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8-03-23李凌
李凌
一、积累语言,为“用”夯实基础
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语言文字的大量积累,为语言文字的运用铺设了基石。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课文的“思考·练习”都设计了积累语言的题目。如三上《金色的草地》“你抄了哪些句子”;四上《观潮》“把第三、四自然段背下来”;五下《威尼斯的小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六上《山中访友》“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为“用”夯实基础,才能让学生厚积薄发。
在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类整理,做好读书笔记。每个单元可进行一次梳理,温故而知新。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平台来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如举办背诵竞赛、填空竞赛、课文接龙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二、习得方法,为“用”插上双翅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例子、一座桥梁。通过例子,学生从中习得方法;通过桥梁,学生走向自主表达。语文课应该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从语言的条理、表达入手,提升语言的魅力和质感,为“用”插上双翅。
1.理清文章脉络,增强语言的条理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要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框架,使其能够较快地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以及布局谋篇的特点,增强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学习和掌握写景类文章“移步换景”写作顺序。如四下《記金华的双龙洞》和四上《颐和园》,课后练习都要求学生“说说作者的浏览过程”,训练目的正是在于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作者观察与表达的顺序,学习如何言之有序;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五上《新型玻璃》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自己设计的表格里。”这是对全文脉络的梳理,对于如何谋篇布局是一种借鉴和启迪;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段与篇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如五下《将相和》课后练习让学生“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故事之间的关系。”
2.领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的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领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如五下《白杨》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讨论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旨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法常用在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中,如五上《梅花魂》。
五上《狼牙山五壮士》要求学生“品析‘石头像雹子一样一句中的加点词,领会其表达作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再如六上《只有一个地球》围绕“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文常用的表达方法,并初步运用在说明文的写作中。
3.体会遣词造句,激活语言的魅力
课文中的每个字和每个词都是作者观察和思考后的结晶,是表情达意的落脚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反复诵读品味,前后联系,使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领略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如三上《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练习让学生“体会‘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并在文中找类似的词语体会。”教学时,可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抽出”与“长出”),通过比较使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形象。又如四下《自然之道》针对“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精妙。结合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加点词蕴含的思想情感,体验到向导被迫听从游客的愚蠢建议时的无奈,以及食肉鸟眼见到手美食丢掉时的失落。再如五上《鲸》课后练习让学生讨论句子“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通过前后对比,使学生体会这两个词语在表达意思上的准确性,对学生的遣词造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揣摩细节描写,提升语言的质感
不少学生的作文读来乏味,原因在于缺少细节描写。其实,细节描写在课文中处处可见。通过对细节描写的研讨与赏析,引导学生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把人物刻画得立体、生动、鲜活。
如五下《人物描写一组》课后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设计意图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细节之美,感受细节之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重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精彩细节如“小嘎子抖擞精神,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着重抓住人物的外貌、穿着、语言描写,精彩细节如“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临死前的严监生》抓住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精彩细节如“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等。再如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练习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词句”,如“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通过鲁迅先生的动作、神态,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十分沉重。
三、有效练习,为“用”创设平台
课文的核心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开展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复述故事、续写课文、仿写等,都可以成为“用”的平台,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三上《盘古开天地》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训练的是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融合个人阅读理解,组织语言对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是掌握、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读”与“说”的体现与落实。又如三上《小摄影师》课后练习让学生接着往下写故事,这种联系课文进行小练笔式的续写,为学生降低了表达的坡度,架设了通往自由写作的桥梁。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既写之有物,又言之有味,体验到语言表达的乐趣,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再如五下《威尼斯的小艇》课后练习让学生“依照本文的表达方法,写家乡的某处景物。”仿写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困惑,从读到写,从怕写到乐写。课文作为一种例子,传递给学生的写作材料、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盏指路灯,照亮学生语言运用之路。
“思考·练习”是语文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充分发挥“思考·练习”的作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建华,曹玉瑾.充分发挥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作用[J].小学语文教师,1997(3).
[2]邝文法.如何发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