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悬念设置探究
2018-03-23卢彦岐
卢彦岐
课改以来,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普遍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然而,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看推理侦探小说时,恨不得一口气看完,饭都懒得吃,觉都不想睡;在看间谍片时,看完一集就想看下一集……第二天会迫不及待的坐在电视机前等待……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设有悬念,总是在扣人心弦的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使读者或观众急于知道故事的情节或结局,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诱导我们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就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将知识、技能巧妙、简洁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巧设悬念,诱导学生专心、主动的去学、去想、去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省时高效的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如何设置教学中的悬念,使小学数学课教学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游戏环节,英语、体育等课中极为普遍,可是在数学课堂中甚为罕见。是不是在数学课堂中就不能用呢?我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主要中低段)课堂中完全可以用,只要用的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更佳。
做游戏,其实就是玩。但是一定要考虑到要玩的有意义,要玩的目的,要玩的有收获。教师在设计时要把握四个原则:1、玩的游戏要与学的数学知识有关;2、玩的游戏要全员参与(包括在动脑思考的学生);3、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好题目的难易程度;4、要为游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反过来促进教学。笔者听过一节课,教师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一个分组比赛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六组估算题,每组7道。五组学生同时一个一个上去按顺序完成题目,看哪一组又快又准的做完。当每组的7名同学都完成后,第8名同学可以有一次机会上去改错更正。获胜的组将获得老师的神秘礼物(其实就是每人获得一张老师签名的“学习之星”卡片),这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了。这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巧提“疑问”,点燃学生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其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充满生机。只有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果。
巧提“疑问”,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问题不仅能够引发求知者的深深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巧示“错例”,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错题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如何利用“错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不要过分的加以批评或指责,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诱导错误,引发深思”,“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等方法。使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让错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包袱。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出示判断题:“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叫学生回答,几个学生都判断是对的。老师再问全班其他同学,也认为是对的。但是,老师却持相反意见,要求学生找出原因。学生感到很惊讶,都在冥思苦想。这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圆,为了让学生看的清楚明白,一个圆很小,一个圆很大。老师面带微笑说:“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两个圆,你还会坚持你的判断吗?”几秒短暂的安静后,学生们潘然大悟,圆的大小不一样,一个圆的半径不不可能是另一个圆的直径的一半。随后,教师多媒体出示“只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的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出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及时通过有效地方法,引导其发现错误,让他们顿时醒悟。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明显的正误对照,很自然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错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吸取教训,往往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无形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四、巧求“变化”,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追求适当的“变化”,在“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趣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变化莫测;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求“变化”,学生才不会照搬照抄“死读书”,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柱表面积时,老师要求学生求一节圆柱形水管的面积。同学们一看题目很简单,不假思索的就利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面积。很快学生都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然而老师却否决了。并且老师很夸张的告诉学生,因为这里面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问大家想不想知道……
通过教师的一番“故弄玄虚”,学生注意力就高度集中,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大秘密”了。很快学生就知道了要求水管的表面积只要求水管的侧面积即可,其实所谓的“秘密”就是水管两个底面是空的……这种变化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直接套用公式解决,有的题目还要考虑特殊情况。长期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解题的应变能力。
总之,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数学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在巧设悬念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坚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