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态势及对策

2018-03-23吴义鸿

茶业通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茶园安徽省茶叶

吴义鸿



新时期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态势及对策

吴义鸿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特产处,安徽合肥 230001)

安徽是产茶大省,也是名茶大省。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安徽省茶产业呈现出茶叶质量基础较好、产品结构更加丰富、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产业融合更趋紧密等特点。尽管发展态势较好,但是仍有茶产业发展不够快、茶园生产基础不够牢、茶产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够强、新产品新业态挖掘不够深等问题。未来可以从加强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等方面入手,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使安徽茶产业在新的关键时期迎头赶上。

茶产业;产业融合;新业态;生态发展

安徽是产茶大省,也是名茶大省。大力发展茶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抓手。因为产业基础不牢、茶市场主体不强,品牌小而散、乱而弱,不能发挥整体竞争力,出口茶量价背离,新业态和产业融合不够等,导致安徽茶产业与全国茶业强省相比,还有诸多差距,目前的发展境况较为尴尬,形势较为堪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面对“十三五”规划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安徽茶产业发展也到了新的关键时期,亟待顶层设计和内外发力,上下同步,真抓实干,方能迎头赶上。

1茶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属高纬度茶产省,大多位于北纬28~31度,区位和生态优势明显,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占有四席。茶叶生长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全省12个市58个县区常年产茶,主产市有黄山、六安、安庆、宣城和池州5个市,茶农300余万人。据全省农业部门统计,2016年 全 省 茶 叶 种 植 面 积177702.14hm2, 居全国第7位;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60857.08 hm2,比上年新增12839.75hm2,占全省茶园34.3%;干毛茶产量12.38万t,位居全国第8位;一产产值84.1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茶产业综合产值278.7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茶叶出口5.8万多t,出口额2.4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5.2%和16.4%,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均排名全国第2位。

2017年全省春季新增茶园面积302.15hm2,春茶生产总面积稳定在172352.8hm2,较去年增2.56%;春季干毛茶产量5.83万t,产值69.25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32%、23.75%。预计全年干茶产量12.1万t,产值95.1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7.05%、18.9%。2017年春茶的茶园开采时间推迟,采摘期延长,茶叶产量增长明显,且市场销售行情较好,价格上涨明显,名优茶、特种茶更受追捧。从安徽省茶产业发展情况看,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1茶叶质量基础较好

安徽省茶叶生长环境植被丰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生物物种多样,生产过程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严控农资投入品使用,实行农药统一配送服务,部分市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试点,推广水肥一体化,逐步建立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全省现有茶叶“三品”认 证 面 积164082hm2,其中,有 机 茶 园11672.5hm2,绿色食品茶园236478.4hm2,无公害茶园129464.7hm2,占茶园总面积92.3%。

1. 2产品结构更加丰富

2017年安徽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在国内高档茶消费和礼品茶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加大国内大众化中低端茶叶市场开发力度,扩大优质化中高端茶叶出口,实现“内销”和“外销”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局面。同时开发了桂花茶、金寨红茶、乌龙茶、黄大茶等系列夏秋茶产品,截至2017年10月,霍山县大规模恢复传统黄茶的生产,黄茶产值达8000万元,同比增长29%;其中黄大茶产值7750万元,增长29.2%,消费者和市场反应良好。

1.3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安徽省大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基础的茶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股金+租金+薪金”等模式,引导企业、合作社与茶农建立紧密的订单生产,有力提升了茶产业发展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全省现有茶叶企业7000余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6家,其中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有3家,产值超5000万规模以上的茶叶企业30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总数1953家,其中,省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33家。

1.4品牌影响力有所增强

2017年5月,由农业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茶叶博览会上,全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评选中,安徽省的六安瓜片和黄山毛峰位列其中,祁门红茶获得优秀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全省现有茶叶注册商标244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69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省级著名商标118个,其中,祁门红茶以24.26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7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太平猴魁荣获“中国茶叶最具品牌经营力品牌”称号。徽六、一笑堂、天之红、谢裕大、松萝、雾里清、新安源、润思、迎客松等一批企业品牌逐步在全国叫响。

1.5电商发展势头迅猛

全省现有703家茶企电子商务,全年交易额达8.92亿元,同比增加28%;黄山市近60家茶企通过京东、淘宝等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9亿元,同比增加39%。其中谢裕大公司通过直营连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B2B、旅游营销、VIP客户开发、现货交易等方式,形成了多渠道齐头并进的复合营销模式。徽六电商更是在2016年“双十一”当日完成680万元的销售额。

1.6产业融合更趋紧密

各地依托举办茶俗、茶艺、茶道等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徽茶文化精髓,推动茶旅结合,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六安市启动“六安茶谷”建设,科学规划,高位推进,市县乡村整体联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打造全国最美茶乡。黄山市建成天之红、猴坑等19处茶旅结合的休闲观光园,并将徽文化因子注入茶产业发展,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松萝茶和祁门红茶等一批茶文化博物馆。宣城市精心打造旌德县庙首茶香小镇、路西空中茶园等主题茶园。

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兄弟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1茶产业发展不够快

相对于周边省份,安徽省在茶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力引导性不强,茶企与茶农的利益机制联结不紧,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上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导致了安徽省茶产业发展位次难以前进。2016年安徽茶叶种植面积177702.14hm2(农业部门统计),列全国第7位,低于浙江、福建和湖北;总产量12.4万t,位居全国第8位,不仅低于浙江、福建、湖北,比湖南也低;一产产值84亿元,仅列全国第9位,安徽省茶园面积相当于浙江89%,产值只有44%,不到一半,安徽省茶园相当于福建70%,产值却只有40%,甚至低于河南省,安徽省茶园相当于河南112%,产值却只有其72%。

2.2茶园生产基础不够牢

安徽省近年来茶园发展受土地等要素所限,加之激励性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全省无性系茶园发展不快,占全省茶园比重过小,约占全省茶园34.3%,且老茶园改造任务繁重且进展缓慢。由于茶园分散、品种不一,加之茶园坡度大,道路交通等硬件落后,茶叶机采难以推广,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逐步攀高。全省茶园平均产量44.4kg/667m2,低于52.8kg/667m2的全国平均水平;茶园平均产值3215元/667m2,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05元,只有浙江的56%。少数地方茶园农残控制不够严格,绿色防控推广力度不够,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对品质提高与市场销售形成制约,尤其是出口受到限制。

2.3茶产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够强

随着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茶叶加工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茶叶企业效益不高,投资积极性不高,加上茶行业管理与经营性人才缺失等因素,全省茶产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足,尤其省级龙头企业比重小,茶叶加工企业分散程度高,小、散、弱现象较为突出,产业聚集度和组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目前茶企中龙头企业发展不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56家,没有一家超3亿元企业。池州市现有500多个茶厂,绝大部分是户办小作坊,年加工干毛茶仅在2~5t左右,经营规模小,加工设备和加工水平参次不齐,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

2.4品牌和市场建设不够好

安徽省区域公用品牌的拥有人大多数是地方茶叶协会,缺乏重点打造的有力举措,导致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加上安徽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名优茶生产占大头,导致全省茶叶主产市县拥有各自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市场难以形成合力,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少。在安徽省知名品牌“祁门红茶”的商标权属上,祁门县与池州市的争议久拖未决,极大地影响了“祁门红茶”的品牌和形象。茶叶外销市场也缺乏自主品牌,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欧美市场比重低,出口茶叶多为大路货,价格低,效益不佳;内销市场品牌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祁门县红茶企业有170多家、注册商标90多个,霍山县有各类黄芽、黄茶企业达600多家、注册商标达220多个。与浙江省等邻省大力推介活动纷呈相比,全省茶业界也缺乏大型的集中宣传推介活动,主要依靠合肥农交会等平台,未能走出去发展。营销模式还有待创新,整体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

2.5新产品新业态挖掘不够深

茶行业发展转型升级任务重,产品开发不够,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用品等深度开发较少。目前六安瓜片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入驻企业较少,尽管徽六每天有8000多人次的点击量,但与龙井、普洱等知名品牌相比微不足道,通过电商平台推动整体营销的氛围不浓。茶产业价值链没有获得有效的延伸与拓展,茶产业综合产值不高。茶产业与茶文化、茶旅游、茶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安徽省以茶产业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落后,茶旅结合项目由于投入大,见效慢,大多数茶叶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在全省范围内,茶饮文化相对落后,难以形成气候,城市酒馆日益增多,茶馆却难以见到。与福建的岩茶文化建设和云南普洱茶的茶饮文化影响力相比,安徽省茶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2.6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一是企业管理人才缺乏。各地茶企大多从家庭作坊脱胎换骨而来,内部多为“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企业负责人缺乏开放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难以带领企业做大做强。部分龙头企业虽然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但专业管理人才缺乏,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不强。比如松萝、谢裕大、抱儿钟秀等三家茶企实现了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目前融资效果不明显。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茶叶企业大都分布在县区、山区,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缺乏吸引力,难以招揽、留住人才。从业者中大中专学历占比较低,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较少,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人才更为稀缺。茶叶机械领域研究力量和投入不足,茶叶机械等适用性设备主要从浙江等地订购。三是行业管理与服务人才缺乏。全省的茶叶行业管理与服务能力较弱,省级没有专门的茶行业管理与服务机构,市县主要依托茶叶局(站)开展行业管理。目前,全省主要产茶市只有六安挂牌成立了市茶叶局,但工作力量薄弱,不少县区茶叶站还没有成立,已经设立的人员编制也很少,茶业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到位现象较为普遍。

3发展对策

当前,中国茶业迎来了黄金时代,连续十年复合增长率超20%,云南、福建、贵州、湖南、四川、河南等省自上而下大力发展茶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培育大品牌,茶产业发展氛围渐已形成,成为茶叶主产省份的支柱性特色农产业。应该说,安徽茶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非上不可的历史阶段。新时期要使安徽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着力:

3.1加强政府主导,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茶产业发展重视程度,将茶产业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特色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的目标,明确发展任务,加快研究制定省级层面的政策文件,以省政府高度对茶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重点从产业基础、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和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着力和支持。同时,优化调整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工作机构,加强人员力量和队伍建设。完善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其在全省茶行业和地方茶业发展中的综合协调职能,积极发挥茶业行业协会组织的服务作用。

3.2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引导与扶持力度,增加全省茶叶发展资金规模,重点用于优质茶园改造、茶农补贴、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创建和茶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效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等部门涉农资金,专门支持茶产业发展,在市场建设、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积极吸引外来资本投入茶产业,对安徽省传统茶业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对茶叶企业发展基地和扩大生产线等给予信贷支持,重点向茶叶主产县(市、区)倾斜。

3.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茶产业发展的政产学研推联盟,实施科技兴茶工程,发挥高效科研院所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集中组织推广一批茶叶生产技术成果。支撑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开展优质茶树良种繁育推广、茶树优质高效栽培、老茶园改造、名优茶机械化采摘、夏秋茶开发利用、茶叶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等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支持利用茶叶资源开展保健功能性食品的研发与生产。

3.4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

建设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园,加强生态茶园基地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无性系优质良种茶园比例,推进老茶园改造升级,完善茶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在适宜地区采取多种种植模式,稳步扩大茶园种植面积,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应用,提高夏秋茶利用率,加强茶园科学管理,提高茶园效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培育健康茶园土壤,保护茶园生态环境。推进茶叶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加强质量监管,不断提高品质。

3.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市场带动力强、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茶叶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向基地和市场的两头延伸,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销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水平。规范管理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创建茶叶产业化联合体,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发展。重点支持一批茶叶市场建设,加快茶产区批发市场功能的转型发展。

3.6积极推动品牌创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继续加强安徽四大名茶品牌建设,重点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推进企业品牌整合。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或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政府加大奖补力度;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央视”“今日头条”等著名媒体上进行集群式宣传,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大型茶展,组织开展皖茶向国内茶叶消费省市巡展,加强宣传推介,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实施皖茶“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茶产业交流合作活动,鼓励茶叶出口企业优化重组,组建安徽茶产业联盟,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3.7深入推进产业融合,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六茶共舞”(喝茶、品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构建茶企与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山区贫困农民就业和利益分享。加强茶旅融合,推动“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重点打造茶旅游精品线路、茶乡特色小镇和名茶主题庄园。鼓励在大中城市开设茶馆,逐步增强茶饮文化氛围,开展茶饮文化活动,加强茶饮文化建设。加强茶文化的规划与建设,使茶产业与茶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蒋文倩)

2017-12-07

吴义鸿(1970-),男,高级农艺师。

S571.1

B

1006-5768(2018)01-003-005

猜你喜欢

茶园安徽省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