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途径研究
2018-03-22王瑛
王瑛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逐渐大众化,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考入大学。因此,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扶贫工作,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高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实现对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硬支持”和“软支持”,帮助贫困生从“资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的良性循环。
一、加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
人文关怀不是一个新兴词汇,不是新时代的产物。从古至今,人文关怀贯穿于人类的文明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灼灼光辉。加强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人文关怀的坚实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人文关怀的文化之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是人文关怀的精髓所在。
“大学的使命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校办好教育、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所在。加强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要求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中关注人的问题、探讨人的本质、追求人类的解放等思想作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仁者爱人”为本源;以党的十九大中提出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为充实”为精髓,做好高校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仅对物质上有需求,还有想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现状的强烈意愿。这势必要求高校在日常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在帮助贫困学生物质脱贫的同时,做好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脱贫。因此,高校做好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不能仅满足于“授人以鱼”,还应该做到“授人以渔”,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尊重贫困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主体地位,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环境呈现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互联网与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其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动、多样的数据类型、动态的数据体系、巨大的数据价值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同时,各种各样新媒体的出现,例如微信、微博以超过6亿的客户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社交方式。在这个“人人都可自成媒体”的时代,传播的主体逐渐消融。信息传播的海量性与共享性、交互性与跨时空性、隐匿性与情绪化等特点成为时下覆盖面最广的媒介形态,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主体的消融——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个体既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创作者。被少数专业人士把控的传统传播时代已然过去,互联网让人们获得了言论的最大自由。这是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学会筛选海量信息,去伪存真,而不是被信息所淹没。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交网络平台能让网民们就某一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互联网的交互性与网络传播的跨时空性让大众的意见有了宣泄的途径,让大众的看法有了表达的渠道。某一热点事件后面有着无数推波助澜的自媒体人和营销号,他们利用网络时代传播的新特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思想,各种各样的观点引导着网络舆论的走向。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信息网络传播的特点,必须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学会引导舆论的走向,才能做好新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途径探析
新媒体时代,人与人的互动、信息的传播、舆论的走向均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特点,坚持用“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构建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模式。贫困生帮扶工作要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物质扶贫是指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常规助贫方式,结合大数据对贫困指数较高的优秀学生给予帮扶;精神扶贫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贫困指数的学生,免费提供关于计算机、英语等相关课程的培训,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彻底摆脱贫困。
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数据运算方式和自动化分析建立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硬支持”。利用数据库做好学生的精确识贫、精准扶贫,利用大数据做好贫困生的精确管理,建立精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大数据时代与传统数据分析不同之处在于,大数据时代可以抓取全部学生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动化分析,而不受样本量与计算量的限制。精确识贫是高校扶贫工作的基础,对贫困生识别的准确性关乎到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应当建立一个高校贫困生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法,量化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口、家庭年收入、学生每月生活开销等数据,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算出贫困生的困难分值,再根据高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算出学生困难指数,精准确认学生贫困等级。通过大数据及数据挖掘工作做好精确识贫工作后,再利用大数据做好精确扶贫工作。针对当前高校扶贫方式较为粗略的现状,采用多维度、分梯度的帮扶政策,做好不同贫困等级学生的帮扶工作。
另一方面,高校要將贫困生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实施贫困生人文关怀的“软支持”。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校要充分重视网络宣传阵地的建设工作, 通过建设一批旗帜鲜明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蕴含大学精神的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要意识到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光是要“扶贫”更应当“育人”,要转变传统的“施予”式助贫治标不治本的模式为“开发”式的资助,将“输血”变为“造血”,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以帮扶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锻炼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最终做到自我脱贫。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信意识,鼓励学生励志成才,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糅合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使学生完成自我发展,帮助贫困生形成从“资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如何保障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自2007年以来,学生基本都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十年来,无数的贫困大学生依靠“奖助贷”学金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教育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如何做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使其在大学期间通过国家资助体系既能做到物质上脱贫又能实现精神上的脱贫,是值得高校每一位学生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发展研究”(14c04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