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箱涵顶进施工中沉降与定位技术研究

2018-03-23

山西建筑 2018年36期
关键词:箱涵滑板监测点

曹 勇

(朔州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0)

0 引言

箱涵顶进法可充分发挥空间的立体作用,促进城市交通网的建设。目前,箱涵顶进法解决了多处下穿工程的施工难题,但施工技术难度高,过程十分繁琐,必须控制住施工对上部结构和建筑物的影响。箱涵顶进施工的沉降量监测和实时定位仍值得进行关注。因此,结合箱涵顶进施工具体项目,深入分析箱涵顶进施工中存在的沉降和定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施工对上部结构产生负面作用。

1 箱涵顶进施工中存在的沉降与定位问题

1.1 基坑施工改变路基受力结构,引发路基变形

在下穿工程中,基坑往往只在既有建筑的一侧开挖。随着开挖深度的加深和面积的扩大,基坑周围会因地下水结构、土层受力、施工设备的影响而发生沉降、偏移、塌陷。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围护桩进行人工围护,以钻孔注浆的方式控制基坑对地表变形的影响。但这些保护措施也无法对冠梁的水平、垂直位移,基坑周边的地表沉降以及基坑内外水位变化进行精确地控制,一旦超过形变报警值就会对既有路基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1.2 滑板与后背梁操作不当,影响推进方向及速度

滑板是箱涵顶进的润滑层,与基坑底直接相连;后背梁位于基坑后部,为箱涵顶进提供作用力。二者相互配合便可将箱涵顶进,完成下穿任务。本工程滑板沿顶进方向设定0.2%纵坡,后背梁采用整体浇筑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后靠分配梁,与滑板相连,构成倒三角整体,以保证推进速度可控,方向可控。但是,在顶进的整个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化未知、经过铁路的车次未知、出土速度也存在不确定性。这些情况使滑板与后背梁操作复杂化,多次调节中的操作不当很容易影响到推进方向及速度,引发地上局部区域意外沉降。

1.3 出土速度与顶进速度不匹配,造成超挖或漏挖

在顶进过程中,实时跟踪定位十分关键,对技术的要求十分高。边挖边顶进是常用的施工方式,其难点在于出土速度与顶进速度之间的匹配。若挖掘机出土速度过快,路基下部悬空,容易出现塌方;若出土速度过慢,涵身带土顶进,整个挖面出现漏挖、欠挖现象,对顶进速度、方向的控制都极为不利。箱涵顶进是整个施工的重中之重,考虑土层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对挖土面范围、顶进前端与挖土面距离的影响,将顶进前端的实时位置都需要与既定路线进行对比,密切关注二者匹配程度,避免超挖和漏挖情况。

1.4 地上部分加固路线控制地上变形,避免路基沉降

工程路段以粉土、粉质粘土以及其混合土为主,需在顶进中对路基部分进行加固。采用高压旋喷桩和钢筋混凝土条基作便梁,在混凝土支墩上设支座,对路基进行限位。在施工中,先便梁架设,后插入限位装置,进行固定。整个下穿工程采用7条便梁对路基进行独立限位互不影响。加固路线一来缓解顶进对既有路基的偏离影响,二来能够为顶进操作不当提供补救时间。加固路线直接控制地上部分的沉降和形变,对日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观测要求非常高,且安全操作规范明确了最大沉降量。因此,地上部分的沉降问题必须处理好。

1.5 顶进施工结束后形变的长期观测

箱涵顶进施工结束后,箱涵代替原有土地结构成为地上部分和既有路基部分的主要承载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化、地下水流向的改变以及周围土体的积压都会引起地表形变。根据应力计算、自然条件的结果,工程采用了远大于地上部分负荷的整体浇筑混凝土结构,并对基坑一侧进行了加固和还原,有利于维持路基长期通车而不发生形变。出于安全的考虑,仍有必要开展长期观测,当沉降偏离预测时,进行及时止损。

2 箱涵顶进施工沉降量监测和实时定位的具体技术

2.1 基坑监测“一张图”,全面监测基坑影响

充分利用路基施工沉降观测点、围护结构观测点以及坑内观测点,将基坑挖掘对地下水位变化、路基沉降的影响精确到毫米级。首先,以远处固定点为后视点,对基坑影响范围内的各个观测点进行定期观测;然后,将基坑周围地表的观测点进行加密,观测频率加大,对每天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基坑挖掘对既有铁路一侧各个位置的沉降影响;最后,对路基的水平横向位移和高程差数值进行监测,结合路基监测控制网的分析结果,调整基坑施工的围护工作和重点围护区,使基坑地下水位变化、周围地表沉降、路基位移三项内容呈现在一张图中,全面监测基坑对沉降的影响。

2.2 箱涵顶进施工内部实时定位技术,监测顶进方向、速度

滑板与后背梁相互配合为箱涵顶进提供作用力,为时刻监测顶进情况,在箱涵顶进前端安装了定位传感器,记录起动、顶进、再次顶进、就位的全过程。首先,明确了多结构顶进施工的定位要点,即保证涵身不偏离轴线、涵身高程符合既定路线;然后,以四周顶部监测点来确定顶进过程的高低偏差,以箱涵轴线两个监测点来确定,并通过后背梁固定位置进行全程观测;最后,将传感器与监测点数据结合起来看,以1 m为单位对箱涵顶进的方向、速度进行分析,得到了中线偏离控制在±94 mm内,高差控制在+45 mm内的结果,满足施工要求。

2.3 Flac3D数值模拟确定实时运动,调节顶进与出土

滑板与后背梁的操作、出土与顶进速度的观测都可借助Flace3D软件的三维模拟差分近似模型,根据传感器返回数据,对运动过程、各部件应力变化、节点平衡力进行深层次分析。首先,在X,Y,Z方向建立三维模型,以网格为划分单位,设定地质条件参数,为研究顶进底部、左右两侧的位移变化提供基础模型;然后,传入传感器在监测点获取的位置数据,给出具体运动时的受力状态;最后,结合全站仪、水准仪的观测数据,调整后背梁的作用力、出土速度以及顶进速度,确保顶进施工变形的可控性。

2.4 加固路线沉降量、累计沉降量的安全监测技术

为获取路基在箱涵顶进施工中的具体沉降情况,采用“一顶孔8监测点”方案,以精力水准测量仪获取加固路线的沉降变化。首先,设定了横向跨越路基的监测方案,在便梁的两边端口设置监测仪,选择其中一稳定点作基点,与其他检测仪相连;然后,每隔30 min对8个监测观察点进行监测,相邻两次位移偏移量超过10 mm,则暂停施工进行加固;最后,通过静力水准仪的数据处理,对沉降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成因分析,为加固路线的稳定提供基础材料,为挖进速度、是否带土顶进提出建议。线路上行累计沉降1.4 mm,下行线沉降1 mm,远小于警戒值,加固路线具有可靠性。

2.5 施工后土体变形的长期监测技术

箱涵顶进施工结束后,工程范围内土体结构必然发生变形。为此,在下穿工程的外围进行土体变形的长期监测。首先,先观测涵身顶进后的底部、左右两侧产生的变形,明确土体对涵身的扰动幅度,尤其在前三个月其变形比较明显;其次,沿地下水流向对其周围土体的沉降进行周期性观测,明确施工后地下水是否仍保持原有特性;最后,在涵身布设多个监测点,分析各剖面地质条件的差异,对地上部分沉降较大的剖面进行二次加固,改良土体结构,确保路基、涵身变形符合要求。

3 结语

箱涵顶进施工的沉降与定位研究能够为安全施工提供基础数据材料,为施工过程提供科学建议。在施工的过程中,测量人员还应对监测技术、定位技术进行深化,不断增强操作能力,以便能够为施工过程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

猜你喜欢

箱涵滑板监测点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浅析铁路箱涵顶进控制滑床板技术
箱涵埋深对双孔箱涵结构计算的影响分析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基于非线性FAHP的箱涵下穿铁路顶进施工风险评价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快乐滑板
湖上的滑板
滑板改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