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类中文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以《海洋科学进展》为例
2018-03-23胡筱敏
■李 燕 胡筱敏 陈 靖 王 燕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仙霞岭路6号 2660612)《海洋科学进展》编辑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仙霞岭路6号 266061
学术期刊及论文评价是一个难以量化回答的问题,被引频次虽然备受争议,但目前仍是衡量学术论文水平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高被引论文对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被引率一直都是期刊界和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许多学者对高被引论文进行了分析,例如,张建合等[1-2]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2009年高被引论文及《编辑学报》1989—2009年高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丁佐奇等[3]以《中国天然药物》和《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的相关性。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对高被引论文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期刊工作。目前,海洋类期刊发展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刘秀娟等[4]对国内55 种海洋科技期刊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状况,建议通过重视网站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及对数字出版专业队伍的培养、整合资源构建编辑出版一体化平台、打造契合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发行模式来推动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张冬冬[5]利用2009—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评价系统,对16 种海洋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8—2012 年16种海洋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指标整体稳定,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总趋势缓慢提高,但对海洋科学类学科产生重要影响的高质量论文不多,许多能够反映最新学术前沿成果的稿件流向了国外期刊。从海洋科学类期刊研究来看,现有成果偏重从整体上揭示学科期刊发展现状,而疏于以计量指标为基础,通过个案对比分析为同类期刊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
国内海洋类中文核心期刊有《海洋科学进展》《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通报》《海洋科学》《热带海洋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笔者所在编辑部出版的《海洋科学进展》创刊于1983年,是由国家海洋局主管、中国海洋学会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海洋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目前海洋学界认可度较高的《海洋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海洋学会主办、海洋出版社出版的海洋科学技术综合性学术期刊。两刊创刊时间仅相差4年,但目前在海洋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却相差较大。《海洋科学进展》为季刊,年载文量约60篇;《海洋学报》为月刊,年载文量约160篇。两刊在栏目设置、学科分布、作者群及读者群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可比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两刊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讨论两刊优势学科,希望通过与《海洋学报》的对比,为《海洋科学进展》的发展提供参考,为其他中文期刊的发展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获得《海洋科学进展》与《海洋学报》2007—2016年的下载量、被引频次等数据,所有数据的下载日期为2016年12月22日。统计分析两刊10年中被引频次排名前20(TOP20)论文的数据,分析两刊高被引论文类型及各自优势学科分布;分析两刊1991—1995年和2011—2015年被引频次排名前50 (TOP50) 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的相关性,量化分析了网络发展对期刊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刊2007—2016年被引频次TOP20的论文分布
《海洋科学进展》和《海洋学报》2007—2016年被引频次TOP20论文分布相关数据见表1~2。
由表1~2可见,在《海洋科学进展》TOP20高被引论文中,有13篇研究论文、4篇研究报道、2篇综述、1篇研究快报;在《海洋学报》 TOP20高被引论文中,有18篇研究论文、1篇研究报道、1篇综述。由此可见,高被引论文中,研究论文占比最大,且有绝对优势。关于学科分类,在《海洋科学进展》 TOP20高被引论文中,物理海洋6篇、海洋生态6篇、物理海洋与海洋生态交叉学科1篇、海洋地质3篇、海洋水产2篇、海洋气象和遥感各1篇;在《海洋学报》 TOP20高被引论文中,物理海洋4篇、海洋生态5篇、海洋地质6篇、海洋水产4篇、海洋气象1篇。从论文学科分布来看,两刊学科差异较小,但《海洋科学进展》在物理海洋学方面更有优势,《海洋学报》在海洋地质学方面更有优势。
从高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来看,《海洋科学进展》60%的作者集中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作为《海洋科学进展》的主办单位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科学进展》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小觑,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海洋科学进展》TOP20高被引论文作者集中在7个单位,而《海洋学报》TOP20高被引论文作者却分布于14个单位。《海洋科学进展》虽然利用了主办单位的优势,但对其他科研院所的影响力明显不如《海洋学报》。两刊高被引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分别为41.3次和50.2次,与两刊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影响力相比,这个差距小于预想值。从两刊的发文总量上看,《海洋学报》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两刊高被引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上看,其高被引论文质量相差并不大。
表1 《海洋科学进展》2007—2016年被引频次TOP20论文情况
注:1.N0表示出版当年的被引频次,N1~N8表示出版后1~8年的被引频次,Nx表示出版年未知的被引频次;2.“-”表示无数据;3. 论文类型中Ⅰ~Ⅳ分别表示研究论文、研究报道、综述、研究快报;4. 学科分类中a~h分别代表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水产、海洋生物、遥感;5. 第一作者单位中①~⑦分别代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厦门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国家气象中心。
表2 《海洋学报》2007—2016年被引频次TOP20论文情况
注:1.N0表示出版当年的被引频次,N1~N8表示出版后1~8年的被引频次,Nx表示出版年未知的被引频次;2. “-”表示无数据;3. 论文类型中Ⅰ~Ⅲ分别表示研究论文、研究报道、综述;4. 学科分类中a~h分别代表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水产、海洋生物、遥感;5. 第一作者单位中①~分别代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淮海工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暨南大学、福建省气候中心。
两刊被引频次TOP20的论文出版年份分布见图1,由图1可看出,《海洋科学进展》的出版年份分布相对比较均匀,《海洋学报》主要集中在2007年。两刊被引频次TOP20的论文出版年数与被引频次的关系见图2,《海洋科学进展》和《海洋学报》均在期刊出版后的2~5年达到被引高峰,且文章在出版8年后仍被引用。两刊近10年被引频次TOP20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的相关性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两刊相关系数r>0.5,高于其他期刊研究中的相关系数[3]。
图1 两刊被引频次TOP20论文出版年份分布
图2 两刊2007—2016年被引频次TOP20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
图3 两刊2007—2016年被引频次TOP20论文的 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相关性
2.2 两刊网络盛行前后各5年TOP50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的相关性
《海洋科学进展》和《海洋学报》在网络盛行前 5年(1991—1995年)和后5 年(2011—2015年)被引频次TOP50论文的下载次数和被引频次分布见图4~5。由图5可见,1991—1995年两刊TOP50论文被引频次相差较大,《海洋科学进展》的被引频次较低,这可能与笔者对其前身《黄渤海海洋》(2002年更为现刊名)搜索甚少,数据可能不完全有关;但2011—2015年两刊的被引频次相差较小。
图4 两刊TOP50高被引论文的下载次数分布
图5 两刊TOP50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
网络盛行前后5 年两刊TOP50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相关性见图6~7所示。
图6 《海洋科学进展》TOP50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相关性
图7 《海洋学报》TOP50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相关性
由图6~7可看出:网络盛行后,《海洋科学进展》和《海洋学报》的下载次数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均有所下降,《海洋科学进展》下降趋势更明显。由拟合曲线也可以看出,高被引论文的单篇下载次数较网络盛行之前均有显著提高,即作者下载浏览的论文数在期刊实现数字化传播后显著增大,因此,期刊应重视网络发行的便捷性,让读者能第一时间看到期刊发表的论文。网络的发展对期刊的优胜劣汰发挥催化作用,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做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不能盲目追求发文量。从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的相关性下降也可以看出,作者下载论文却未必会引用,因此发行迅捷是形式,真正提高期刊论文质量,吸引有影响力的作者和论文才是期刊发展的本质。刊发读者不愿意阅读和引用的文章是对资源的浪费,期刊不仅要提高工作效率,更要充分发挥好审稿专家的作用,沙里淘金,发现和刊出有学术价值、对科研工作者有参考意义的论文。
3 期刊发展建议
当前,我国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世界关注。科研实力的提升不仅表现在高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还表现在我国科技期刊逐渐走上国际舞台。海洋类的中文期刊如何与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同步,吸引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传播给国内的学者是期刊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倘若没有保护性的政策支持,在当前科研评价方式下,我国中文期刊会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读者获取论文的途径更加便捷。但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被引论文的类型并不是综述,而是研究论文,也就是说期刊的发展中心仍然是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尤其是有影响力、有原创性观点的论文。高质量综述能够概括学科发展方向,帮助读者按图索骥,寻找自己关注的论文。读者未必会引用综述,但综述却对读者有很大帮助,这也是期刊应该重视的。期刊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所刊出的论文数量,还要重视所刊出的论文对日后科研的影响力。
笔者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分析作者和读者群信息,明确《海洋科学进展》的受众群。在普遍提高引用率的基础上,依托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实力,找到优势学科,提高期刊特色,提高自身学术质量,形成一套更完善、便捷的服务体系,建立与作者有效、便利的沟通渠道,使作者愿意往《海洋科学进展》投稿。同时,及时了解海洋科学各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提高学术敏感性,注重时效性,增强主动性,抢发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学术会议,吸引有影响力的优势稿源。
[1] 张建合,任长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207-210.
[2] 张建合. 《编辑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J]. 编辑学报,2010,22(6):562-564.
[3] 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 科技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67-470.
[4] 刘秀娟,李晓燕,徐雯,等. 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85-190.
[5] 张冬冬. 中国16 种海洋科学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