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实践问题及对策
2018-03-22黄晓雪周梦冉幽明卓
黄晓雪 周梦冉 幽明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概念。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由此可见,如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政府管理方式不适应
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国家的两个基本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发展的速度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发展速度。这主要表现在生态环保发展理念的薄弱、农业发展的落后、地域经济总量差距的变大等方面。
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管理采用的是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模式出现多元化。大量国企、集体企业破产、改制,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出现管理缺位现象。
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公众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的转变均会影响到社会公众的权益。同时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曾经的管理模式改变速度滞后,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心理失衡问题表现明显。
(二)人口流动加快使得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带来多元经济模式,社会就业形势开始出现多样化,对不同人员的需求增加,就业形势呈现多元化、大流动的趋势。以前所采用的服务体系已呈现出不适用性和不健全性,不能为人口流动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原有的管理理念虽有向服务理念转变的趋势,但并没有做到根本的扭转,没能让流动人员对城市发展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贫富差距过大及社会分化加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阶层获利的程度不一样,形成了貧困和富裕两个阶层,而两个阶层的社会地位使得民众对社会分层结果的信任度和认同度普遍降低。弱势群体把对贫富差距的不满转化成对社会的不满,从而引起各种社会矛盾。
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社会治理新理念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切实加快人们对社会治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才有可能真正推进管理格局、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环节、管理手段等一系列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定义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发展的目的就是综合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因此,要抛弃传统的观念,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摒弃权大于法的现象,减少社会难题,减少矛盾的产生。
(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给城市经济繁荣带来助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压力与挑战。要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要提供给外来人口市民化的服务,让流动人口有归属感,从而弱化社会矛盾。因此,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流动人口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同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侵害流动人员利益的不正之风,保障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融入感。
(三)着力解决基层民生问题
一是针对原有的分配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同时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使居民收入比例提高。二是深化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道德培养,增加适宜的国学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农村及老少边穷等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资源输入。除此之外,还应为特殊教育、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三是加大乡镇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三、结语
获得感视角下的社会治理,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适应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才能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有效政府的社会治理目标,实现有效公共治理。
【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获得感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实践研究”(2017017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黄晓雪、周梦冉:河北行政学院
幽明卓:河北师大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