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践行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18-03-23宫佳妮
宫佳妮
摘 要: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研究比比皆是,而高校践行感恩教育的效果却微乎其微。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仅靠营造校园氛围进行思想灌输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发注重发挥表率作用。从身边的生活环境里,践行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感恩教育;高校;表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国家、社会、政府、党、高校、家庭,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在倡导感恩。但从身边环境来看,感恩意识的“薪火”始终敌不过利益的诱惑。当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无法比较。但感恩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始终不尽如人意。利益的诱惑一点即燃,而感恩意识这种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却需要被动地灌输,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中父母没做好表率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祖国花朵的摇篮,学生成长的环境直接决定他们将成为怎样的人。以家庭为单位,离婚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多伴有自卑、自信心不足现象,有的甚至性格孤僻、个性乖戾。这与孩子没有生长在一个感恩的家庭息息相关。感恩的家庭,应该是包容的、温暖的、阳光的,父母相处的关系就是和谐的。夫妻双方如果心存感恩之心,就会互相体谅关心。当然,生活中不乏出现琐碎的烦恼和纠纷,但這足不足以成为家庭破裂的原因。当夫妻双方遇到婚姻危机时,心存感恩的人更多地是考虑情感因素的,这种情感因素就是感恩的心。心存感恩的心,婚姻危机就不会造成家庭破裂。当然,情况多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感恩意识深厚的夫妻或父母,造成危害家庭的情况概率定会小些。因此,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不用说感恩意识了,自身性格都存在很大毛病,这与父母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2.校园感恩行动弱化
感恩无处不在,只要你想有,身边处处都在,教师与学生的感恩、互恩关系与家庭的感恩氛围同样重要。教师给予学生知识,帮助年轻人规划未来,首先就是一种付出与劳动。让感恩普照校园,首先应以教师为表率。高校教师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工作在这样一个安定美丽的校园,能有这样的机会向年轻人传递知识,本身就应该心存感恩之心。心存感恩之心的教师,每天忙碌于课堂与办公室之间,本身就是快乐的,享受着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带着这种笑容传授学生知识,学生也愿意接受并吸收,学校的学风建设会上到一个新台阶,正迎合了“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教育方针。同时,学生应感谢教师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辛苦地备课,口干舌燥地完成了教学要求,下课后道声“谢谢老师”,让感恩意识遍及身边的每一分钟,校园的感恩教育自然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而目前,高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口头上传递感恩、知恩,但行动却和口号大相径庭。学生参加的活动数不胜数,有经验了就会觉得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学校办活动的目的也确实是这样。能通过组织活动“点燃”学生的感恩、诚信意识的情况太少。
3.个人道德素养不高
中国是一个讲究感恩意识的大国,地大物博的国家传播思想不是一件难事,重要的是没有让它发生在每个人生活的每分每秒。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关心的是自己的财富,上什么好学校读书、去什么好单位上班、拿什么文凭和学历,这些似乎比感恩意识更重要。2017年3月3日,腾讯新闻网报6岁小女孩不爱玩耍,偏爱救死扶伤。据了解,女孩的父母从事的就是志愿者工作。他们经常带着女儿参加志愿者培训班,孩子慢慢学会了实践技能,现在得到了众人的喜爱。这难道不是每个人想要的么?但却不是每个打着“感恩”旗号的人所能拥有的。旗号只是形式,行动才是根本。这样热心做好事不求回报的人,怎能不得到别人的喜爱?这样鲜活的事例,警醒身边的大学生应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提升道德修养
人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思考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心存谦卑之心,才能加快自己成长的脚步。真正富有的人,不需要攀比财富;真正有涵养的人,不需要把“感恩”写在脸上。当今大学生,应仔细思考“小学生守则”,回忆初心,才能不忘初心。
总之,大学生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做到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成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靳京阳.高校贫困生认定和资助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郑 岚.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