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青花瓷器钴料浅析
2018-03-22李晓彦
摘要:青花瓷是以钴料作为绘画颜料,直接在坯上画画,再罩以透明釉,经过高温烧制一次成型的釉下彩瓷器。它是我国瓷器产量最多也是最主流的瓷器品种。最早的青花瓷器在唐代已初见端倪,发展至现在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青花的着色剂是钴料,中国使用钴料的历史久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的钴料也不尽相同。在瓷器鉴定中,不同钴料的发色特点是我们对青花瓷断代最主要的依据之一。本篇论文以钴料为研究对象,以年代为分期叙述中国青花瓷器史上重要的钴料。
关键词:青花瓷;钴料;青花着色剂
一、我国所使用的钴料种类
“钴土矿是由二氧化锰、氧化钴和其他氧化物组合成的复合矿外观呈黑色块状或颗粒状。”钴土矿经过淘洗、煅烧、拣选等工艺制作成为绘制青花的色料,即称“钴料”。我国青花瓷器上所使用的钴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唐青花钴料、苏麻离青这两种进口钴料;一类是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珠明料、浙料这几种国产料。
二、历代所用钴料浅析
中国对钴蓝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湖南长沙出土的蓝琉璃珠,通过对这颗珠子的电子探针分析,可以发现蓝琉璃珠的着色元素是钴,这是中国现在发现的最早使用的钴蓝。除了蓝琉璃中的钴,唐三彩中蓝色的着色元素也是钴,唐三彩中蓝彩器比较珍贵,全蓝彩器更是名贵,它的是钴蓝运用运用的集大成者,这对青花的起源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中国科学院硅酸研究所对现如今所出土的唐青花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检测研究发现,唐青花所使用的钴料属于低锰类含铜钴料,与元青花色料高锰低铁类钴料不同,唐青花的钴料跟唐三彩中的蓝釉更为接近。唐青花钴料多从埃及、中东伊拉克等地进口。这种钴料所绘制的青花发色比较浓艳,蓝中透绿,带有黑色结晶的斑点,由于钴料不干净,触摸时有凹凸感。通过对唐青花的考古研究发现,唐青花的主要产地是河南巩义市的黄冶窑、白河窑。巩义窑在宋代在宋代由于钴料缺乏、社会动荡北方瓷器难外销等原因导致唐青花在这一时期没能延续发展。
至元代青花瓷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元代青花瓷多使用进口钴料,也就是俗称的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这种钴料来自古波斯或者叙利亚一带,名称来源一说是来自英语中“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莱曼”的译音,大家认为是他发现了这种钴料,并以此命名它。苏麻离青锰钴比低、铁钴比高,烧成后青花发色比国产青料发色鲜艳,色性安定,并带有“铁锈斑”。使用这种钴料烧制的瓷器晕染的厉害,也就是俗语中的“洇”。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这种钴料烧制瓷器主要有四个朝代,元代晚期、明洪武、明永乐、明宣德。至明成化时这种钴料已经用竭,遂用国产钴料“平等青”所替代。
平等青产自江西省乐平,明成化、弘治、正德三代主要以此钴料进行青花绘制。平等青含铁量少,烧成后,发色蓝中泛灰青,呈色淡雅,清澈而明晰。至成化时钴料的淘洗技术已极大提高,淘洗干净的平等青,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至嘉靖二十年六月,在景德镇爆发了一场瓷业工人与雇主之间的一场流血斗争,这场斗争涉及极广,使得当时景德镇瓷厂停业,当时主要使用的平等青钴料来源也随之断绝。
石子青又称石青,是产自江西的一种国产钴料,从明洪武年间就开始使用,至明中期使用量越来越多,石子青发色灰暗清淡、色沉不亮,民窑多单独使用,而官窑多与回青结合使用。
回青有美称“佛头青”,产自西域或新疆,锰钴比例高,颜色纯度高、蓝中带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发色不同。回青与石子青结合使用时,回青量多则发色浓艳、红紫,石子青量多时则呈色灰蓝。明嘉靖至万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烧制,发色远不同于其他时期。由于嘉靖、万历时这种昂贵的进口钴料被皇家所垄断,所以民窑瓷器中回青绘制的青花瓷器极为少见。在《事物绀珠》就有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这足以说明回青料的珍贵性。
浙料产自浙江绍兴、金华一带,从明万历中期以后景德镇历代青花瓷器都使用这种钴料。浙料呈色丰富重则浓红,淡则蓝中带灰、清丽幽静。元代、明代钴料先采料再拣选,后敲碎研磨,之后再水中过滤,而清代钴料先采料再煅烧,之后拣选,最后研磨。钴料煅烧技术的发展使得浙料更加细腻,使用经煅烧研磨而成的好钴料可以分出浓淡深浅层次,俗称“墨分五色”。
珠明料产自云南宣威、会泽等县,其中以宣威料为最。珠明料经过了严格的筛选,使得氧化钴的比例提升,而锰和铁的比例下降。所呈现出的发色更加纯正、明丽。康熙时期好的珠明料发色蓝中闪紫,像翠鸟的羽毛一样,所以这一时期的珠明料的发色称为翠毛蓝。康熙时期青花发色也由此为人所称赞。
洋蓝是清代末年,从欧洲传入的经过工业提纯的化学氧化钴制品,这种钴料就是现在常说的化学颜料,这种颜料因经过了化学提纯,呈色因氧化钴的含量较高呈现出一种海洋蓝色,极为鲜艳活泼,这种颜料呈色稳定,颗粒小,适合绘画,所以很快就在清末民国流行开来。
三、总结
青花瓷的命名很大程度上和“钴”料的使用有关,“钴”赋予了青花瓷全部内涵。但是古代手工制备的钴料需要根据产地而调整配方与工艺,很多已经随着矿产枯竭而消亡。在数百年中,青花瓷一直是主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就是我们鉴定的依据,就是我们断代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浦生、霍华.《青花瓷鉴定》,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6月第一版,20页。
作者简介:李晓彦(1994,12-),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