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研究
2018-03-22刘琳池志勇李荣菊
刘琳 池志勇 李荣菊
京津冀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聚集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自开展,虽然多年来三地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共性问题,未能发挥出区域内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优势。因此,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协同构建整体的保护框架,协同合理利用,对保护传承区域内的优秀文化,带动地方旅游业和经济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京津冀区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区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碰撞交融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区域,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灌溉下,这一区域逐渐成为了我国文物、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区之一。据统计,到目前为至,京津冀地区有8项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27%;4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占全国13%;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5.5%;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占全国3.2%;1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占全国5.8%;74个中国传统村落,占全国2.9%;45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全国10.5%;29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全国21%。
二、三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对区域整体的文化特征缺乏认识,没有共识
京津冀区域有三种文化:北京是典型的“皇城文化”;天津依托海河,形成的是“漕运文化”;河北是古老的“燕赵文化”。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又逐步衍生出了 “直隶文化”。多年来三地对于本地区的文化遗产研究比较深入,对于周边地区的研究較少,对区域文脉和遗产网络没有形成整体认知。另外,由于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阶段等存在差异,在遗产保护理念的认知上也存在差异,致使开展保护工作的方式方法缺少统一标准。
(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三地的资金保障、机构设置、人才队伍、法律法规、社会参与程度等方面各有优长和特点,导致三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区仅重视高等级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忽略了低等级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导致部分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保护更新历史街区工作中,仍存在通过大面积拆旧建新“保护”古城风貌的不正确方式。
(三)缺乏区域联动保护利用的工作方法,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不足
由于三地长期的行政分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自为政,各城市之间缺乏对区域文化脉络的整体认识,导致各地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也相对片段化,仅局限于本行政区范围内。缺少对同类型遗产或跨行政区线性遗产整体展示与合作利用的工作方法。一些共性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展开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一些好的保护经验和手段也没能在全域得到充分的宣传和推广,导致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效益未能有效发挥。
三、推进京津冀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对策
(一)协同深入研究,推动京津冀形成区域文化认同和共识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集经济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于一身的综合性进程。从长远来看,文化层面的相互融合和认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更为重要。国际和国内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一个区域的一体化建构过程中,文化的认同是个隐形因素,但却是最具稳定性的因素,只有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能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二)协同联动,构建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框架
首先要做好遗产摸底工作,从时间、空间、遗产本体、生态环境等方面挖掘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搭建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的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为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展跨行政区的合作,设立京津冀三地的联合发展机构,加强统一规划,设立联合基金,建立区域协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推进区域文化遗产连片、成线保护利用。
(三)创新保护利用模式,点线面结合促进合理利用
通过对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脉络、遗产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京津冀区域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一轴两带四廊多点”的空间结构。主轴是太行山东麓,横向轴和纵向轴分别是长城遗产带和大运河遗产带,还有京西古道、居庸关大道、古北口大道、燕山南麓大道4条廊道。京津冀三地应以“一轴两带四廊多点”理念为指导,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以廊道性、路线性资源为主进行整合,提升廊道路线区域内文化遗产重要节点的展示功能、宣传功能、示范功能,并安排沿线村镇提供相关服务,带动廊道地区的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利用的研究”(2017031204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