下载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2018-03-23刘婷玉李怀珍

求知导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刘婷玉 李怀珍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作为十九大报告中的最大变化之一,意味着我国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有了更为精准和更为全面的判断,也不可否认,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突出重点、统筹一般,通过主要矛盾的解决来带动其他各项次要矛盾的解决,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对我国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轉变过程。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中国前进的道路上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情况,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直面当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提出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科学论断。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内涵

96年风雨兼程,96年砥砺奋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十九大充分肯定了党和国家在过去五年内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最恰当的说明。这个新论断告诉我们,“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上。

(一)“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报告所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进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如今中国在经济方面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而不再是短缺。这样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现实了。

(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向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模式迈进了一步。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大幅提高,社会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进展。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得到保障,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正在转向对更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前提和基础。

(三)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分解来看便是发展的“不协调、不和谐和不匹配的关系”。包括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事业间发展的不协调;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尤其是生态发展的不和谐;以及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匹配等。

1.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统筹城乡发展,虽然一直在做出各种努力,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总体长期高于农村,以至于拉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农村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等资源配置长期低于城市水平。

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东部为中国发达地区,中部为较发达的地区,而西部的发展相对滞后,东、中、西部人均收入水平不平衡,社会劳动力或科技等人才普遍向中东部流动,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也带来了区域间其他各项发展的差异。

社会事业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但科技、教育投入不足,文化、卫生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

2.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尤其是生态发展的不和谐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在近几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果,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相对缓慢,相应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促进文化的繁荣,例如,许多名胜古迹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还停留在表面,没有发挥经济建设对优秀文化的传播作用。另一方面,仍然有许多文化作品粗制滥造,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产业,如一些影视作品质量不高,粗放的产出极大地消耗着人们对影视行业的信心。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更是深入体现着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矛盾。

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列为将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国家也一直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然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不会很容易就被所有的工厂、企业等的领导人所理解,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得到改进创新。所以,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并不罕见,应付环保督察的情况也不少。总之,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也还未得到很好的调节。

3.行业发展之间的不匹配

不匹配的主要表现在于不同职业之间的不匹配,多劳不多得的现象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各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分配标准不一,与劳动者的劳动量不成正比。例如,演艺行业与科技行业之间薪酬的分配极其不平等,并且这个悬殊可能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也给外国好事者留下了中国不重视科技发展的把柄。

(四)发展不充分

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发展的层次和质量上,发展层次即某一项事业的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它的实质也是这项事业的发展质量的一个体现。发展质量指的是某项社会事业的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总的来看,当前发展的不充分主要包括法治建設还未彻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全面深入群众,经济体系还未完全建成,国家安全建设还不够完善。

1.法治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颁布,这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民事立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法治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引导人民群众普遍树立法治观念,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目标有待实现;司法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2.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完全深入群众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运用灌输和疏导的方法,引领人民群众形成准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拥护社会主义,服从中国共产党的指挥领导,但当前灌输、疏导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全民性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影响着中华民族内部的统一和团结。

3.经济体系亟待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致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任务,国家经济建设成效显著,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包括经济建设的效益和质量不高,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近几年来中国出口贸易急速增长,但是国内市场的发展不够充分,由于商品质量、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大。再者,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的要求极为迫切。

4.国家安全建设力度还不够

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的焦点和支撑,同时亦是国家安全的根基和保证。国家安全包含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家安全建设的任务还相当重,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与财力投入相对不足,武器装备发展与军队官兵素质等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还亟待解决。

总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着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的内涵,抓住这一点,才能明确新时代的任务,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发展。

三、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至关重要

1.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党和国家决策的依据

主要矛盾的转变,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党和国家需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新的决策,因此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未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计划和目标。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策略的提出正是基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习总书记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一方面,习总书记的这一判断否定了用单一的生产力发展来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观点,带领共产党人走出了理论误区,有利于为中国的继续前进扫清理论与思想障碍。另一方面,习总书记在描述新时代主要矛盾时用词的精准也体现了他严谨务实的作风,“转化”这一描述既符合中国国情,也展现了习总书记的理论与政治智慧。

3.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对中国共产党实践成果的肯定

既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实现了转化,就表明自1981年以来一直坚持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结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尤其是近5年以来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带领人民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正是一项项成果串联起来才促进了旧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继而出现了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该转变肯定了这一点。

4.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开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已经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从十九大到二十大,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在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为我们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沿着这一方向走下去必然会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宣称的那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总之,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适应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了,这一转变至关重要。一方面,对这一转变的判断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一转变的内涵既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了成就,也反映出了中国发展还存在的不足,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我们必须根据这些新要求,制定我们的重大方针、政策,踏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征程,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

[3]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N].新华社,2017-10-18.

[4]赵科天.论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

[5]昝剑森.论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31-34.

[6]陆士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工作事业[J].中国社会工作,2017 (30).

[7]李建华.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