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故事教学的设计原则
2018-03-23黄烜
黄烜
摘 要:故事是幼儿最常接触的文学体裁,也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重要内容,故事伴随幼儿的成长,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故事教学的设计原则应做到精选故事内容,深入解读文本,研读了解幼儿,精准定位目标,把握活动设计要点等。
关键词:幼儿故事 故事教学 设计原则
一、什么是幼儿故事
故事是一种具有连贯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叙事性文学体裁,有情节的、适合口头讲述的叙事性作品就是故事。幼儿故事具有故事的基本特征,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与幼儿的接受相适应,供幼儿阅读和聆听,是幼儿最常接触的文学体裁。
二、故事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
1.故事伴随着幼儿的成长
童年的成长离不开故事,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例如“孔融让梨”、“狼来了”、“司马光砸缸”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带给人喜怒哀乐,蕴含着教育意义,也增添了人们生活
色彩。[1]
2.故事促進幼儿文学语言的学习
故事在形式上具有语言的艺术美,通过故事可以促使幼儿去尝试使用故事中的文学语言,促进幼儿语言表达水平,实现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最后到文学语言的提升。
3.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独特作用
故事具有丰富幼儿词汇,有发展幼儿语言、提高幼儿智力等方面的认知价值;有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兴趣、体验作品情感、陶冶性情、养成良好品格等方面的情感价值;有使幼儿感受情感美、语言美,从而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创造力的审美价值,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三、幼儿故事教学的设计原则
1.精选故事内容
教师在选择故事进行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解决选材问题,这是故事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选择幼儿故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思想性原则
幼儿故事的主题思想必须是健康积极的,能够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美德、精神,这是教师选择故事作品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2)适宜性原则
小、中、大班的幼儿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的故事必须在他们的经验范围内,难度层次应有所区别。为小班小朋友选择故事要注意故事的人物、事件、情节都应比较简单,情感变化单纯,词语富有色彩和音响,结构有比较工整的重复和变化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水平的提高,大班孩子的故事应该题材广泛、想象丰富奇特,人物、情节、情感变化要更为复杂;为中班孩子选择故事则应该介于两者之间。
(3)审美性原则
故事是一种文学形式,教师选择故事时应该充分考虑故事的文学审美性,使幼儿能够感受故事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等等,从而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
(4)多样性原则
故事题材应该丰富多样。每一个故事虽然都只表现某一方面的内容,但是许多不同的“题材”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容。题材的多样性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表现“爱”的主题,《团结果》教育小朋友要团结友爱、《朱总司令和小朋友》则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小朋友的关爱,激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爱之情,还有表现母爱、爱祖国情感的故事,都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选择故事时,一定要注意题材的多样性。
2.深入解读文本
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时,要把握故事最核心的价值,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挖掘出故事最深层次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动带给孩子、感染孩子。一位特级教师对解读文本有着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言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在课前有效地解读教材,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落实知识点和能力要点。[2]
3.研读了解幼儿
(1)了解幼儿故事学习的经验发展阶段
幼儿在故事教学中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能够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知道故事的主要人物,理解故事主要内容,知道故事的开始和结尾,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阶段(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能初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来讲述故事,感知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理解故事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
第三阶段(拓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已经对故事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理解,可以运用故事中的书面语言和句式来进行描述,感知故事的表现特点,初步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讲述,并且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预测故事的情节发展,能续编、创编故事。
了解幼儿故事学习的经验发展阶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过程环节清楚,重点突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重难点。[3]
(2)了解幼儿故事学习的层次
教师设计教学环节要把握感受、理解、欣赏、表现创造四个层次。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可以使幼儿充分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进而理解故事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故事的基本要素,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幼儿就能够欣赏故事文学语言的美,文学情感的美、才能产生共鸣,激发他们表现创造的愿望,结合生活经验去想象创造,表现创造一定要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3)依据故事和幼儿发展水平分析幼儿学习的难点
故事中的要素,如时间、地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幼儿对故事中词汇的理解、表现手法的理解、人物情绪情感变化的理解,故事主题意境的理解等,都可能是幼儿故事学习时的难点。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及差异,分析哪些是幼儿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解决难点。
4.精准定位目标
《指南》明确了我国3-6岁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要求,目标制定应连接《指南》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目标与故事作品本身的核心价值。新课程提倡“以学定教”,即由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幼儿的“学”,重视幼儿的观点、想法,了解幼儿现有的知识基础、已有的生活经验、当前的兴趣需要、不同幼儿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使幼儿学习需要的满足与最终的教学目标和谐统一。因此教学目标要依据《指南》和故事核心价值、幼儿发展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确定故事教学的目标,力求做到适度、具体、全面,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5.活动设计要点
(1)感知文学作品
将文学作品传递给幼儿,这是幼儿故事教学的第一步。最好的传递方式应该是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述,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故事讲述上,也使幼儿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倾听与理解上。幼儿对故事的感知往往是通过感性的、直观的形象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能讲好故事,通过声音、动作、表情甚至表演的方式将静态的故事内容动态的表现出来,使幼儿能够感知故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和意蕴,获得完整的印象。教师可根据故事特点选择适合的音乐背景,渲染气氛,将幼儿带入到情境之中,还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选择完整讲述和分段讲述的方式。
(2)理解和體验作品
媒介物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作品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故事教学中,动作、图片、多媒体、戏剧表演都是可借助的媒介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依据故事的特点,设置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借助合适的媒介物辅助,帮助幼儿深入感受、理解作品。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作品,教师应该以故事作品的情节结构为主要依据,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接,做到提问有效,启发幼儿思考。
(3)迁移作品经验
故事讲述的是他人的生活,向幼儿展示的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间接经验,应该让幼儿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连接起来,这种连接的实现同样依赖教师对故事价值的挖掘,比如故事《金色的房子》,幼儿体会到小动物们不计前嫌邀请小姑娘一起玩和小姑娘难为情、羞愧的心情,才能更好认识到分享与快乐的关系,提升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认知。
(4)创造想象和语言表达
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展开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引导幼儿用艺术的方式再现文学作品,如朗读、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的方式再现故事的内涵;二是引导幼儿仿编故事;三是创编文学作品,在幼儿充分理解文学作品之后,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自由想象,创编出故事续集。
(5)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设计应遵循导入合理,动静交替、步骤明确,重点突出,环节过渡自然的原则,教师采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有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注意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幼儿与教师及文本的互动,做到教学思路清晰,问题设计精妙,教学引领得法,教学环节安排科学,教学密度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6.拟定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方案是教师整个活动的具体预设,是教师思考的结晶,可以作为教师活动开展的线索提示,又可作为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总结依据,主要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方面。要注意的是活动延伸是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一种强化,主要是帮助幼儿在其他时间内通过一些活动材料再次进行学习与巩固。活动评价是教育活动整体结构的一部分,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活动做一个评估,如是否适合幼儿语言发展需要,是否达到预定的活动目标等等,起到反馈、诊断的作用,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组织与引导水平,更加贴近幼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语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