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差量”,尊重“异质”
2018-03-22葛洪礼
葛洪礼
现代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以实现人的幸福、自由、尊严为终极价值。这种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呼唤个性化教育。
人和人之间客观存在着差异。不同人的智商、情商、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不相同,如果用同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千差万别的个体,必然有一部分学生成为失败者。理想的教育在把一个个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在要求每个人都具备基本公民素质的基础上,应当鼓励个性化的、差异性的发展。
一、个体差异的内涵及因素
个体差异也称“个性差异”。“个性”一词是由拉丁语persona而来,心理学上用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行为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内心活动。这种表述指明,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差异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方面与先天的生理因素有关,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在后天生活中所接受的千差万别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和影响以及他们在活动中对现实所采取的不同态度造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个体差异又是有限的,特别是教育教学情景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是在部分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或根本的差异,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的变量有能力、思维、兴趣、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二、尊重个体差异的实践反思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每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些学生更聪明,而是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更有优势和潜力。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能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成为后世教师们学习的典范。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设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种以“适应”为主的教学思想看似合理,实则不太不好实践。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个体年龄特征的差异来看,儿童早期的个别差异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个别差异才分化得越来越明显,而他们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造成的,也就是说“因材施教”反而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既有个性的,也有智力和学业成绩方面的;第二,从因材施教的产生来看,它与古代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今天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学校教育,因材施教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节奏;第三,在班级授课中,因材施教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教师面对的不是个别学生,而是班上全体学生,教学方案不因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任意改动,因而非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现代社会讲求公平,讲求效率,两者之间无法达到无缝对接。
面对个性差异,今天我们依然要提倡因材施教,只是我们需要给“因材施教”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内涵和形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强项和弱项,应该相信没有好生与差生之别,他们都是有希望的学生;没有聪明愚笨之分,都是有潜质的孩子,对每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和期待!教师对学生良好的期望和信赖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效果和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并可能将其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关注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来弥补提升他们的劣势智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最大最全面发展。
三、尊重个体差异的教学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点——淡化差量、尊重异质
“差异”一词一般的解释是“区别、不同”。事实上,“差异”一词既包括“差”的含义,也包括了“异”的含义。前者的含义与“行、能、会、厉害”等词的词义相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差”;而后者的含义则是“异”,即“不同”、“差别”等。
我国中小学惯用的“双基教学”培养的是继承性人才,缺少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我们往往认为“熟能生巧”,而“漠视差异”。国际儿童比较表明,我国儿童的EQ、IQ有显著优势,但创造力、独创性、风险意识都严重不足。
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更需要教师淡化“差”、尊重“异”,而不是采取统一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否则,这些定势化的方式方法仅仅对思维敏捷性好的那些学生有利,而对于慎思型的学生而言则是极其不公平的。一旦教师采取放羊式方式,仅凭这些学生的自学,是很难跟上课堂教学步伐的,最终导致为数甚多的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急剧下降。
(二)淡化师道尊严——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的根本,首先在于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课堂教学;其次在于按照学生學习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毕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获得动力,学习才能更加有效。第三方面,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霍尔的经典研究认为: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变量。《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激发主动探究——教活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孔教授也指出普通教师教“知识”,优秀教师教“过程”,卓越教师教“智慧”。
教活课堂就是要把握并自觉践行现代课堂教学观。事实上,课堂教学是积极参与、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开展积极的、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诱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会”,更需要发展为“学会”与“会学”——“学会”表明教师的“教”已经发挥作用,而“会学”则是期望学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总之,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参与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参与中,在能动活动中,自己探索知识、交流体验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素质教育这个天空将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