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四川蔬菜产业如何突围
2018-03-23刘娟吴传秀李艳红
刘娟 吴传秀 李艳红
导读:近年来,四川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规模、质量、效益稳步增长。面对蔬菜消费需求变化,找准产业发展短板,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实现四川蔬菜产业兴旺、农民持续增收。
四川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冬春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面积、产量大幅上涨,基本形成了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结构发生了改变,从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要求蔬菜商品“优质、安全、营养、新鲜、多样”。摸清四川蔬菜产业发展短板,紧扣蔬菜消费需求变化,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四川蔬菜提档升级,实现蔬菜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四川蔬菜产业发展迅速
1.1 产业规模扩大,优势区域聚集
自《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0]48号)出台以来,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四川蔬菜产业规模稳中有增,2017年,四川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7.5万hm2。同时,产业不断聚集,逐步形成了攀西冬春喜温蔬菜、川南早春蔬菜、盆地加工外销蔬菜和盆周山区高山蔬菜四大优势区域。四川省常年播种面积1.3 hm2以上的县20个,0.67 hm2以上的县64个,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70%。
1.2 生产水平提升,产业效益增加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蔬菜创新团队,选育推广优新品种,创新集成示范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四川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8%,平均667 m2产量2.08 t。蔬菜产品省级例行抽检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确保了百姓最为关注的“舌尖上的安全”。自2014年起,四川蔬菜产值突破千亿元,超过粮食和油料作物总产值之和,助农增收贡献率居第一产业首位。
1.3 产业链条延伸,建成泡菜产业大省
扶持发展了销售收入超1 000万元的蔬菜加工企业17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44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泡菜加工基地,泡菜加工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比肩日本韩国。2017年,泡菜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90万t、33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泡菜产业大省。
1.4 发挥会展效应,品牌影响力提升
通过连续举办8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9届“中国泡菜博览会”、3届“蔬菜品赏会”,喊响了“四川蔬菜,天然生态”的口号,打造了“四川泡菜”“天府源”“阳光米易”等区域公共品牌。每年四川外销600多万t鲜菜到青海、西藏、甘肃、上海、广州、重庆、陕西、港澳等地,还出口到欧盟国家。
2 四川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1 季节性、品种性短缺与过剩并存
近年来,四川蔬菜生产总量不断增长,以冬春季喜凉的叶菜、根茎类蔬菜为主。12月至翌年3月生产的茄果类、瓜类等喜温果菜占冬春蔬菜比例不到10%,大量还要依托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调入。夏秋季节高山蔬菜发展迅速,但大多为白菜、莴笋、花菜、萝卜、甘蓝等品种,与全国其他省市高山蔬菜同质化现象明显,一旦出现市场行情波动,很容易烂市。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制约产业发展
作为一个蔬菜大省,四川省专职从事蔬菜研究的科技人员不到百人,科研力量有限。科研方向与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不紧密,一些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应用。公益性蔬菜科技推广力量弱,基层农技队伍中蔬菜业务干部少且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化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品种选育推广滞后,80%的蔬菜种子主要依赖从省外购入或国外进口,先进适用技术落地难,制约了产业提质增效。
2.3 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增收压力大
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占蔬菜生产成本的60%以上。据调查,10年来,蔬菜劳动力成本增涨近1倍,有些地方甚至突破每人每天100元的工资水平。土地租金,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成本也持续上涨。而蔬菜价格,据农业部蔬菜信息监测数据显示,近5年,四川蔬菜产地平均批发价格维持在3元/kg左右,价格涨幅不明显。价格“天花板”限制和成本“地板”抬升,挤压了菜农增收空间。
2.4 优质不优价,产业效益不高
四川蔬菜以天然生态、优质安全著称,但优质并未实现优价。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不到40%,冷链流通率不足3%,产品损耗较大、销售半径及市场拓展受到限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产品品牌销售率不到10%,绝大多数蔬菜以大路货方式销售,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
3 推进四川蔬菜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对策
蔬菜是四川支柱产业,在四川农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推进四川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面积、调结构、提质量、拓市场,着力打造“三区一带”优势蔬菜产区,大力提升“四川蔬菜,天然生态”的品牌形象,巩固四川“南菜北运”蔬菜基地地位。
3.1 紧扣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针对四川蔬菜季节性、品种性短缺,在攀西地区特别是以西昌、德昌为核心的安宁河流域,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冬春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蔬菜供应能力。调整优化高山蔬菜品种结构,引导农户发展棒菜、芹菜、蒜苗(蒜薹)、豌豆尖、红油菜等喜凉蔬菜品种,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出效益,同时,减轻因长期种植同科作物导致的连作障碍。巩固发挥四川省蔬菜“南菜北运”和加工优势,做大做强莴笋、紫皮大蒜、辣椒、芥菜等一批传统大宗蔬菜产品,积极发展魔芋、黄花菜等特色蔬菜产品。利用四川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蔬菜,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
3.2 强化科研推广,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调整科研方向,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重点在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生产省工节本、绿色安全生产、采后处理、冷链运输及储藏加工等技术“短板”上开展研究,集中攻关、重点突破。注重成果转化运用,支持科研机构与蔬菜种子生产企业联合,以科企互动的力量助推蔬菜新品种选育推广,逐步改变蔬菜种子主要依赖省外购入或国外进口的现状。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一方面加强基层农技队伍蔬菜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其服务产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技术培训,发挥其带动作用,推进科技落地,提高蔬菜生产水平。
3.3 加快改造提升,促进基地节本增效
改造提升一批低产低效生产基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大棚、滴灌等生产设施,努力实现“五网”(田网、水网、路网、电网、互联网)配套。大力推广蔬菜育苗播种、整地起厢、采收等环节机械作业,降低蔬菜生产成本。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行稻菜轮作、种养循环等绿色发展模式,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生产绿色安全蔬菜产品。
3.4 发展社会化服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和发展,形成涵盖种苗繁育、农资配送、技术指导、病虫防治、产品采收、物流仓储等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以专业化分工、规范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推动蔬菜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蔬菜保险发展,选择重点时节,对重点品种给予兜底风险保障,有效解决“丰产不丰收”“菜贱伤农”的问题。
3.5 提升采后处理能力,扩大销售半径
建设田间处理场所,对采收后的蔬菜及时预冷处理,提高贮藏保鲜能力。在蔬菜生产集中区,结合种植品种、规模和销售需求,建立集中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配备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推进蔬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标识、冷链运输,降低新鲜蔬菜运输损耗,延长货架期。同时,可发展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真空保鲜蔬菜等鲜切蔬菜,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结合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处理中心,打造集群冷链物流园区,形成产区城市相配套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3.6 创新营销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培育蔬菜流通企业、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拓展蔬菜销售市场。引导批发市场、超市与产地加强产销衔接,推进“农超对接”、发展“农批零对接”。实施“互联网+农业”,积极对接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用好用活益农信息社平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网上营销。利用中国·四川 (彭州)蔬菜博览会、中国·四川泡菜国际展会、蔬菜品赏会、西博会、农交会等展示展销活动,提升四川蔬菜知名度。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加快四川蔬菜走出去步伐,推进出口蔬菜备案基地建设,培育出口主体,拓展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