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礼乐文化对建立文化自信的意义

2018-03-22黄丽静

魅力中国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摘要:“礼”是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礼乐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以此来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礼乐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礼乐文化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极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一方面,周室衰微,诸侯相互间攻伐不断,争霸和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另一方面,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古代经济制度崩坏,封建地主所有制出现;在两者的双重压迫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这种剧烈变动的社会背景下,社会道德失衡、物欲横流,知识分子中一直沿袭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境,孟子痛斥其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吃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被史家称为“礼坏乐崩”。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改造,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

二、儒家文化中“礼乐”的要义

首先,“礼”是人性的基础,是人有别于动物的重要体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出自《礼记·曲礼》)古代社会将“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体现文化自信的特征之一。

其次,“礼”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者,理也”。“礼”使人明确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并藉此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古人常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且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礼”同时也是一种内在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成人的内心道德尺度,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就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作为一巩固统治的目的,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对中国周秦以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地渗透于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伦理以及文化艺术之中,成为人们思想情感中的一部分,成为社会习俗风尚的底蕴,形成周秦以来的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三、礼乐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中的意义

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对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但不是说儒家礼乐文化已经尽善尽美,也不是说我国古代社会在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都应归咎于儒家礼乐文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如“和为贵”的思想、“仁爱”的精神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等等,都具有超越时空的社会价值,对于提升文化自信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身的和谐,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健康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文化自信的提升。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以及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进而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凝聚人心、增强向心力、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来源,也是推进与完善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这也就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上地位越来越凸显,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势不可挡,中国在国际上充当的文化大国形象已深入人心,在进行交流互鉴中体现出的气魄与胸襟,无不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发展,全党全社会对于文化自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日益要求增强对文化自信进行全面认识与把握。

因此,在知识化科技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对礼乐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更重要的是进行创新再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礼乐文化的精髓部分,为适应社会发展孕育出新的文化,以此来推动文化自信观的建设。习近平曾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去承担认识和理解礼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在清楚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礼乐文化的精神,从而真正实现优秀礼乐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达到文化的高度自信,我们更应该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以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

[2]赵宇飞.中国人的文化自信[M].贵阳:孔学堂书局,2014.

作者简介:黄丽静(1989-),女,1989年1月生,籍贯:广西贵港,所属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