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2018-03-23李伯英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芍药汤加减

李伯英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甘肃庆阳 7450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类高发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采用西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远期疗效不佳、易复发,且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1]。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难度大、风险高、易复发[2]。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证实,芍药甘草汤具有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效,而针刺疗法能够对受累的神经分支产生刺激,抑制疼痛信息的产生[3]。为此,本研究观察了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25岁~70岁,平均(45.7±3.9)岁;病程20天~3年,平均(5.7±1.2)个月;其中上颌支分布区疼痛13例,下颌支分布区疼痛9例,上、下颌支分布区合并痛8例,眼支分布区疼痛5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24岁~73岁,平均(46.5±3.5)岁;病程18天~3年,平均(5.6±1.1)个月;其中上颌支分布区疼痛14例,下颌支分布区疼痛10例,上、下颌支分布区合并痛7例,眼支分布区疼痛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三叉神经痛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诊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年龄为21岁~70岁;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肾、脑与血液疾病者;曾因电凝、手术治疗导致神经纤维破坏、功能丧失者;经头颅CT或MRI示颅内器质性病变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卡马西平(山东齐鲁兴华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37021328)治疗,初始剂量200mg~400mg/天,逐渐增加至疼痛缓解(通常每次200mg,每天3次~4次),然后逐渐减少剂量至最低可维持剂量;老年患者的初始剂量为每次100mg,每天2次。

治疗组患者采用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⑴中药治疗: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原则,采用《伤寒论》中经方芍药甘草汤加减处方:丹参30克、白芍20克、黄芪40克、川芎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8克、生甘草20克、全蝎5克、蜈蚣2条。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10克、菊花15克、川牛膝10克;久病体虚者加白术10克、太子参15克;风寒者加白芷10克、羌活8克。水煎,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⑵针刺疗法:根据患侧神经分支取穴,取患侧听宫、太阳、四白、下关、鱼腰、翳风、颊车等穴位和健侧合谷穴。依据患者的疼痛部位,每次选取4至6个穴位。针刺时患者取仰卧位,消毒局部皮肤,采用30号2寸毫针针刺,应用平补平泄手法,留针时间为30分钟~40分钟,每隔10分钟捻针一次,每天治疗1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0天。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效果:治疗30天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显效:患者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治疗后3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但复发间隔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本组病例数×100%。

1.3.2 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5]进行评估,得分越低则疼痛越轻。

1.3.3 随访情况:随访3个月,统计和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三叉神经痛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眩晕、嗜睡等。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3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29/3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VA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P治疗组 35 7.86±1.20 0.84±0.40 32.833 0.000对照组 35 7.82±1.12 1.60±0.42 30.763 0.000 t 0.144 7.752 P 0.886 0.000

2.3 对比两组患者三叉神经痛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共出现13例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3例,眩晕3例,嗜睡7例;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以中老年人多发,疼痛部位以单侧为主,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有中枢学说和外周学说两种,患者多会出现突发性剧烈疼痛,并伴有流涎、流泪、面部抽搐等症状[3]。该病病程较长,且病情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因此需尽早治疗。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痛”、“头风”、“偏头痛”、“眉棱骨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为风热或风寒挟痰阻络,肝郁化火及气滞血瘀等阻滞经络导致经气不通而引起疼痛,中医通常采用中药汤剂与针刺联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临床研究证实,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起到较好的效果,针刺治疗可通过疏通患处经气达到止痛的作用[5]。本研究中方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方中川芎和丹参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蜈蚣和全蝎能活血通络、熄风止痉、镇痛,白芍与甘草合用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当归与黄芪合用能益气生血[6-7],诸药合用,可起到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抑制疼痛的效果。同时,本研究根据患侧神经分支取穴,其中鱼腰、四白、下关穴通过针刺手法可以对受累的神经分支产生刺激,并使粗神经纤维兴奋,对疼痛信息的传导产生抑制,通过机械刺激神经达到调节神经功能的效果[8];听宫、翳风为面神经所过之处,针刺可起到祛风止痉,舒筋止痛效果;太阳是治疗面痛的要穴,颊车为足阳明胃经穴位,针刺可行气活血、祛邪通络;诸穴位共用,可让面部气血通畅,达到止痛的效果[9]。本研究结果表明,针药联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治疗总有效率达97.1%,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与杨洪伟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芍药甘草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邢红霞,王爱菊,贾红玲,等.近5年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概述[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3):84-86.

[2]冯保会,李世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3):280-282.

[3]夏维鹏.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02-2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00.

[5]乔咏雪,王伟志.针刺扳机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8例[J].河南中医,2014,34(5):955-956.

[6]程冕,陈宏平,连文文.芍药甘草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10,28(1):67-68.

[7]刘韬.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86.

[8]徐春朝,张艳灵.采用针刺联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系统医学,2016,1(10):102-103,107.

[9]丁海岩,丁海霞,王玉泉.针刺配合经方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6例[J].西部中医药,2011,24(6):56-57.

[10]杨洪伟,高维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4):10-11.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芍药汤加减
靖眩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临证心得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陆抑非《芍药》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芍药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