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间故事看思想差异

2018-03-22孙静

魅力中国 2018年33期
关键词:中日民间故事思想

孙静

摘要: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综合体现,混合了民间智慧、艺术、知识,是民众生活的缩影,也是一切高雅艺术的根源。民间故事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承载并传达着各国各民族不同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趣味的作用,因而成为一个民族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并且长久保存在这个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文化不仅具有不同点,也具有一定的相似点、共同点。两国有很多民间故事很相似,但在细节上又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两国民间故事的异同,可以透视出两个民族的心理差异,并看到中日两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历史渊源。

关键词:中日;民间故事;思想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够反映现实社会的制度和信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意识、价值标准和信仰等文化要素,并且作为一种观念,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从民间故事可以看出社会、民族生活的核心和实质。民间故事从过去到今天,可以从一个国家传到其他国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震惊。中日两国民间故事从情节到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点。

一、报恩意识

报恩观念体现在人类社会关系当中,反映了世界各国的民族、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而民间故事作为最广大的民众文化,其中在故事情节中体现的报恩观念,是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

例如,日本有一个金鸡报恩的故事。一家的金鸡一直叫,家里的主人感到非常不安,认为鸡年纪大了,于是把鸡扔下了海。这只鸡在海上被拉网的艄公所救,但鸡却还想着要报答主人。而在中国故事中,一户农民的妻子在打柴时看到了蛇要吃了鸡,于是救了鸡。鸡为了报恩,每天下的鸡蛋中都有金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一个叫王不义的坏人想要独占这只会下金子的鸡。最后金鸡死了,夫妻用金子建造了一座桥造福乡里。中国的民间故事明确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价值指向。中国能接受的报恩,一定是向善良的人报恩,这样的好人身上有各种优秀的品质。都是道德的模范,民众在故事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由此可见中日文化中的报恩意识是有差异的。

中日民间故事中报恩意识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中国人在报恩的时候,将人类的行动和更高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当个人的恩怨和仁道,国家,民族的利益相抵触时,个人必须遵从国家民族利益优先的原则。第二,中国式的报恩态度,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体利益的关心和精确计算。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人们对待各种各样的事务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式。相反,日本人执着于他们的报恩目标,不充分考虑其他事情,也不需要履行具体义务。他们的思考方式简单直接,不会计较向什么样的人报恩,唯一目的就是报恩。

二、善恶意识

日本故事更喜欢在出现矛盾的时候,感化对方,团结人心。在日本人心中,所有人都懂得报恩。而中国故事更多讲的是善恶循环。

在日本国民的性格中,“实质性主义”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所谓的“实质性主义”是指日本人的观点,行动方式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表现,是日本國民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具体地说,日本人不习惯绝对的原则,他们正视现实,通过具体的环境、状况等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判断。这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中也有所表明,他们认为一切关系都是暂时的。这和日本的民族性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日本被海环绕、受地理和历史等影响,形成了以大和民族为中心的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的国家。从而容易产生单一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和文化特征。其次,日本的自然风情也对日本人的实质性主义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自然观念

中日两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特征,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自然观念。中国关于山的神话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坚韧的精神,从中也表现出人一定能战胜神的思想。包括山在内,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可以通过人的意志改造的。关于海的神话,则有《精卫填海》,也表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界的威力面前不屈服,与自然界相抗争的高贵品质。日本有则故事叫《浦岛太郎传说》,讲的是一个叫浦岛太郎的渔夫因救了龙宫中的神龟,被带到龙宫,并得到龙王女儿的款待。临别之时,龙女赠送他一玉盒,告诫不可以打开它,太郎回家后,发现认识的人都不在了。他打开了盒子,盒中喷出的白烟使太郎化为老翁。体现了人类永远无法抵抗自然规律的思想。

两国对于阳光的神话也完全不同,中国的《后羿射日》神话中,太阳太多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而在《日本天之岩屋的传说》中,太阳消失了,导致了灾难,为了找回太阳神天照大神,人类在天的岩屋前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仪式。

中日两国自然观不同,存在很多原因。在古代,对中国人来说,自然和人类是对立的。为了使耕种等生产活动顺利进展,必须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如何征服自然,比现在更好地改造自然是人们的最优先课题。我知道,中国文学思想的萌芽就源于农耕经济。与中国不同,日本的生产方式是以捕鱼采集为中心。顺应自然是日本神话和民间传说的中心思想。

两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是有差异的,对中国黄河流域而言,相对苛刻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是形成中国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思想的重要原因。日本列岛的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是温带海洋性季风。相比我们,日本对自然环境更为依赖,自然而然增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另外,在思想意识的领域中,中国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领导地位。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强调了在人类和世界所包含的自然界关系中,重视人类的品行、修养等要素,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这也造成了中国人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念。

四、家庭观念

中国有则民间故事,讲的是兄弟二人在双亲去世后分家产。哥哥独吞财产,只给弟弟一只狗。之后,狗创造了奇迹,哥哥杀死了狗,而死后的狗依旧帮弟弟赚钱,哥哥烧了树,弟弟把骨灰撒到菜里,蔬菜好像变大了。哥哥把灰骨撒在蔬菜上,蔬菜却死了。这个故事传到日本后,就变成了一位善良的老爷爷和作为邻居的一位恶爷爷的故事。为什么把中国的兄弟之间的故事放在日本之后,就成了邻家之间的往事呢?在中国,通常男性子女都可以获得财产。他们在经济上也形成了独立。在日本,古代的家庭采用了财产长子继承制度。父亲死后,大儿子成为了主人,弟弟长大后,就要自力更生了。因此,兄弟之间并没有出现争夺的问题。家文化成为了日本传统的国民性基因。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产业界,主要以“社”形式表现出来,对企业采用“亲属经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度”。

古代中国在地形上处于半封闭合状态下,大海、高原、大山和沙漠被外部隔離。古代人类生活在平原,平原文化以整体主义为特征,日本地理环境和中国有差别,因为日本是群岛国家,内地资源贫乏,土地很狭窄,是一种典型的离岛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日本人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但是他们拥有一个孤岛文化所拥有的强烈群体的归属意识。由于内地资源不足,所以采用使家庭平等的制度取代了长子继承制度。

五、诚信意识与英雄意识

中日两国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民间童话,有很多相似之处。而故事的主人公遵守约定会被信任,违反约定就会被惩戒。很明显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如果有诚信,就可以得到支援,但如果没有诚信,就不会得到认可,进而受到处罚。

在两国的民间故事中,守信徒都会得到褒奖,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发扬了善人美举,惩处不守信的人,健全了诚信系统。在中日两国民间,对不守信徒的惩罚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认为社会诚信是必须遵守的人类守则。日本受其耻辱文化的感染,在日本国内形成一个社会气氛,孕育了传统精髓的现代诚信文化。

日本的比较神话学者松村武雄在民族性和神话书中表示:“各民族的神话是以其民族性和民族精神为基础,各具特色。”英雄神话最常体现民族精神。因为他们在神话中体现了自己的行动。中日两国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有勇气,也有抵抗精神。

在中日神话中,都不乏征服自然的英雄。《女娲补天》的神话是众所周知的。《淮南》的神话中,神农氏阳神的炎帝传说曾吃过各种药草,亲自测试这些药草是否有毒,还在寒冷中制造了发热的毒药。在故事里神农是征服疾病的英雄。在日本神话中,也有征服自然的神话。根据《古事记》和《日本书记》,日本当时的国土就像水面上的油脂一样,伊邪和那美两个神就在天的浮桥上修筑了漂浮着的国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历史渊源。中日两国文化有不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劳动人民渴望幸福生活,这是人类的共同之处,是民族精神和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两国的故事分别有民族丰富的文学。神话本身虽在内容上显得混沌不清,但依然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体现,甚至是一些自然科学的原点,并被称为文学艺术的母亲。今天,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日两国民间故事文化这一传统文学形式是民间交流的一大组成内容,探究其中的文化因素与内容势必会对两国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雪,日本民间故事的两个特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陶子,大树风姿 森林气派──日本民间故事谈[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

[3]赵静,日本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以密室型为中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于长敏,日本民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

[5]雍文婧,日本民间故事中的禁忌与诚信及其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

猜你喜欢

中日民间故事思想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