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探究
2018-03-22年素芳
年素芳
摘要:近些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林业工程中的林木容器育苗技术也随之不断地提高与完善。林木容器育苗技术是林业工程中一项新型的育苗技术,到目前,这项育苗技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林业工程的育苗效率,从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笔者针对林业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优势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应用该项技术的有效途径,希望有助于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林木容器;育苗技术;应用途径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环境中的绿化工程问题。而林木容器育苗技术是林业工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育苗技术,有利于推动林业工程的發展。林木容器育苗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林木的成活率,还有利于缩短林木的育苗周期,同时还便于林木的运输,正是因为林木容器育苗技术具有着这些优势,因此,在林业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林业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林木容器育苗技术,顾名思义是在容器内对林木进行培育,这样更加有利于林木根系的良好发育,从而形成较好的林木根系结构,进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另外,在对林木进行起苗时,不仅不会破坏林木的根系结构,同时还不需要对其进行缓苗,运用林木容器育苗技术培育的苗木具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便是在一些较为贫瘠的林地中应用此项技术,其成活率依然十分可观[1]。
(二)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育苗
林木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育苗。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育苗工作量,同时还有利于实现育苗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机械化育苗的实现,对苗木种子的有效控制,大大节约了育苗成本,并且培育苗木的过程也随之变得简单化。
(三)有利于控制苗木所需的营养成分
林木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通常是在营养土中对苗木进行有效地培育,自然其具有着较为丰富的营养成分,这就有利于控制苗木所需的营养成分,以此为苗木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提高苗木的质量。除此之外,控制苗木所需的营养成分,可以有效的减少苗木成长所需要的时间,以此为苗木的规模化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林业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应用的有效途径科学地选择容器育苗的场地
现阶段,我国林木工程中在运用容器育苗技术时,通常在大棚中或者日光温室中进行,这种场地通常很少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这样更加有利于实现人工对苗木的有效管理。例如:人们可以根据苗木的实际生长需求调节场地的温度和湿度,另外,人们可以对苗木所需要的水分以及场地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等进行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科学的选择容器育苗场地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合林木容器育苗技术应用的场地,不仅有利于满足苗木生长的所需,同时还有利于实现苗木成活率的提高。因此,在应用林业工程中的林木容器育苗技术时,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具有平坦地势的场地,并且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间。
(一)合理地选择育苗容器
在应用林业工程中的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选择育苗容器,以此充分发挥容器育苗技术的重要优势[2]。通常情况下,在选择育苗容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林木的种类、育苗的规格和周期的差异等进行选择。在现阶段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容器选择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便是无纺布网袋。不同苗木种子的大小也大相径庭,因此,在使用无纺布网袋时,应该根据种子的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无纺布网袋。育苗容器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苗木的成长,因此,应该合理的选择育苗容器。
(二)合理地配置苗木营养基质
营养基质是进行林业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营养基质可以为苗木的生长提供其所需的营养物质[3]。由此可见,苗木营养基质的配置对苗木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合理的配置苗木营养基质。根据不同种类的苗木有针对性的配置苗木营养基质。在进行营养基质苗木培养时,应该选择具有较好质量,并且没有病虫害的苗木种子,同时还需要保证营养基质的良好的保水性和较强的透气性,以此为苗木的成长和发育提供良好的营养基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中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应用具有着较大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还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育苗,同时还有利于控制苗木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因此,在应用林木容器育苗技术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其重要优势的充分发挥,确保苗木的健康、稳定的生长,从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百春. 试述林木容器育苗新技术[A].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2月会议论文集[C].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2016:1
[2]马冬梅.林木容器培育种苗技术及其国内现状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4(06):91
[3]祝燕,刘勇,李国雷,蒋乐,许飞,史文辉.林木容器育苗底部渗灌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0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