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币国际化驶入快车道

2018-03-23孟刚

国际人才交流 2018年3期
关键词:国家开发银行计价国际化

文/孟刚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在境外流通,广泛发挥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职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主权信用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地位。2009年,我国从政策供给端上实现了突破,发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解除了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限制。之后近十年里,我国又出台了多项突破性的政策法规,全面打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发展空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是,2015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7年3月,IMF首次公布了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持有情况。IMF的这些重大举措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的高度认可,加强了各国在外汇储备配置中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提升了人民币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呈现了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的困境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是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比例较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跨境贸易总量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尚不相匹配。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依然是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从货币贸易结算职能分析,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等值人民币,其中以人民币结算量是4.12万亿元,占比16.93%,在全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量占比更低至2.17%。同期,美国跨境货物贸易绝大部分采用美元结算,在全球贸易中美元结算占比则约为42.09%。从货币官方储备职能分析,截至2016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份额为1.07%,美元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份额高达63.96%。从货币计价投资职能分析,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约为980亿等值美元左右,在全球占比0.48%,美元计价的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在全球占比则为43.73%。

人民币国际化潜力巨大,面临的困难也日益凸显。美元、欧元等国际主导货币在国际投资和贸易、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中具有很强的货币惯性。人民币在占据一定市场规模后,货币替代效应越来越弱。中国企业多处于价值链下游,如同当年的日本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使用美元和欧元。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不足,难以调动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热情。

汲取大国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得失

从主要国际货币的成功经验看,各国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政府抓住历史机遇,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袖,大力倡导自由贸易主义,将优势产品输出到国外,以资本的形式将积累的财富对外投资到各国,奠定了英镑的国际地位。美国政府坚定推动美元国际化,借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规则确定了美元的权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巩固了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核心地位。

从英镑、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历史经验看,以所在国央行为主,相关机构紧密配合,和各合作国形成合力,是实现本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美联储作为美国的央行,在1914年成立后的10年,就推动美元跻身于各国官方外汇储备货币行列,并最终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从国际汇率安排、货币储备、国际收支机制等制度层面,确定了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英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和对外贷款等金融合作,有效地化解了多起英镑的贬值、支付等信用危机,提高了海外非居民使用英镑的积极性,增加了海外英镑存量。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央行,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负责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应当主动配合央行,形成协调推动机制,加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央行及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授信合作,系统性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欧盟国家货币一体化成功启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欧洲16国早在1950年就共同成立了欧洲支付联盟,有效解决了各国之间货币结算和自由兑换等问题。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很多国家的人民币货币支付系统尚不健全,已经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制约。在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无论“居民”还是“非居民”,开立银行间人民币账户尚属难事,更无须谈人民币流通,亟须对接能够服务人民币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等国际化职能的支付系统。应当借鉴美国的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以商业化运营模式,加快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并通过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进行最终清算,提高清算效率,降低清算成本,全面监控人民币跨境交易,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必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保障,让人民币资金在支持“一带一路”投资、贸易和金融合作中享有应有的便利。

日元国际化的失败教训之一,就是日元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计价结算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美国是石油消费大国,虽然不是欧佩克成员国,但是对全球石油价格有很大的影响力,在20世纪70年代与沙特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用石油金融稳固了美元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大宗商品交易具有极强的货币使用惯性,是支持人民币在国际贸易领域实现货币替换的关键。伊拉克和伊朗曾经尝试用非美元进行石油贸易计价结算,但是由于域外干扰、国内政治层面更迭动荡等各种原因,最终无果而终。2015年,中国和俄罗斯成功尝试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2016年,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石油进口国。以此为起点,国家开发银行可以继续发挥大额信贷支持等优势,在沙特、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推动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计价结算,逐步提高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程度,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多项重要职能的突破。

2017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埃及阿拉伯国际银行(SAIBANK)副行长麦格卢迪代表双方签署人民币贷款协议

“一带一路”带来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五通”和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可以协同推进。政策沟通使得中国能够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协商制定合作规划,拓展新的合作空间,深化金融和货币等领域的多边或双边合作。设施联通激发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巨大需求,初步测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规模或高达6万亿美元,以美元、欧元等现有的国际货币作为投资货币是难以持续和高风险的。贸易畅通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循环速度和质量,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降低交易货币的使用成本,有利于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货币。民心相通可以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营造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合作氛围。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不仅能深化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领域的金融合作,拓宽人民币的计价和结算功能,还能够扩大沿线国家本币互换、交易的范围和规模,加强人民币的投资和储备功能。

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提供25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和金融合作。作为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中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中长期信贷银行和债券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以开发性金融方法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独特作用。截至2016年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600亿美元,余额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自2013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超过400亿元,积累了丰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操作经验。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储备外汇项目500余个,融资需求总量3500多亿美元。

如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纵观国际货币史,推动货币国际化可以分为起步、快速、平稳等几个发展阶段。从货币国际化和银行业务的关系看,起步阶段多以银行零售业务居多,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以银行批发业务为推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良性循环后,又进入零售业务为主批发业务为辅的平稳发展阶段。国家开发银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发债筹集长期资金,和商业银行多为中短期资金来源相比较,不存在“短存长贷”的资金错配问题,在支持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银行批发性重大业务方面优势突出。当前,国家开发银行负责落实2500亿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专项贷款,可以发挥批发银行业务的规模大、影响深、辐射广、带动力强等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分支机构绝大多数设在发达国家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设立分支机构,但是基于所在国审批政策各不相同,布局速度很难短期内满足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国家开发银行自2005年以来全面开始境外布局,海外分支机构网络多以工作组形式体现,覆盖了197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包括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或地区,境外业务多为中长期批发银行模式,工作方式灵活,对接层次较高,资金汇路畅通,和所在国政府、央行、主要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和中资主要银行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协同合作机制,重大项目能够发挥境外银政企合作平台优势,具有较强的引导和调动社会资金能力,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是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比例较小,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除了贸易结构和货币惯性外,主要是由于境外可以投资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太少,不能满足资产保值和流动性需要。人民币国际化陷入两难困境,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太小,则无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太大,大量资金又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品,出现“资产荒”。国家开发银行享有国家信用等级,是市场化发债的先行者,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把市场上短期零散资金转化为长期大额资金,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项目同时,有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

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覆盖亚非欧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43国、中东欧16国、独联体4国、非洲1国,总人口超过44亿,占世界人口的63%,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市场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打通欧、亚、非大陆形成新的生产网络和消费市场,为欧亚非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空间,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健康调整,中国整个产业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具备了向境外转移优势产能和扩大对外贸易合作领域的实力。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项目过程中,推广人民币计价结算,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投资和贸易环境,带动商业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持续注入,支持中外企业以PPP(公私合伙关系)、EPC+F(工程总承包加融资)、PFI(私营主动融资)、BOT(建设—经营—移交)等多种合作模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投融资合作的合力。国家开发银行可以配合我国有关部门,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达国家及沿线国家全面对接,促进有关国家降低通关与物流费用、节省企业投资和贸易的时间成本、增加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与可预测性,营造快速高效的通商环境,让沿线国家获得更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收益,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将中国输出的供应链运转得更加平稳,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从根本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猜你喜欢

国家开发银行计价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预结算审核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和造价控制分析
建筑工程预结算中的定额与清单计价应用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建议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贷款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①
从国家开发银行实践看债券银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