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通史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2018-03-23王轶
王轶
摘 要: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按专题的编写,难以全面满足高三阶段的教学需要,通史教学必不可少。如何进行通史教学,在通史复习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以复习清前期历史为例,抓住历史阶段特征这个核心,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并运用全球史观,进而呈现立体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阶段特征 历史观 立体
现行的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是按专题即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来编写的,我们高三进行二轮复习时往往要进行通史体例的复习。我们进行通史的复习时,绝不能将分散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同一时期的内容进行简单地重组和罗列。下面我就以自己在复习中国通史清代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为例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
一、围绕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断代史的复习,并明确该阶段历史在中国史中的地位
复习清代前期这部分的历史,要始终围绕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来进行教学。
首先,要强调这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特点。综观中国历史,清前期处于承先启后,即将发生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转折阶段,处于近代前夜。因此,其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许多情况对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本历史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虽处于迟滞状态,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所以,清前期在此方面的贡献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并应给予充分肯定。再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问题,在清前期封建专制统治的打击摧残之下,发展缓慢,无法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更无法像西方那样长成参天大树,无法最后攻占封建专制统治的堡垒;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又给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带来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比如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基本上是“欧风美雨”的产物,而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击之下枯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很多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转化而来的,这些特殊性又注定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一些先天性弱点,这些又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此,我们在复习清前期这部分历史时不能把它与一般的中国断代史等同对待,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时期处于我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的前夜,准确地将这段历史定位,讲清阶段特征及表现。
其次,在复习清前期历史时,我们还应看到清代是一个由刚刚崛起不久的少数民族,入关后又联合了汉族及其他各民族上层分子建立起来的封建性质的政权。这部分历史中,我们应当注意到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政权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处于上升和发展强大的阶段,逐渐完成封建化,所以能仍旧保持相当的朝气,因此尽管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却能保持一百余年的强盛。
再其次,清代前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典型而充分的体现,在复习中还要把“衰落”的特点理清,将分散与每本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在经济方面,特别要抓住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等问题。清代实行“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废除了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客观上使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松弛,又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使封建社会这个古老陈旧的躯体走向衰亡。在政治上,封建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清雍正时期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奏笔录,“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种表面上看似威严无比的统治不是强大与繁荣的体现,而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统治色厉内荏衰落本质的真实体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仍旧停留在传统科技层面,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指出“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将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问世,这些无一不反映封建制度之大厦将倾的必然趋势。
二、运用全球史观,将中国历史的发展放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做到中外历史的有机整合,构建立体教学
中国的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复习这段历史,还应联系到清代前期所处的国际环境。17世纪中期至19世紀中期,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沙俄进一步扩张,在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也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展起来,这些事件对当时的中国直接震动不大,但却对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日益崛起强大的西方,清统治者仍旧秉承“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势,因此所谓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美丽的夕照,一抹残阳。
总之,复习通史时不能机械地将知识搬家,单调地重复昨天的故事,“涛声依旧”在学生那里不会激起浪花朵朵,只有抓住灵魂,找到核心,进行创新,才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