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2018-03-23江苏芬

关键词:参与率照料老年人

江苏芬

(山东女子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目前,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据民政部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2亿。据联合国预测,2026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1]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将从2005年的1 300万猛增到2050年的1亿以上。[2]可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导致老年照料需求日益增加。鉴于我国当前社会养老体系不完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迟缓,老年人可获得的社会照料资源匮乏,[3]加之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老年人绝大多数愿意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因此家庭养老仍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即充分依托社区,利用社区力量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这种形式使老年人不用离开熟悉的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家庭养老的扩展。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家庭养老依然是我国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养老模式,[4]所以老年人更多地还是依靠家庭照料。

一、老年家庭照料的女性化趋势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在老年家庭照料中,照料者存在明显的女性化趋势。女性在老年家庭照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男性承担更多的照料责任。Carmichael and Charles(2003)的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主要的照料提供者,她们的照料时间也更长。[5]根据霍洛维茨(Horowitz)针对照顾者性别的研究报告,女性成年子女成为年老体弱父母的主要照顾者的人数,远多于成年男性子女。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提供照料的人群中,75%的人是女性。[6]在日本,照顾老人的传统人物也是女性,多为男性老人的妻子和儿媳。与西方国家相似,我国受传统观念和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女性也是主要的家庭照料者。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老年家庭照料者中的2/3或3/4为女性照料者。[7]陈欣欣和董晓媛(2011)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老年人得到照料的最重要形式是家庭照料,而且从照料者的性别看,女性更多地承担了照料老人的工作。[8]马焱和李龙(2014)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同时深受儒家思想和孝道文化的影响,成年女性往往成为老年照料的主要承担者。[9]第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在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中,只有0.8%入住专门的养老机构,84.3%依靠家庭成员提供照顾,其中女性承担着主要责任。[10]

总之,研究表明,在老年家庭照料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化趋势显著,而且伴随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的不断加剧,老年家庭照料的女性化趋势会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照料责任加大、照料内容增多、照料时间延长以及照料强度增大。这无疑给女性家庭照料者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她们的工作与生活,这与她们的付出和贡献不成比例,为此亟需构建一套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有效保障她们的社会权益。

二、女性家庭照料者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困境

1.照料压力增大

一方面,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和人均寿命不断延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据中国老龄办信息统计,目前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已达到2 500万,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已突破4 000万。据联合国较为保守的死亡率预测,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从2013年占总人口的1.6%增加到2050年的6.5%。[11]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且年龄越大,疾病越多,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必然导致照料者的照料时间增加、照料内容增多和照料强度增大。另一方面,其他家庭成员的照料供给并没有增加,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子女数量少,缺乏富足的照料资源,所以老年家庭照料的重任仍然落在女性身上。过重的照料压力不仅使照料质量下降,还会影响到女性照料者的身心健康。

2.劳动参与率下降

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18~64 岁城镇女性在业率为60.8%,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广度、深度日益加强。[12]然而由于女性是老年家庭照料的主要承担者,这就导致女性在家庭照料和劳动参与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目前关于老年家庭照料与女性劳动参与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表明:老年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参与产生负面影响,即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10]黄枫(2012)的研究表明,与无照料责任的女性相比,有照料责任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21.5%;高强度照料活动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更大,劳动参与率下降69.5%。[13]马焱和李龙(2014)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在女性群体中,与非照料者相比,照料者的劳动参与率显著低了27.7%。[14]范红丽和陈璐(2015)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照料老人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发现女性照料者的劳动参与率下降了23.8%,与城镇女性相比,农村女性影响更大,劳动参与率下降28.1%。[15]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会影响女性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以及女性自身价值的实现。

3.收入水平和养老待遇受到影响

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劳动收入降低,间接影响养老待遇水平。长期以来受性别观念影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劳动参与率还是工资收入水平均低于男性。承担了老年家庭照料的主要责任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会更低,有效就业年限也随之下降,收入会更少,进一步影响到未来的养老保险待遇。因为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水平与就业年限和收入水平紧密相关,在这种体制下,女性家庭照料者的养老待遇必然会降低,加之女性寿命比男性长,很容易使她们陷入老年贫困状态。美国学者Francine Conway-Giustra等对女性照料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家庭照料除了会给女性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会间接减少她们的经济福利,对女性退休后的生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16]

4.生活质量降低

女性家庭照料者从事照料活动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精力、时间、金钱,还要承受工作和照料的双重心理压力与紧张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Coe 和Van Houtven利用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HRS)发现长期的照料加深了照料者的抑郁程度。[16]Do等利用韩国老龄化跟踪调查(KLOSA)发现照料老人对照料者的健康有负面效应,并会增加照料者的医疗开支。[17]陈璐和范红丽(2016)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老年家庭照料对女性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且高强度照料活动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18]刘岚和陈功(2010)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研究表明,照料老年人会降低已婚妇女的健康水平。[19]除健康受影响外,她们的娱乐闲暇时间也因照料活动被大大挤占,致使她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二)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家庭照料的女性化趋势以及女性家庭照料者面临的巨大困境已成为客观社会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

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0]社会期望男性承担供养家庭的责任,外出挣钱养家,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柱;期望女性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照顾父母双亲。这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安排,女性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最佳的老年家庭照料人选,她们温柔、细心、耐心,能够给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我国,女性均成为老年家庭照料的主要承担者,她们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照料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照料压力。

2.社会支持的缺失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老年照料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家庭、照料者的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然而女性家庭照料者被赋予了照料老年人的重任后,却得不到相应的社会支持,使她们身心疲惫。社会支持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第一,观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价值。她们的照料活动为国家和社会节省了大量老年照料经费,其照料工作本身体现了极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这一点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认可。第二,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使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第三,缺少经济支持。女性家庭照料者因照料活动降低了劳动参与率,收入明显下降,再加上家庭照料工作是无偿的,又缺少其他的经济支持,必然导致女性照料者的经济困境,这与她们的社会价值不匹配。第四,缺乏完善的家庭照料服务体系,使女性家庭照料者承担了过重的照料责任。

三、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照料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作为照料主体的女性家庭照料者理应得到全面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解决她们面临的照料难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强化老年照料的社会责任意识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老年照料已不仅仅是家庭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全社会应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共同分担老年照料任务,不应将老年照料的重任全部放在女性照料者身上。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有着强烈的老年照料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在强调家庭责任的同时,非常强调国家、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我国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认为老年照料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将老年照料的重任放在了家庭照料者身上,这必然加重女性照料者的照料负担。因此必须强化老年照料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倡导家庭中男女平等地承担照料老年人的家庭责任,从而极大减轻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照料压力。

(二)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家庭照料者的合法权益

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容忽视,应通过立法形式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从照料者视角出发的相关法律,现有的法律如《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只是站在老年人立场,强调了子女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对照料者的权益如何保障作出明确规定。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英国的《照料者(认可和服务)法案》《照料者(机会平等)法案》《工作和家庭法案》等;美国的《家庭与医疗休假法》《美国老年法》;澳大利亚的《家庭和社区照料法》《老年照料法》,这些国家的法律确认了女性照料者的社会价值,为维护她们获得社会支持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21]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有效维护女性家庭照料者的合法权益。

2.制定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支持性政策

为促进女性家庭照料者工作、生活与家庭照料的协调发展,应构建系统的社会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她们的政策支持力度。

(1)制定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保障政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照料时间和照料强度必然增加,这势必降低她们的劳动参与率,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养老待遇和生活质量。因此应积极探索制定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保障政策,如通过提高她们在照料期间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进一步提升其社会保障水平,从而弥补因照料活动受损的合法权益。

(2)制定并实施灵活的工作政策

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女性家庭照料者的工作政策,如弹性工作制、灵活的请假制度、远程办公等灵活的就业安排,有效平衡她们在工作与家庭照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其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

(3)树立支持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舆论导向

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广泛宣传女性家庭照料者的作用及巨大贡献,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美誉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并支持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氛围。

(三)加大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经济支持力度

女性因家庭照料明显带来工作机会与收入的减少,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应建立多渠道的经济支持体系,加大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经济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补贴或社会统筹来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争取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投入;再者,逐步探索实现家庭照料行为的有偿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提升其社会地位,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实。

(四)构建完善的家庭照料服务体系

健全的家庭照料服务体系既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减轻女性照料者的照料重担。

1.家庭照料服务主体多元化

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家庭照料服务体系,各主体在照料服务体系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政府角色。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支持性政策和服务计划,并在整个家庭照料服务体系中发挥好监督和指导作用。

企业角色。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灵活的工作政策或者提供照料补贴的方式,使女性家庭照料者合理安排她们的工作与家庭照料活动。

社区角色。社区通过充分发挥在养老方面的天然优势,不断完善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开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多种服务项目,为社区老年人口提供优质、便捷、贴心的养老服务,从而大大减轻女性照料者的照料压力。

2.家庭照料服务内容丰富化

针对老年被照料者,不断健全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多层次、专业化的照料服务内容,如医疗保健、护理康复、文体娱乐、家庭送餐、心理调适、临终关怀等,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应积极开展相关的照料技能培训、心理健康辅导、信息咨询服务以及情感交流等全方位服务,以减轻她们的照料压力和焦虑心理。

3.家庭照料服务管理网络化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普及的今天,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将需要被照料的老人信息以及家庭照料者的信息联网,利用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能够及时了解家庭照料服务需求,并提供快捷、高效、针对性的服务。这可以极大地缓解家庭照料者的照料压力与紧张心理。

四、结语

女性家庭照料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老年家庭照料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她们面临更加艰巨的照料任务和更为严峻的照料压力。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文化氛围,并全方位大力支持女性家庭照料者,帮助她们减轻照料压力,解决照料难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1] 田素雷,李惠子.中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6-02-04.

[2] 曾毅,陈华帅等.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2016(12):134.

[3] 马焱.从公共政策层面看对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J].妇女研究论丛,2013(5):56.

[4] 陈璐,范红丽.家庭老年照料会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吗?——基于两阶段残差介入法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6(3):72.

[5] Carmichael Fiona,Charles Susan.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Informal Care: Dose Gender Matter?[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3(5):781-803.

[6] 马焱.对老年人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性别研究评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9-41.

[7] 顾大男,柳玉芝.老年人照料需要与照料费用最新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08(1):2.

[8] 陈欣欣,董晓媛.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与中国老年人的家庭照料[J].世界经济,2011(6):159-160.

[9] 马焱,李龙.照料老年父母对城镇已婚中青年女性就业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4(2):40.

[10] 陈璐,范红丽等.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16(3):176-178.

[1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2 Revision(Volume 1):Comprehensive Tables[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2013:65-68.

[12] 马焱.职业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的现状与困境[N].中国妇女报,2012-08-21.

[13] 黄枫.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家庭照料与城镇女性就业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12(9):16.

[14] 马焱,李龙.老年照料与城镇女性发展——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6):76-78.

[15] 范红丽,陈璐.替代效应还是收入效应?——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5(1):91-93.

[16] Coe Norma B,Van Houtven Courtney Harold.Caring for Mom and Neglecting Yourself?The Health Effects of Caring for an Elderly Parent[J]. Health Economics,2009(9):991-1010.

[17] 吕利丹.新世纪以来家庭照料对女性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6(6):113.

[18] 陈璐,范红丽.家庭老年照料对女性照料者健康的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6(4):48-56.

[19] 刘岚,陈功.我国城镇已婚妇女照料父母与自评健康的关系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53-58.

[20]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54.

[21] 马焱,张黎.对女性老年家庭照料者提供公共政策支持的国际经验借鉴[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2.

猜你喜欢

参与率照料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我国生育率的变动对劳动参与率影响分析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