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

2018-03-23吴惠琴

教师·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杏林蟋蟀文本

吴惠琴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对话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感情,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并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作为范例提出具体策略。

一、现存问题分析

1.教师占据对话主导位置

对话指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但现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占据了阅读课中对话过程的主体位置,小学阶段的课程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从对话的目的来看,显然这样的对话方式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2.师生之间对话渠道闭塞

部分教师仍在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无法实现其本来作用的原因之一。有一部分教师在阅读课中讲解时间过长,学生没有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导致师生之间对话渠道闭塞达不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对话的本来目的,学生也难以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

3.学生间对话机会不平等

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状况可能有所不同,甚至会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当班级内出现这样的状况时,语文教师如果不能一视同仁,给予所有学生相同的对话机会,一部分学生就很有可能失去信心,从而对语文阅读课程失去兴趣。

二、实施策略研究

1.充分阅读之后进行对话

“对话”的目的是辅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们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对话的过程中要摒弃长时间的讲解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展开对话。

比如,在对人教版教材中《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将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作为媒介与学生展开对话,而这时如果教师设置的自主阅读时间过短,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浮于表面,对话过程就会变得形式化、口号化。学生对作者及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杏林子是个坚强的人”“杏林子敢于和命运做斗争”等,难以深层次地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探讨。反之,学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自主阅读,必然能自发地体会到文中所表现的感情,此时教师使用杏林子的生平展开对话则必然能得到更多反馈。

2.了解学生状况后进行对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了解学生状况、创建公平的对话环境是决定“对话”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是面向整个学生群体的,但学生反馈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对话过程中采用渐进式提问法,逐渐增加问题难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过程当中来。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如下:

(1)蟋蟀的住宅都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2)蟋蟀的住宅面积多大?它们的住宅有什么装饰吗?蟋蟀在住宅中主要做什么呢?

(3)用自己的话对评价一下课文中蟋蟀的住宅。

不难发现,这几个题目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即使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也能对第一道题进行作答,而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第二题对应的答案,相应的,第三道题则主要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话是保证对话有效性的关键手段之一。

3.根據对话内容进行评价

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对学生反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依然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当发现学生问题时应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对学生表现优异的部分进行称赞。比如,在对《小马过河》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想象一下,小马在过了河之后会说些什么呢?”设置这一问题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遇到问题时除了寻求帮助,敢于尝试也是非常重要的。此时,学生的答案很可能千奇百怪,但教师绝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该先肯定学生的想象力,进而继续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参考文献:

[1]刘玉琴. 运用有效对话,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新课程(上旬刊),2017(5):249.

[2]沈晓华. 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案例谈[J]. 作文教学研究,2010(3):105-107.

猜你喜欢

杏林蟋蟀文本
贪玩的蟋蟀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寻原曲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蟋蟀的小屋
杏林春满
蟋蟀的自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