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旱恰逢及时雨 行船向西起东风

2018-03-23陆彬

教师·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观星理解课文繁星

陆彬

一、介绍在碰到疑惑之时

课文是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想结晶,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大多跟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悟有关。在学生困惑不解时,如果能巧妙穿插作者简介,必能迎刃而解,使学生茅塞顿开,进入柳暗花明的理想境界。《林中小溪》中有这样一段形象化文字:“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学生读到此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什么“梦魂萦绕的时刻”“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百花争艳的世界”,莫名其妙,陷入了“愤”“悱”的状态。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介绍了作者普里什文写作《林中小溪》时的心理状态:他在国外求学时失恋,心中异常痛苦。不久回到祖国,作为一名农艺师只身一人长期生活在俄罗斯原始森林之中,远离人类文明,孤独、寂寞不时袭上他的心头。这一补充使学生豁然开朗:看到小溪勇往直前、周边景物生机勃勃的情景,作者摆脱了孤独感、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温暖和幸福。“最后一名的我”形象地表示被生活抛弃,“百花争艳的世界”应指幸福、温暖的生活环境。

二、介绍在整体感知之时

又如巴金的《繁星》,在学生整体感知时,若能了解作者的思想轨迹、人生历程,必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行文思路,找到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学习此文时,笔者要求学生围绕以下思考题整体感知课文:巴金围绕繁星描写了哪几个情景?学生通读课文后了解到以下三个情景:从前在家乡观星的情景;三年后在南京观星的情景;如今在海上观星的情景。这时笔者自然穿插本文的写作背景:《繁星》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学习期间,他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他乘法国邮航“昂热”号离沪赴法,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在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则。这一则材料为学生整体感知作了一个有益的补充,学生明白: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描写了“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三、介绍在总结课文之时

总结课文通常涉及文章主旨、总体构思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此时恰到好处地介绍作者,能使学生拓宽视野、鞭辟入里,对课文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有时甚至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某教师在总结《桃花源记》一文时,抓住良机向学生介绍陶渊明的个性、志向:“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二十岁那年,为谋生路,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此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年轻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由于国家动乱,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番介绍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陶渊明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與污浊社会对立的世外桃源,描绘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他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美梦之中,来表达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作者简介到底出示在什么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异,总之要出示在最需要之时、最有效之时,有的放矢。了解作者简介要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催化剂,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正如那句诗句:“久旱恰逢及时雨,行船向西起东风。”一切要刚刚好!

参考文献:

[1]张胜梅,李文华.浅谈作者简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下旬刊),2016(1).

[2]钟成良.浅谈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读书文摘,2016(14).

[3]杨国欣.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的呈现[J].教育,2017(1).

猜你喜欢

观星理解课文繁星
《繁星》简谱版
繁星(外一首)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一辨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