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地演化研究进展与启示

2018-03-23储小乐

关键词: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陆 林, 储小乐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引 言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备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其他相关条件,游客可以在此地逗留并发生参观游览、康体愉乐或交友休闲等行为,一般称之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地。

“演化”源于生态学,生态学家用其表示生态系统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过程与生物演化思想具有相通之处,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关于旅游地演化发展研究的根源可回溯到1939年,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自1980年被提出以来,国内外的研究者纷纷以其为基础对旅游地演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保继刚详细介绍了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后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热议并大都开展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该理论为旅游地演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随着旅游地演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和不足渐露端倪,国内外学者分别引入其他理论来解释更为复杂的旅游地演化过程。在此背景下,众多学者对旅游地演化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但大多属于简单的分类罗列,并未对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进行说明;且归纳的时间较早,领域内最新成果并未纳入。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旅游地演化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尤其是近期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外前沿成果的学习借鉴,完善国内领域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地尺度特征,创新地总结并述评了旅游地演化主要理论的适用范围,最后展望探析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在旅游地演化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价值,以期能够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对旅游地演化学术研究有进一步推动作用。

1 国外研究进展

1.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一般认为,国外旅游地演化研究以Christaller(1963)对欧洲旅游发展的研究为开端。Christaller基于旅游者性质及人数的变化阐述了旅游地都经历一种较为一致的演进过程:发现、成长和衰落[1]。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地演化研究开始的标志可以追溯到Gilbert(1939)对英格兰岛屿及海滨旅游地的研究[2]。随后,Plog从旅游者心理学视角探讨旅游地的兴衰,探求游客市场的变化与目的地变化的相互联系[3]。Stansfield(1978)将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并提出旅游地演化过程遵循发展、扩张、游客发生变化和衰退阶段[4]。基于已有研究,Butler在1980年进行了扩充与完善,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是旅游地理研究的基石,该模型反映旅游地发展轨迹近似一条“S”线,依次是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以及衰退或复兴6个阶段[5],该模型对旅游地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的总体变化进行了描述分析,为旅游地演化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模型提出后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响应,Hovinen(1982)最先应用该理论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Lancaster县进行了实证分析[6]。随后,一系列分析旅游地发展过程的实证研究均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阶段划分、阶段测度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1.2 旅游地演化阶段的划分

关于旅游地演化阶段的划分大体上有五种不同观点。①3阶段。包括发现、成长、衰落时期[1],是在最早探求旅游地发展的一般规律时所提出,Getz(1992)在对Niagara Falls的实证研究中指出,其引入阶段与成长阶段没有明显的界线,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以及复兴阶段同时存在且是持久的状态[7],验证了三阶段的观点;②4阶段。即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8];③5阶段。指引入期、参与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9];④6阶段。即Butler所提的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退或复兴阶段,这种学说受到了多位学者的支持。⑤7阶段。旅游地经历了停滞期以后,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构”或“重新定位”,干预如果成功,则进入复兴期,反之则彻底进入衰退期[10]。此外,旅游地的衰退会引发一系列诸如经济萧条、失业增多、社会秩序动荡、旅游设施荒废等负面问题,此时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即如何顺利“退出”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Baum(1998)提出应当在衰退阶段之后加入“退出”阶段[11],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强烈认同[12]。Philip(2015)的最新研究以葡萄牙里斯本Lisboa工厂为例,从工业遗产视角切入,提出工业遗产型旅游地演化模型。模型包括三个阶段:辖域、解域和归域。在辖域阶段,工业地区作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和当地历史的再现,具有后工业化色彩;在解域阶段,旅游要素为城市再生注入新内涵、新价值,工业建筑原有功能中断,空间被用于新的商业目的;在归域阶段,工业景观被重置为文化创意产业,原有工业地区作为文化中心被给予新生。工业地区身份、景观及社会空间转变的复杂相互作用贯穿演化全过程。这与已有成果的阶段划分方式略有差别[13]。

总体来说,这几种分段方式都反映了旅游地由开始起步到最后衰退的一般过程,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演进过程。早期分割的3阶段较为简略,4、5阶段是各学者根据巴特勒理论结合具体旅游地进行的演化分析,因为各个旅游地本身特殊性的存在,所以某个或某几个阶段有可能缺失或者并存,并非完整呈现6个演化阶段,这些都可以解释为6阶段的特例。巴特勒提出的6阶段说传播最广,受众最多,学术界多以此作为旅游地演化进程的一般模型。模型的后期阶段呈现出复兴期或相当长的平稳发展阶段而不是明显的衰退期,因为在旅游地衰退之前,旅游经营者会通过引入新的吸引物或者更新传统吸引物来努力适应变化[7,9,14]。

1.3 旅游地演化阶段的测度

与旅游地的发展阶段划分相对应的问题是对旅游地发展阶段的测度。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在识别旅游地所处阶段时,仅用单一的游客接待量作为衡量指标,影响到其预测功能。基于此,Haywood(1986)提出利用逗留时间、旅游者散布、旅游者特征以及游览行为发生的季节四个变量完善旅游者指标[2],他还建议采用旅游支出或者收入代替人数指标。其他诸如旅游相关设施数量[15],聚落形态的变化[16,17]以及政府参与的规模和范围也被学者提倡采用作为识别旅游地演化阶段的指标。在分析和解释生命周期阶段转型的“拐点”时也应该把宏观结构条件和偶然因素考虑在内[18]。而单纯利用“环境承载力”来测度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中的衰落阶段是颇有争议的[2,7,19]。

1.4 旅游地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学者在运用巴特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具体分析了不同旅游地演化阶段的影响因素。在最初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中,Butler认为旅游地发展变化与诸如发展速度、旅游者数量、可达性、政府政策、环境问题以及相似竞争者的数量等因素有关,实证分析表明影响旅游地的演化的主导因子因地而异(表1)。

综上,影响旅游地演变的因素大致可分为物理、社会、人为因素三类。物理因素包括旅游地资源的丰富程度、位置优势、基础设施状况和自然环境状况;社会因素涉及经济发展水平、游客偏好和需求以及政治环境;人为因素包括人造吸引物、旅游规划和管理、景区营销、企业家和旅游经营者的能力、旅游投资和政府政策等。

表1 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的因素Tab.1 Predominan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life cycle’s evolution

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整理

1.5 相关数学模型和其他理论的引入

在分析具体旅游地演化轨迹的后期,许多学者从其他相关学科的角度,结合数学、管理学等方法对巴特勒模型进行模拟整合。例如,Benedetto和Bojanic(1993)设计出一个阶梯函数模拟了Cypress Gardens的演进过程,得出政策和环境两种因素影响其演化过程[21]。Gon alves 和guas(1997)依托回归方程,结合Algarve省旅游业数据,证实了巴特勒模型的分析和预测功能[28]。Lundtorp认为logistic模型比较能够模拟巴特勒的“S”曲线[19]。此外,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型[29]、自回归模型[30]也被引用于假定和检验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与此同时,相关学者也引用形态学的空间变化[16,17]、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作用[31]进一步探索旅游地发展变化的规律。

除了借助数学,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也被国外学者广泛运用。Agarwal(2002)借助现代重组理论分析英国海滨旅游地的结果表明旅游地可以通过产品重组的手段有效避免衰退期的到来,从而实现旅游地的长期稳定发展[32]。Russell(1999,2004)也先后两次引入混沌理论解释旅游地演进规律[33,34]。Metin(2012)认为旅游地遵循相似的发展模式,最终都会因发展到市场成熟阶段而发生旅游者人数减少的现象,为了有效避免这一现象,旅游地管理者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Metin在分析旅游地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借鉴美国营销学家Zeithaml(2001)的客户金字塔理论,从企业利益视角,按照旅游者的盈利能力将其分铂金层、黄金层、钢铁层以及重铅层四类,并以土耳其旅游业为例,针对四类旅游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35]。多学科的视角拓展了旅游地演化研究,是对旅游地演化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丰富,弥补了单纯利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

1.6 演化经济地理学在旅游地演化中的应用

学者经过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广泛的讨论、检验和修正,就模型在实证或理论方面的缺陷与不足达成了共识:尽管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在描述旅游地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特征时是一种较好的工具,但却不能准确地预测和分析旅游地在下一阶段会面临怎样的局面。综合已有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存在三处不足:①该模型无法区分开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②模型并没有对“演化”和“生命周期”的概念进行区别,旅游地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包括多个生命周期;③利用承载力或者容量并不能准确地解释旅游地的衰落。

此时,需要新的观点和视角来完善和弥补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不足,而演化经济地理的主张则可以扮演这个角色[36]。前两项不足可以利用演化经济地理中的共同演化理论进行弥补,当前已被广泛用于不同层面的技术、组织、制度和企业的演化发展。演化经济地理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在解释区域演化过程中发挥了优越性[37,38],尤其是路径依赖模型中的路径形成、路径创新、路径发展、路径停滞或动态发展四个阶段在解释旅游地衰落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马木兰从演化视角分析了旅游地发展的过程,并对演化经济地理模型(EEG)和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TLAC)进行了联系和对比,基于可选择性路径依赖模型和共同演化模型先后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中国桂林旅游地演化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演化经济地理模型在解释旅游地演化过程中的适用性[39,40]。

2 国内研究进展

20世纪末,国内少数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41]。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其应用性研究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研究动向开始展现,较多地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系统的梳理、阶段的划分、阶段的特征、内外部因素、发展的规律以及模型拟合[42]等内容。此外,国内学者也十分关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价值,多数学者肯定了其理论解释、实践指导、应用预测以及框架描述价值[43-47],生命周期理论仍然是旅游地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化,该理论应用于旅游地演化研究的不足日益凸显,研究表明其并非适用于所有不同尺度、不同能级的复杂旅游地演化分析。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陆续引入新的理论及方法,尝试从其他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丰富旅游地演化研究的相关理论,进一步推动旅游地演化研究。

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来,对其争议不断,总体上分为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阎友兵指出该理论是 “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在旅游学中的沿袭,“所有旅游地必将走向消亡”存在致命逻辑漏洞,现实中没有与之完全吻合的案例地,这种理论似是而非。多数学者持肯定观点,认为该理论可以为旅游地演化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描述工具。在研究内容方面,文献梳理[48,49]、旅游地演化阶段划分[50]、各阶段呈现的特征[51]、形成特征的内外部因素[52,53]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旅游地演化研究围绕不同旅游地而展开,较多体现在山地[41]、洞穴[51]、湖泊[54]、海滨海岛[52,53]等类型。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内外部因素的作用,各旅游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和演化规律。国内部分学者分别从旅游地自身视角、旅游者与旅游市场视角讨论旅游地演化机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影响旅游地演变的主导因素可以归纳为内因、外因、综合因素三种。内因主要指旅游地自身因素,包括区位、交通、资源丰度、旅游形象、环境质量与容量、经营者的作用等;外因主要指旅游地外部市场条件,包括外部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外部投资、政府的作用等;综合因素主要指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谢彦君认为旅游地演化受到需求、效应、环境三方面的作用。

2.2 系统理论的应用

伴随旅游地演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学者对旅游地的关注已不再是单一的景点景区,而是逐渐延伸到更大空间范围的城市、区域等尺度,传统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解释旅游地演化进程及机制方面显得独木难支。陆续有学者从系统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等方面探索旅游地演进过程及发展规律。

2.2.1 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 系统动力学理论在系统论的基础上,结合了信息论和控制论,是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自旅游系统概念提出后,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逐渐增多。检索已有研究,徐红罡较早将系统动力学思想应用到旅游学研究中[55],他肯定了系统动力学思想对于旅游地演变研究的有用性和实用性,并由此建构了旅游地发展的系统动态模型[56]。保继刚借助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系统动态模型,包括已有旅游产品和新开发产品两种模型结构,并就模型解释了苏州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内在结构和作用机制[57]。从复杂系统视角出发,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基于旅游地供求关系建构的系统演化模型为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进机制及发展规律做出了适当解释[58]。沈苏彦以生态学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基础,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旅游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由此解释了旅游地发展变化的过程并提出相关调控手段[59]。刘承良通过建立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解释了城市系统要素之间兴化耦合的动态演化过程[60]。

2.2.2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 旅游地演化的前提条件是旅游地系统内部必须具备开放性、远离平衡性、存在非线性作用、系统内部随机涨落等特征,这与耗散结构理论的特征不谋而合。耗散结构理论剖析了系统从无序发展最终走向高级有序的动态生长过程,将其运用到旅游地演化研究中,能够较为清楚地反映旅游地发展的线索,也为全面科学分析旅游地系统演化的驱动机制提供了便利。徐小波在耗散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旅游发展的过程,对国内二十余个旅游城市的分析表明,国内城市旅游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城市发展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耗散结构的自组织过程[61]。陆林等参照王迪云“旅游耗散结构系统(TDSS)” 概念,以浙江千岛湖为例,提出千岛湖旅游地是由设施、服务、吸引物、支撑四个部分组成的耗散结构系统,外部以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为支撑条件,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系统萌芽、形成、发展和优化时期,本质上是负熵输入过程,演化的动力是各要素的非线性作用[62]。

2.2.3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基于一般系统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等原有系统理论,增加了“适应性”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科学家John Holland于1994年提出,目前被广泛用于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该理论的核心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具备适应能力的主动个体构成了CAS的基本元素,主动个体的适应性即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构成了复杂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聚集、流、非线性、多样性、标志、内部模型、积木是系统演化过程中体现的7个特质。该理论强调的主体适应、系统动态发展为探索旅游地复杂系统的演进过程和内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杨仲元以CAS为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皖南旅游区的空间演化路径[63]。皖南旅游区复杂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是旅游区内主体系统(由政府、居民、企业、游客、非政府组织构成)在与旅游设施、吸引物子系统以及外部环境系统产生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的过程中,发生了主体自组织、自适应行为,从而引起的空间效应的演变。

2.2.4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研究 “点-轴”理论最早应用于国外经济学领域,我国著名学者陆大道院士在整合分析增长极理论、空间扩散理论以及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模型。该理论反映了一个区域由点到轴再到区域的发展历程,这与旅游地发展演化的过程相契合,基于点-轴系统理论表征区域尺度旅游地演进过程并引导其开发实践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汪德根将旅游地系统与点-轴系统理论有机结合,分析了呼伦贝尔-阿尔山空间结构演变,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旅游地重点发展点、轴,提出了优化旅游地空间结构的路径及模式[64]。张莉等基于陆大道先生的点-轴系统理论,建立了“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型,结合GIS平台,分析了长三角的“点-轴”形成模式[65]。陆林等以桂林-漓江-阳朔为例,在构建旅游地空间演变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旅游地系统的演进过程及规律,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先后经历了萌芽、极化和优化阶段,并且呈现出不同的阶段表征[66]。

2.2.5 经济地理学演化理论的探索 国内运用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较多地是对企业和产业演化的研究,在旅游地演化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尹贻梅最先肯定借助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研究旅游地演化的意义[67],当前旅游研究对旅游地发展的微观机制解释不够充分,而演化经济地理的核心思想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演化、惯例、新奇和路径依赖是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的四大核心,与旅游科学中旅游地发展是一个动态非均衡过程、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创新、旅游发展以历史传统为基础、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经济地理演化理论为旅游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能够解释城市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和机制,是城市旅游地发展的科学依据。查艳艳在系统回顾旅游地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了已有成果涉及的相关理论,但同时指出传统理论无法较为全面、深刻揭示旅游地演化规律,由此展望分析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在旅游地演化中的应用,肯定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的价值[68]。

3 研究述评与启示

对比国内外旅游地演化研究发现,国外较国内起步早,研究相对成熟,形成了理论应用、阶段划分、阶段测度、解释因素等系列研究,同时也借助多学科视角,结合数理模型方法,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地演化研究。早期的国内研究以讨论国外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主,其后学者大都移植和复制国外理论用于国内旅游地演化研究,但较多注重过程阶段,而动态、系统、演化的视角不够深入,对演化机制的解释颇为不足。

旅游地演化是国内旅游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阐释旅游地演化的传统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关注的焦点不再停留在较为简单的景点景区内,而是逐渐拓展到更大空间范围的区域、城市、城市群等旅游地系统,涉及的要素更为复杂,旅游地演化的过程也不是千篇一律的“6阶段”,演化背后的运行机制亟待剖析。加之原有模型自身存在的三大弱势,此时,传统模型对解释深层次的过程和机制已显单薄,学者分别尝试从其他方面探索旅游地演化的规律。

系统科学的发展为科学解释旅游地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陆续有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旅游地演化过程,其中以系统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居多,探讨了旅游地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非平衡性等特征。近来,在原有系统理论基础上深化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也为洞悉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有效分析旅游地系统内部的复杂关系。此外,用于指导区域空间规划开发的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也被用以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论述了要素结构及旅游地内部功能促进的旅游地演化。在研究城市等较大区域的旅游地演化过程中,学者尝试借鉴经济地理演化理论解释其演化过程和机制并讨论今后的发展模式。

梳理以往旅游地演化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及机制研究两部分。在旅游地系统空间划分上,大体上有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区、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城市群等尺度。面对不同尺度的旅游地演化,学者应当采用与之对应的研究方法。景点景区尺度旅游地内,旅游要素和内部结构较为简单,可以借助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探索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景点景区旅游地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旅游系统,也可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揭示其发展特征;若旅游地区域较大且具备生长发展的过程,则适合采用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反映其演变生长的一般过程;对于城市或城市群等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旅游地,其涉及的内部要素较多、要素结构错综复杂,不仅需要研究其演变的过程,更要解读其背后运行的动力机制,而演化经济地理学则重点强调演化机制,可以用于研究城市或城市群旅游地演化。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庭出游需求普遍增加,城市旅游方兴未艾。旅游地演化研究为旅游地发展规划、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未来旅游地演化研究中,学者应继续深化对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的探索和应用,结合定量分析、数理模型方法,探讨城市旅游地以及城市群旅游地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征,总结调控策略,推动城市旅游深入发展。

[1] 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s-underdeveloped countries-recreation areas[J].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1963(12):103-105.

[2] HAYWOOD K M. Can the tourist area lifecycle be made operational[J]. Tourism Management,1986,7(3):154-167.

[3] PLOG S C. Why destination areas rise and fall in popularity[J].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74(14):55-58.

[4] STANSFIELD C. Atlantic city and the resort cycle background to the legalization of gambl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2):238-251.

[5]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er,1980,24(1):5-12.

[6] HOVINEN G R. Visitor cycles: Outlook for tourism in Lancaster Coun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9(4):565-583.

[7] GETZ D.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4):752-770.

[8] COOPER C, JACKSON S. Destination life cycle: Isle of Man Case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9,16(3):377-398.

[9] HOVINEN G R. Revisiting the destination lifecycle mode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209-230.

[10] AGARWAL S. Coastal resort restructuring and the TALC[C]//RICHARD W B.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td, 2006:201-220.

[11] BAUM T. Taking the exit route: Extending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model[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1998,1(2):167-175.

[12] COOPER C. The anatomy of rejuvenation stage of the TALC[C]// RICHARD W B.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et, 2006:183-200.

[13] XIE P F. A life cycle mode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5(55):141-154.

[14] AGARWAL S. The resort cycle and seaside tourism: an assessment of its applicability and validity[J]. Tourism Management,1997,18(2):65-73.

[15] PULINA M, DETTORI D G, PBBA A. Life cycle of agrotouristic firms in Sardinia[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5):1006-1016.

[16] MEYER-ARENDT K. The Grand Isle, Louisiana Resort 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12(3):449-465.

[17] SMITH R A. Beach resort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19(2):304-322.

[18] JOHNSON S. The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TALC[C]// RICHARD W B.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Issues. Cleved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Ltd, 2006:1-14.

[19] LUNDTROP S, WANHILL S. The resort lifecycle theory: Generating processes and estim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947-964.

[20] DEBBAGE K G. Oligopoly and Resort Cycle in the Bahama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17):513-527.

[21] BENEDETTO C A, BOJANIC D C.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Extension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557-570.

[22] SHELDON P J. Resident attitude in a mature destination: the case of Waikiki[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5):435-433.

[23] RAUMANN C G. Change in the forested and developed landscape of the lake Tahoe basin, Califonia and Nevada, USA, 1994-2002[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5(8):3434-3439.

[24] LITTLE J I. Scenic tourism on the northeastern borderland: Lake Memphremagog’s steamboat excursions and resort hotels,1850-1990[J].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9,35(4):716-742.

[25] BAIDAL J A, SANCHEZ I R, REBOLLO J F. The evolution of mass tourism destinations: New approaches beyond deterministic models in Benidorm (Spain)[J]. Tourism Management,2013(34):184-195.

[26] CHAPMAN A, LIGHT D. Exploring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as a mosaic: The alternative lifecycles of the seaside amusement arcade sector in Britain[J]. Tourism Management,2016(52):254-263.

[27] CZAMANSKI D, BROITMAN D. The life cycle of cities[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72(2):100-108.

[28] GONCALVES V D C, AGUA S. The concept of the life cycle: An application to the tourist product[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6(9):12-21.

[29] WEAVER D B. A broad context model of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scenario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3):217-224.

[30] MOORE W, WHITEHALL P. The tourism area lifecycle and regime switching model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1):112-126.

[31] PAPATHEODOROU A.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219-237.

[32] AGARWAL S. 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The resort life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25-55.

[33] RUSSELL R, FAULKNER B. Movers and shakers:Chaos makers in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411-423.

[34] RUSSELL R, FAULKNER B. Entrepreneurship, Chaos and the tourism area lifecyc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3):556-579.

[35] KOZAK M, MARTIN D. Tourism life cycle and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profit-focused strategies for mature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2012,33(1):188-194.

[36] BOSCHMA R, MARTIN R. The aims and scope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C]// RON MARTIN R B.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2010:10-48.

[37] HASSINK R. Locked in decline? On the role of regional lock-ins in old industrial areas[C]// RON MARTIN R B.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2010:380-399.

[38] MARTIN R. SUNLEY P. 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6),395-438.

[39] MA M, HASSINK R.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tourism area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41(1):89-109.

[40] MA M, HASSINK R. Path dependence and tourism area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Guilin, China[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4,16(4):580-597.

[41] 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7,17(2):63-69.

[42] 李军,陈志钢.旅游生命周期模型新解释-基于生产投资与需求分析[J].旅游学刊,2014,29(3):58-72.

[43] 李舟.关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深层思考-兼与杨森林老师商榷[J].旅游学刊,1997,12(1):38-40.

[44]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113.

[45] 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J].旅游学刊,2001,16(6):31-33.

[46] 张建忠,孙根年.山西大院型民居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变及其系统提升-以乔家大院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11):2104-2114.

[47] 张德平.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江苏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110-116.

[48] 杨效忠,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人文地理,2004,19(5):5-10.

[49] 张立生.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4):111-115

[50] 杨效忠,陆林,张光生,等.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产品结构演变关系初步研究-以普陀山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500-505.

[51] 李睿,应菊英,章珠娥.溶洞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特点的定量研究-以浙江瑶琳洞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5):683-687.

[52] 朱晶晶,陆林.海岛型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机理-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6):1051-1066.

[53] 朱晶晶,陆林,杨效忠,等.海岛型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1):34-39.

[54] 陆林,天娜,虞虎,等.安徽太平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15,30(4):604-616.

[55] 徐红罡.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J].系统工程,2001,19(3):69-75.

[56] 徐红罡,郑海燕,保继刚.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拟[J].人文地理,2005,20(5):66-69.

[57] 保继刚,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J].规划师,2004,20(11):12-16.

[58] 杨春宇,黄震方,毛卫东.基于系统科学的旅游地演化机制及规律性初探[J].旅游学刊,2009,24(3):55-62.

[59] 沈苏彦.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旅游地演化规律探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0):195-201.

[60] 刘承良,颜琪,罗静.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J].地理研究,2013,32(5):857-869.

[61] 徐小波,邸明慧.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6):95-99.

[62] 陆林,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J].地理学报,2010,65(6):755-768.

[63] 杨仲元,徐建刚,林蔚.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旅游地空间演化模式-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6,71(6):1509-1074.

[64] 汪德根,陆林,陈田,等.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04-909.

[65] 张莉,陆玉麒.“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2):1534-1547.

[66] 陆林,鲍捷,凌善金,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66-1074.

[67] 尹贻梅,刘志高,陆玉麒.旅游目的地发展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84-88.

[68] 查艳艳,杨兴柱.旅游地演化理论研究进展[J].旅游论坛,2016,9(1):20-26.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阶段理论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坚持理论创新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