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开放性同行评议可行性探究

2018-03-23王凤产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审稿人评议开放性

■王凤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453007

同行评议作为控制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术交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确保论文的有效性,提高其准确性,并在出版和传播前对论文内容进行优化。同行评议最早开始于15世纪欧洲专利申请,而对论文的同行评议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刊物The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并在二战后得到普遍的发展。传统的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一般是以封闭式盲审方式进行,包括单盲评审和双盲评审。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的革新,学术出版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并对传统的出版模式产生质疑[1-3]。科技期刊开放获取(OA)逐渐被学术出版界所接受,但是开放获取主要集中在对出版结果的开放。同行评议作为学术出版的源头,其评议过程的开放性正成为学术出版界讨论的热点[2-16]。一些期刊已以不同的方式对开放同行评议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7-10]。Nikita[11]介绍了国外开放同行评议的代表期刊;张春丽等[3]将开放同行评议的模式归纳为完全开放式、有限开放式、部分开放式;刘春丽等[12]提出了四种开放同行评议模式;刘丽萍等[13]曾对开放性同行评议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同行评议正在提倡一种新的开放精神,那传统的封闭式双盲同行评议是不是就要被淘汰呢?本文主要通过将开放性同行评议与传统的封闭式评议方式进行比较,对开放性同行评议的优势进行论述,以促进学术出版界进一步认识开放性同行评议的优势,为科技期刊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研究、变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1 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开放性同行评议通常既没有统一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实践模式, 但一般强调的是审稿人与作者身份的公开,审稿人与作者相互知道对方的身份[14]。虽然期刊积极鼓励审稿人公开身份,但在大多数的开放性同行评议实践中,审稿人是可以选择公开身份或匿名评审。笔者认为开放性同行评议是基于开放科学精神提出的相对于传统封闭式同行评议的一个术语,包括公开作者与评议者的身份、公开评审意见、公开作者的原始稿件与最终修改稿件、公开审稿流程、公开互动、公开出版平台等。开放性同行评议一般具有签名评议、公开评议、编辑调节评议过程、透明评议、公众评议等开放性特征[4],根据其时间特征又分为出版前评议、同步评议、出版后评议。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相关概念及界定见表1。

2 开放性同行评议与封闭式同行评议的对比

开放性同行评议与传统封闭式同行评议的对比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开放性同行评议主要有以下优势。

表1 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表2 开放性同行评议与封闭式同行评议的对比

2.1 实现评议过程的透明性、公开性、公平性与公正性

在理论方面,操作规范、客观公正的封闭式同行评议对科技期刊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对科技期刊论文的评定是行之有效的;在实践方面,封闭式同行评议缺乏透明性、公平性、客观性等,使得科技期刊封闭式同行评议常常遭人诟病[6]。传统的封闭式同行评议是过时的,关键的问题是评议过程缺乏透明性,评议过程及结果只有被送审的专家、编辑、期刊主编才能看到,对作者和读者都是封闭的。就像Smith[15]所说:“当你向一本大型的杂志投交了一篇论文,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黑盒子’系统,然后在另一端出现或多或少的明智答案,黑盒子就像轮盘赌,而奖品和损失可能很大。”对于学术界的投稿者来说,在Nature、Cell等大型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为了赢得大奖。Toni[16]认为如果评议的过程做不到完全开放,在特殊情况下就有可能提供隐私条款,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会出现更多这种情况。

开放性同行评议的整个过程包括签名评议、公开评议意见、编辑调节评议过程和公众评议,都是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查看评审进程和评论意见,客观上监督了评审人员及编辑的工作,较好地防止审稿专家发布不负责任的评论,激励审稿专家提出更有建设性和无偏见的意见[3]。开放性同行评议的透明性避免了传统封闭式盲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歧视、偏见、利益冲突和人情稿件,提高了同行评议效率,维护了学术公正。开放性同行评议体现了评议过程的开放与透明,意味着评议过程的透明性、公开性、公平性与公正性。

2.2 使同行评议系统的层次性质平坦化

科技期刊传统的同行评议方式往往是资历较深的学者评价资历较浅学者的论文,并且资历较浅的学者对评审专家及编辑部的评议结果也较少有申辩的机会。部分期刊在录用文章的过程中往往考虑作者的“出身”,对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基金资助等方面有严格的限定。开放性同行评议建立了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会挑战和取代精英主义,并代之以广泛开放、强有力的交互讨论。在开放性同行评议的过程中,评议专家、作者、读者都是平等的,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来实现即时的交流互动,给了作者解释及为自己论文申辩的机会。研究资历较浅的学者及公众也可以评价资历较深学者的文章,这意味着利益和责任在评审团体中间的公平分配,可以使传统封闭的同行评议系统的层次性质平坦化[15]。

2.3 实现学术成果的及时公布,提高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

对于整体学术出版流程的时效性以及研究的及时公布而言,同行评议所需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如果能够第一个发表研究成果,个人或组织便可以声称自己引领了某一学科的前沿(以及未来的科研资助),这让他们在竞争较强的领域拥有了专业优势,及时将确定推广和使用权的研究成果公布也可以将专业优势传递给其他研究人员。即使是那些提交研究作品被拒的作者,他们也愿意得到时效性强的选择决策,因为这样的决策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向其他期刊再次提交自己的研究论文。期刊在收到这样的提交时同样也会欣然接受。此外,社会是研究成果及时公布的整体利益获得者,因为公众可以迅速地使用新成果和创新性研究[17-18]。

在开放性同行评议中,编辑对来稿进行快速的筛选后将其在线发布,抢占了发布的优先权,与公众分享论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议,使论文快速传播,最大限度缩短了论文发表的时滞性。开放性同行评议与开放获取最相似的地方是通过使用预打印服务器和会员评议来缩短评议和出版的周期,这也将有助于许多期刊论文避免出刊即已过时的尴尬。因此,开放性同行评议与开放获取都能够很好地促进科学知识的快速发展。实施开放性同行评议的期刊将大大提高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而快速的传播、开放性同行评议与评论,可以使发生在学术博客上的学术争论,以某种形式整合到期刊上。

2.4 为评议人员赢得学术声誉与尊重,有助于评议质量的提高

在当前封闭式的盲审评议模式中,评议的过程及结果只有被送审的专家、编辑、期刊主编才能看到,对公众、作者及其他人都是封闭的。在评议过程中评议专家所做的智力贡献不能够被学术界看到,也没办法为自己赢得学术声誉和尊重。在不公开名字的情况下,评议人员的工作一般没有外在奖励,他们的名声也不依赖于他们做出的高质量的评论。由于对潜在审查人员的时间压力急剧增加,审查可以被视为耗时但激励措施较少的工作。

大多数评议专家来自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评议专家为评价期刊论文所付出的劳动并不在单位的工作量之内,期刊编辑部所付的审稿费往往很低或没有报酬,而部分评议专家基本也不在该期刊发表文章,这就导致一些评议专家审稿的积极性不高,一篇需要2~6小时的审稿往往推迟数周或数月之久,有些稿件送出数月之后根本就没有回音,编辑们对此也很无奈。有些审稿人常以工作忙为由而拒绝审稿;有的审稿意见模棱两可、敷衍了事、质量很低;不同的审稿人的评论意见又往往不一致,同样一篇论文,一个评议专家建议优先发表,而另一个专家则认为没有创新建议退稿,具体要重新送审还是退稿或是录用,有时仅凭编辑的主观臆断;有时还存在评议专家用他们的意见阻碍别人的研究成果顺利发表等情况。

开放性同行评议的整个评议过程及专家的评议意见都是公开的。评议质量高的评议人员在评议过程中所做的智力贡献将为自己赢得学术声誉和尊重,这对评议专家及期刊编辑都会是一个激励因素。那些低质量、草率的同行评议或编辑评论将被公开曝光,自己的学术声誉也会丢失。评议专家及编辑接受或拒绝稿件的客观性可由任何人判断,因为公众可以看到评论。开放性同行评议有助于促进编辑、评议人员提高评议质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的评审小组认为, 在网络上公开评审意见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很好地防止审稿人做出缺少实质性内容的评价;二是可以使文章的学术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1]。

2.5 使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目前封闭式盲审系统中,作者投稿的声誉成本太低,所投稿件除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之外,其他人根本看不到。因此,编辑部经常会收到很多低质量的稿件,有些作者投稿之前可能根本就没看投稿指南或没有根据投稿指南进行修改,没有了解期刊的刊登范围,甚至理科的期刊会收到很多社会科学的稿件,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现象也很多,这样的行为势必增加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无效劳动。

而在开放性同行评议中,论文内容对公众是公开的,那些粗制滥造、随便投稿、没有根据投稿指南修改的、创新性不足的、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论文作者的名誉成本将会很高,因为这种不负责任、对编辑和审稿人不尊重的行为将与作者的声誉产生关联。开放性同行评议和互动讨论能够减少作者投递低质量、不负责任的稿件,这样不仅能提高稿源质量,也可以减少编辑和评议专家的无效劳动,这种威慑作用特别重要,因为评议能力是出版过程中有限的资源[19]。通过同行专家、读者、作者之间进行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意见,作者可以针对意见进行答复与辩解,并根据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完善论文,使论文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此外,新手作者会从以前文章发表的历史中学习,包括原始稿件内容、评议专家的评议意见以及编辑的评论等,也为新手作者提交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16]。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的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6 有助于科技期刊吸引更多开创性、冒险性的作者

1998年《美国经济评论》公布了美国经济协会授予塔洛克“杰出会员奖”的公告。1967年塔洛克发表的关于寻租理论的开创性论文《关税和垄断的福利成本》“激发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文献”。然而这篇论文最初投到《美国经济评论》却因“作为一个理论贡献不足以推翻评议人的建议”的理由而被退回;随后,塔洛克将这篇论文又投到了《南部经济杂志》上,同样遭到退稿。当刚创刊且影响力较小的《西部经济杂志》向塔洛克约稿时,这篇文章才最终得以发表。塔洛克在总结自己的遭遇时认为:不付薪酬的匿名评审制度,使审稿人在匿名评议的隐身衣后,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作出最佳决定。编辑和审稿人都倾向于采取四平八稳的对策[20]。也有研究指出,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审稿人通常会拒绝开创性的论文,更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进步而不是科学的进步。为什么要将时间花费在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上呢?结果是导致那些开创性的重要论文难于出版[21]。

实施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科技期刊可以吸引更多敏锐而具有冒险性的作者。 因为通过开放性同行评议,那些敏锐而富有冒险精神作者的作品的评议过程将在公众的监督之下,整个评议过程是公开透明的,审稿人拒绝自己没有理解的开创性观点论文时将变得更谨慎,而更多地关注研究工作的优点,作者的冒险将变得更有意义,更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作者可以更有信心地提出更有风险、更有开创性的观点,这将使现代学术体系逐步远离为追求低风险而发表大量低水平重复论文的虚假繁荣怪圈,以及远离不发表即“死亡”的学术论文贬值模式。

2.7 创造自由讨论的公共学术研究环境

科技期刊开放性同行评议具有免费、开放、透明、交互、高效、共享的特点。开放性同行评议建立了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同行专家、作者、读者和公众可以进行开放、平等、动态、交互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促进了学术界成员间的交流与对话,不仅作者可以与评议专家及编辑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作者也可以根据专家及编辑的意见对自己的论文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作者不再是纯粹地等待录用或退稿的最终结果,而是可以通过与评议人员及编辑之间的直接对话与交流参与整个评议过程。读者与公众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上下文信息,对论文进行评论,为论文能否发表提供建议,从而更好地参与文章的出版过程。

在传统的封闭式评议模式中,评议人的评议过程是封闭的,减少了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开放性同行评议过程丰富了学术交流与对话,丰富了评议过程,丰富了学术界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公共学术研究环境,促进学术研究的更多反思,以更强大、高效、快速的反应来促进知识的进一步生产。这就意味着科技期刊并不仅是一个发表文章的地方,还是一个潜在的对文章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协同创造知识。

3 讨论与分析

开放性同行评议以免费、开放、透明、交互、高效、共享的特点建立了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使知识共享,形成“知识共同体”,促进了学术出版的变革和学术精神的转变,在对传统的封闭式同行评审模式质疑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评审专家角色的挑战;(2)期刊、编辑、出版商、图书馆员的作用及角色的变化;(3)学术界对开放同行评议接受程度的挑战;(4)技术带来的挑战[4];(5)公众会员评议观点的有效性和可信性也会受到质疑[22]。

学术界对开放性同行评议也存在质疑,许多潜在的作者和评审专家对开放同行评议表现不是很积极,作者更倾向于私底下讨论自己研究工作或学术论文的错误或缺陷,评审专家也对公开批评科研人员的工作存在担忧。开放同行评议往往与开放获取出版联系,出版商只有接受了开放获取出版才会接受开放同行评议[4]。此外,对有些作者来说,在没有出版前就向公众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感觉有些冒险;出版的时候将原始的草稿与最终的印刷版同时公开发布,有些作者也感到不妥。有些作者的文章可能得不到任何期刊会员的评论,学术上一些“不好的一面”可能会明显地展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Nentwich[22]认为,公开的同行评议可能会引发学术派别之间的紧张关系。2006,Nature的公开同行评审试验引发了关于开放同行评议的广泛辩论,虽然开放同行评议的概念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对开放性同行评审模式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却令人失望[23]。刘丽萍等[13]认为通过公开审稿人的身份,审稿人将对期刊编辑审稿的质量、内容和专业性负责,这样会使得编辑和审稿人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的潜在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也容易失去一些不愿实名的专家审稿人和不愿预先开放作品的作者;存在评议意见刻意现象,论文的接受意见多于拒绝意见;存在作者违心修改论文的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因为自身的利益,或碍于面子就不敢公开指出别人文章的缺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学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该因自身的利益,而不对别人的论文进行公开的评议,更不能因碍于个人的面子而进行违心的、违背事实的评论。在评价别人的文章时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能掺杂私利和情感。

4 解决对策

4.1 政府机构

(1) 加大宣传力度。开放性同行评议是继开放获取之后,又一个基于开放科学精神产生的新生事物,很多人对此还不了解,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开放性同行评议对国家科研活动和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出版机构增加认识,鼓励和支持科学家参与开放性同行评议。

(2) 提供政策支持。开放同行评议往往与开放获取紧密相连,尤其文章还未被期刊录用,即已对外发布,投稿的文章一旦能在网上看到,就能下载,会涉及到版权问题。政府机构应重视与开放性同行评议有关的法律和文化问题,制订有利于开放性同行评议发展的政策,为开放性同行评议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

4.2 期刊出版机构

期刊出版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尝试开放性同行评议。比如《心理学报》选择只公布审稿意见的方式[2];有些期刊虽然强烈鼓励审稿人公开身份,但审稿人仍可以选择匿名的方式;PLoSOne采用了出版前严格的同行评议与出版后公众评议相结合的模式[8];TheSemanticWebJournal将印前开放获取与公开透明的审查流程相结合[9];ACPJournalClub采用了开放同行评审与传统同行评议并行的制度[10];F1000Research采取的是出版后再进行同行评议的模式[7]。期刊出版机构可以将开放同行评议的优势与传统出版的优点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尝试开放同行评议。

4.3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不仅要积极向开放性同行评议期刊投稿,积极参与开放性同行评议期刊的评议活动,还要积极进行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相关研究。一方面为开放性同行评议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解决开放性同行评议面临的实际难题,比如网络技术问题;开放性同行评议系统的开发;面对层次不同的公众评论及评级打分,最后等级和录用标准该如何确定?评分量表该如何制定?开放性同行评议是为研究人员服务的,面临的问题是科学界的事情,还需要科学界自己解决,研究人员不应置身事外。

5 结语

科技期刊开放性同行评议是一个新生事物,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目前公众对其还不熟悉,学术界对其定义与模式尚未统一,但其免费、开放、透明、交互、高效、共享的特点,给作者、评审人员、科技期刊、读者和学术界都带来大量的利益。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的革新,学术开放精神会进一步深入人心,这无疑将给整个学术出版界带来很大的变化。目前,开放性同行评议主要还处于理论探讨的阶段,虽然部分期刊进行了一些实践和尝试,但还不普遍;开放性同行评议无论对作者和评议人员,还是对学术出版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评议将公开身份,这是审稿理念的重大变革。学术出版界要改变传统的出版方式,不断探讨开放性同行评议,虽然这种改变也许是一项长期工程,但改变正在逐渐发生。科技期刊应该更新办刊理念,尝试探索开放性同行评议。

[1] 吴锦雅. 同行评议面临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J]. 编辑学报,2011,23(3):238-240.

[2] 李金珍,庄景春,邱炳武. 《心理学报》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39-142.

[3] 张春丽,商丽娜,倪四秀. 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51-1155.

[4] Ford E. Defining and characterizing open peer review: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ofScholarlyPublishing, 2013,44(4):311-326.

[5] Perakakis P,Taylor M,Mazza M G,etal.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open peer review and dynamic academic articles[J].Scientometrics,2011,88(2): 669-673.

[6] 张学颖,罗萍. Web 3.0时代学术期刊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质和审稿模型构建[J]. 编辑学报,2016,28(3):220-223.

[7] Ford E. Open peer review at four STEM journals: An observational overview[J].F1000Research,2015,4:6.

[8] Binfield P. PLoS One: New approaches and initiativ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academic journal[J].AgainsttheGrain,2013,21(3):24-26.

[9] Janowicz K,Hitzler P. Open and transparent: The review process of the Semantic Web journal[J].LearnedPublishing,2012,25(1):48-55.

[10] Poschl U. Interactive open access peer review: The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model[J].AgainsttheGrain,2009,21(3):26-32.

[11] Nikita R. What is open peer review?[EB/OL]. [2017-04-02]. http://bilg.editeon.com// What is open peer review?

[12] 刘春丽,何钦成. 开放同行评审的产生、发展、成效与可行性[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40-44.

[13] 刘丽萍,刘春丽.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389-395.

[14] Tony R. What is open peer review? A systematic review[J].F1000Research,2017(6):588.

[15] Smith R. Peer review:A flawed process at the heart of science and journals[J].JournaloftheRoyalSocietyofMedicine,2006,99(4):178-182.

[16] Toni P. Open-process academic publishing[J].Ephemera, 2010,10(1):40-63.

[17] 於维樱. 提高学术性同行评议的质量和时效性:一个针对学术出版商的报告[J]. 图情领域发展战略扫描,2011(3):1-11.

[18] Cope B,Kalantzis M. Signs of epistemic disruption:Transformations in the knowledge[J].TheFutureoftheAcademicJournal,2009,14(4):13-61.

[19] An open,two-stage peer-review journal[EB/OL]. [2017-06-23]. http://www.nature.com/nature/peerreview/debate/nature04988.html.

[20] 李政军. 塔洛克寻租理论开创性论文的遭遇和所引发的思考[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1):44-46.

[21] Armstrong J S. Peer review for journals:Evidence on quality control,fairness,and innovation[J].ScienceandEngineeringEthics,1997,3(1):63-84.

[22] Nentwich M. Quality control in academic publishing:Challenges in the age of cyberscience[J].Poiesis&Praxis,2004,3(3):181-198.

[23] Greaves S,Scott J,Clarke M,etal. Nature′s trial of open peer review[J].Nature,2006,444(7122):971-972.

猜你喜欢

审稿人评议开放性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