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匠精神,从劳动教育开始
2018-03-23刘向兵
文/刘向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加强当代青年的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提供劳动的材料,而劳动则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可以说,尊重劳动、倡导劳动、保护劳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性的显著标志,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的鲜明特征,也是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
培养优秀人才首先需要加强劳动教育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当代青年是核心、是重点,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整个社会都应引导当代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还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在当代青年中出现了劳动精神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情况,在高校,个别大学生逃课睡觉、应付功课、抄袭作弊,或者消费超前、大手大脚、攀比享乐,或者怕吃苦受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或者崇尚享乐安逸、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或者就业后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随意毁约、频繁跳槽。
当代青年正处于人生最为美好、最有激情、最富活力的阶段,也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关键时期。要克服上述问题,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靠勤奋不辍、持之以恒的劳动。加强当代青年的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利于他们通过在课堂教学、自身学习、实验实践等教育环节上付出大量劳动,将自己打造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利于他们在体味艰辛、挥洒汗水中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从而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等方面找到平衡,形成自主多元的积极就业观,提升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刘向兵
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
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也应把劳动教育作为当代青年的必修课,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升华和巩固。例如,把劳动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来实施;把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进行落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当代青年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培育的独到作用,加强劳模、工匠和当代青年身边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整个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引导当代青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通过上述举措,使当代青年真正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受益者,成为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引领者,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