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产过程优化的网民政治信任建构机制研究

2018-03-23张玉亮

关键词:网民信任政治

张玉亮

(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3)

一、文献回顾与梳理

政治信任研究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就基于“政府不可信任”的理论假定,主张构建制度化的体系对政府公共权力予以制衡。不过,政治信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问题,受到较多关注,则是开始于20 世纪60—70年代。就我国来看,政治信任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年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多起来。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信任基础理论的研究。学者们致力于分析政治信任的内涵,研究政治信任的结构,为政治信任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如David Easton(1965)认为政治信任就是对政治共同体合法性的信仰,即相信政治共同体本身及其藉以运行的秩序的正当性。[1]Niklas Luhmann(1979)则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不仅受微观心理活动的影响,同样也受社会系统的影响。[2]国内学者陈朋(2014)从政治学领域解读了政治信任,并从主体、客体、介体、核心四个维度分析了政治信任的结构。[3]上官酒瑞(2014)不仅界定了政治信任的内涵,还将政治信任划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模式。[4]二是关于政治信任来源的研究。即研究政治信任的起源,分析其产生机制。如Lipset(1960)、Criado(2007)和Herreros(2007)提出政治信任源自政治绩效,它是人们对于政府绩效的一种理性评估。Francis Fukuyama(1995)认为政治信任来自遗传的伦理习惯。[5]胡荣(2007)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6]张平,李静等(2013)则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公民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公民政治信任影响的八因素模型。[7]三是关于政治信任水平的研究。即通过构建一套指标体系,研究当前政治信任的基本状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美国学者的贡献较大。如Abramson(1983)、Hansen(1993)、lendon(1997)、Alford(2001)和Chanley(2002)等通过研究,得出来一些结论,即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美国民众的政治信任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不过,当面临重大危机时,民众的政治信任则会出现适当上升的情况。[8]谢治菊(2011)基于A 村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问题。[9]胡涤非(2010)基于广东省惠州市P 村调查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村民政治信任及其对村级选举参与的影响。[10]

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政治信任的研究做了可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单就虚拟社会政治信任问题来看,网民政治信任流失比较严重,而虚拟社会政治信任流失又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加剧了现实社会政治信任流失问题的解决难度。那么什么是网民政治信任,其形成又是怎么样的,如何进行提升呢?本文试从网民政治体验的视角就这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二、网民政治信任:理论内涵及其生产过程解析

什么是政治信任?对于这一问题,学界目前并没有形成定见。有的从制度主义的视角给予界定,有的从文化主义的视角予以分析,还有的从社会资本理论进行阐释。在借鉴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政治信任就是民众对于其政治生活体验的一种概况和总结,是政治客体对于政治主体印象的深层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说,网民政治信任就是网民对于政治主体政治纲领、政治话语以及政治行动的一种思想感受。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与政治主体、外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产生的,可以说是经由一系列过程而生产出来的。具体到生产过程,则包括政治信息输入过程、政治信任生成过程、政治信任输出过程三个部分。

(一)输入过程

政治信息是网民政治信任生成所必需依赖的关于政治主体的基础信息材料。有什么样质量的政治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网民形成什么样的政治信任。总体上来说,网民政治信任所依赖的政治信息主要有三类:一是政治机构的信息材料。即政府各级别机构设立、变革及撤销的各种信息。二是政治话语的信息材料。既包括政府机构的各种公告、声明、文件、指示和精神等,也包括政治官员的各种言论、谈话等。三是政治行动的信息材料。包括政府采取各项措施、举办各型公共活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材料。就政治信任原料的输入方式,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式注入。即政治主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微博等发布有关政治信息,使网民被动接收各种相关信息,进而达到政治信任原料输入的目的。另一种是选择式注入。即网民根据自身的需求,自动筛选互联网的政治信息,有遴选、有分析地接受自己认可的相关政治信息。就目前实际来看,后一种政治信任信息的效果更好。

(二)生产生成过程

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生成过程是网民对已注入的政治信任原料进行分析、加工进而形成政治信任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如机器生产过程那么相对简单,它深受网民自身各种因素及现实周边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影响政治信任生产生成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类:(1)网民文化素养因素。人是文化的动物,特定的文化素养对于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生成会产生特定的影响。(2)网民知识背景因素。知识的层次对于网民政治信任生产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高的知识层次会对政治信任原料的分析、加工更加有效和科学。(3)网民个人际遇因素。该因素实际上就是指网民具体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于网民的价值判断会产生差异化影响,同样,对于网民的政治信任生产也会带来巨大作用。(4)网民理性因素。成熟的个体理性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做出正确、科学的各类判断,进而为政治信任的生产生成奠定基础。(5)其他因素。除以上因素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如归属群体等。

(三)输出展现过程

政治信任生产生成过程的结束并不是政治信任生产全过程的终结,它还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输出展现出来,这一过程是政治信任生产生成过程的逻辑延续,也是政治信任可视性的体现。同时,这一过程所输出的政治信任又为其他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提供了原料支持。通常来说,网民政治信任输出展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冷展现。即对于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途径发布的相关信息表示默许或者不予理睬,形成内在主观观点却不以言论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二是热展现。即以散布激烈言论鼓动其他网民的方式展示自身的政治信任。如红会“郭美美”事件发生后,诸多网民通过论坛发布信息和跟帖,对于相关机构的处置过程、处置措施表达极度不信任。这就是网民政治信任热展现的体现。

三、网民政治信任流失的现状及原因:对生产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目前,我国网民政治信任度比较低,网民政治信任流失严重。据《小康》杂志2009年的调查,49%的人对政府、人际、公司三类的信用危机表示“都非常担心”,37.8%的人则更担心“政府”的信用危机。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公众的信任水平直降10个百分点。网民政治信任流失得为什么如此严重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网民政治信任生产过程出了问题,即网民政治信任原料源出多门且质量低下,政治信任生产技术不高,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成果难达预期又进一步恶化了再生产环境。

(一)政治信任信息源出多门且质量低下

网民政治信任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网民对政治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的过程。因此,政治信息的选材、质量就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在虚拟社会中,人人都手把麦克风,以至于政治信息供给方是多元的,既有官方供体(政府部门)、媒介供体(网络媒体),还有个体供体(包括知名人士、普通网民等)。他们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互联网向网民传递着相关政治信息。不过,这些政治信息的质量、传递速度都不一样。一般来说,政府部门提供的政治信息质量较高,但是其数量少,信息量也不够充分,传递时间往往较慢,很难跟得上网民的需求变化速度。网络媒体提供的政治信息速度快,效率高,不过,其传递的信息往往是首先从网媒本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遴选适合网民兴趣,符合网民口味的政治信息,这就导致政治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可能会有所偏颇。个体供体则更注重从个人角度提供政治信息,有的提供的政治信息甚至是未经确证的,错误的。显然,三种供体在提供政治信息方面各有不同,但也导致整个政治信息供应链纷繁复杂,提供的政治信息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是完全失真或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让网民产生出较高的政治信任就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技术不高以致能力弱化

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生产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制约了生产成果的质量。实际上,就目前来看,网民的政治信任生产技术不是很高,很多网民对于所获取的政治信任原料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加工、诊断,没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系列必须过程,就盲目偏听偏信,形成固有的政治信任成果,以至于政治信任的生产能力逐步弱化。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原因有二:一是浮躁的网络社会风气使然。在虚拟网络社会,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经过互联网传播发酵,浸润了部分网民的内心,使之形成了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浮躁风气,在政治信任生产的这种大事上,也是盲目听从,不辨伪真,降低了自我生产能力。二是集群情绪的消极影响。虚拟社会中,网民相互交往,相互交流,形成了一种压力氛围,这种氛围对于政治信任的生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旦这种影响转向消极性的一面,就容易使单个网民的合理思维被集群压力所压制,以至于不能使自我的政治信任生产得出客观结论,影响了生产能力。

(三)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成果难达预期又进一步恶化了再生产环境

网民政治信任成果输出不是意味着生产过程的完全终结,而是意味着网民政治信任再生产的开始。并且,网民政治信任已有的生产成果又会为其再生产提供各种基础。就互联网社会的实际来看,网民政治信任成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预期。不信任政府、诋毁政府的言论比比皆是,这也说明,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成果有很多是负面的、消极的。而这必然会为网民政治信任再生产带来巨大影响,甚至会恶化再生产环境,使得生产成果更加不如意,久而久之,就会让政府陷入信任危机的泥沼。

(四)其他外部相关因素的不利影响增大了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困难

在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过程中,除去网民本身的因素,还有诸多相关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物质条件、整体社会环境、人际氛围等。这些外部因素既可以促进网民政治信任生产过程,也有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一旦这些因素对网民政治信任的生产过程起到消极干扰作用,必然会使得网民政治信任生产变得十分困难。

四、基于生产过程优化的网民政治信任建构具体措施

解决网民政治信任流失问题,重新唤起网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就需要对网民的政治信任生产过程进行全程优化,具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政治信任信息供给主体准入及分类评价机制

供给主体是影响政治信任信息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供给主体,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有什么样性质和质量的政治信任信息。因此,建立健全政治信任信息供给主体准入及分类评价机制,对于保证政治信任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很有必要。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政治信任信息供给主体的准入机制。互联网时代,是自媒体的时代,这使得供给主体多样复杂、参差不齐,有官方主体(如政府官网、官博、官方公众号等)、网络商业媒介(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网民单个主体(如互联网世界中的“大V”)等。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即限定政治信任信息供给主体,规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政治信息应由哪类供给主体提供,哪些供给主体不能提供,彻底破除政治信任信息供给杂乱无章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建立政治信任信息供给主体评价机制。即遵循一定原则,建立政治信任信息供给主体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建立科学的供给质量评价模型。对于现有的政治信任信息供给主体进行定期评价或不定期评价,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将评价结果通过权威方式向社会公布;对于连续低质量供给政治信任信息的供给主体限期整改纠正,否则取消其政治信任信息供给资格。

(二)建立健全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水平提升机制

全面提升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水平,是有效生产政治信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做好这个工作,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做出提升:(1)敦促网民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任生产意识。生产意识是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思想开关。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任生产意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网民政治信任生产工作的成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任生产意识,就是要求网民在政治信任生产之时,要切实遵循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政治信任生产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精神;确保政治信任生产不是个人随意展现自我意见的“自留地”,不做非法攻击、诋毁政府、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人。(2)积极提升网民政治生产知识水平。知识就是财富,就是政治信任生产可靠进行的保障。全方位提升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知识水平,对于政治信任生产的成功进行意义重大。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来提升网民的政治信任生产知识水平。即将政治信任生产的相关知识整合凝练成具体的课程,并形成学分,要求接受学校教育或学历教育的网民选修这些课程,并将之作为能否毕业的重要考核依据,以增强网民政治信任知识提升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对于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的网民,可以通过专门免费的知识培训、社区教育、知识宣讲、组织知识竞赛等手段,鼓励和吸引网民主动提高政治信任生产知识水平。(3)生产技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质量。应该重点培育网民两个方面的政治信任生产技术。一是政治信任原料整合技术。即有效收集政治信任原料,使收集到的政治信任原料完整、真实、可靠,防止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二是本质发现技术。即对政治信任原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技术,防止只看表面,不及本质的现象。

(三)创新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环境营造机制

政治信任生产环境是网民政治信任生产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创新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环境营造机制实际上就是要为网民政治信任生产营造适宜的内环境和外环境。(1)内环境就是互联网虚拟社会的言论环境。要通过有效措施,竭力摒弃虚拟社会中“仇官”“仇富”、低俗、媚俗等不良风气,要形成有序、健康、和谐的舆论秩序,回归虚拟社会舆论的健康状态,进而为网民政治信任生产创设良好的内环境。(2)外环境。外环境就是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现实社会环境,是网民现实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现实环境。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政府引导等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和谐,鼓励社会诚信,推动社会宽容与谅解,进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的“外环境”。

(四)建立健全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现实辅助支持机制

网民政治信任生产虽是虚拟社会的“虚拟生产”,但是它是现实社会政治信任的一个反映。建立健全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现实辅助支持机制,对于解决网民政治信任流失问题有重要意义。为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指导机构。即由政府相关部门(如党委宣传部门、公安网监部门、政府应急机构、网络监督部门等)联合成立虚拟社会政治信任生产指导机构,专门负责指导、督促、管理虚拟社会网民政治信任生产情况。二是有效提升政府现实业绩。政府业绩是政治信任提升的重要因素。网民政治信任生产结果不理想,政治信任水平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政府的业绩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不够满意。因此,全方位提升政府的业绩,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为民众提供高效、满意的公共服务,对于虚拟社会网民政治信任生产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三是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信息公开,及时向网民通报准确、有效的官方信息,有利于破除不良政治信任原料的干扰,对网民高效政治信任生产大有裨益。

[1] 伊斯顿.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 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317-318.

[2] 卢曼. 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 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陈朋. 政治信任的理论构建:从内涵到功能[J].贵州社会科学,2014(10):17-20.

[4] 上官酒瑞. 中国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风险[J].理论与改革,2011(05):24-27.

[5] 福山. 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 胡荣.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社会学研究,2007(03):39-55.

[7] 张平,李静,赵雯雯,陈迪.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民政治信任影响因素探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75-78.

[8] 陈陆辉. 政治信任、施政表现与民众对台湾民主的展望[EB/OL]. http://www.airiti. com/teps/ec_en/De-fault. Aspx.

[9] 谢治菊. 论我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层级差异——基于A村的实证研究[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03):77-82.

[10] 胡涤非. 村民政治信任及其对村级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广东省惠州市P村调查的实证研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56-162.

[11] 田启战,蒋杰.网络反腐视域下的政治认同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5.

猜你喜欢

网民信任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