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2018-03-22张利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和歌物语

张利萍

摘 要:“无常”是佛教教义,指一切的事物都会生存变化消失,没有一定的形态。“无常”是指世上有限的事物都存在着生存灭亡变化。佛教思想在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产生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从自然变幻无常中激发的生命意识与佛教无常观相融相和,形成了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无常观,从古代的《万叶集》开始,到之后的和歌,再到中世的隐者文学及现代的小说,无不彰显浓厚的无常主义色彩。

关键词:佛教思想 无常观 生存变化 和歌 物语

“无常观”究竟何意?维基百科认为,“无常”是指这个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会消亡,不停止地持续变化着。岩波国语辞典的解释:“无常”是佛教教义,指一切的事物都会生存变化消失,没有一定的形态。广辞林的解释是:“无常”是世上有限的事物都存在着生存灭亡变化。

公元6世纪,正处于日本古坟文化时期,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那时日本发展尚且落后,思想层面相关理论匮乏,无形中成为佛教思想落地生根的优质土壤,佛教此时顺时顺势传入,并逐步在日本文化经济多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自然变幻无常中激发的生命意识与佛教无常观一起形成了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无常观,在对客观世界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中,这种无常观不断得到提高与洗练,最终成为日本人追求的一种美学理念。

一、古代文学

约公元8世纪后半叶,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第19卷咏道:“天地のき始めよ世の中は常きものとりき。”(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这里抒发了对世间无常的深沉慨叹,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日本最早吟咏无常的诗句。尤其是在《万叶集》的挽歌中,无常观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譬如:うつせみの世常なしと知るものを秋寒みふつるかも。这是青年期的大伴家持在天平十一年丧妻后,七月在秋风中感伤悲怆所作诗歌。公元6世纪佛教思想传入日本,而此后12至13世纪禅宗的传入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显现无常思想的印记,《古今和歌集》中关于落樱的和歌便充分印证了这一说法。日本的《古今集》(约公元10世纪初)通过观赏落樱之美来把握人生的无常,把凋落的樱花看成是最美的东西来欣赏。纪贯之(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45年)咏道:“宿りして春の山べに寝たる夜はのうちにも花ぞ散りける。”(日拜春山寺,夜宿春山边。樱花霏霏落,落花入梦中)纪友则(生年不详,卒于约公元905年)吟道:“ひさかたのひかりのどけき春の日にづ心なく花の散るらむ。”(春光虽明媚,樱花无心恋。凋谢于佳日,花落洒满地)对日本人而言,纷纷凋落的樱花则是无常之美的体现,开时美绝人寰、落时毅然决然的樱花体现着一种精神品格。

二、平安文学

中古时期,女流文学,常以“虚幻”“哀”为基底,其间渗透着浓厚的佛教无常观。其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流文学作品。从四季风物轮转,到世事情态变动不居,抑或是跌宕不平的人生际遇无不闪现浓淡交错的无常观。光源氏,生于平安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子,出生之际便惨遭丧母之痛,无外戚有力支持,为躲避宫廷斗争,被降为臣籍。他经历无数天灾人祸,被流放须磨之后又辗转返京,盛极一时。然而难不单行,他又遭遇正夫人女三宫的背叛、紫夫人离世,因而痛彻体悟到人生常抱憾。《魔法使卷》中这样写道:“源氏对她们说我此生所喜荣华富贵,他人无法可比,谁料所遭厄运却胜于他人。想是佛菩萨要我感悟人生无常,世事多艰之理,故赐我此命吧。”正是苦难幻变交加的现实生活,催生了源氏内心钝重的无常感,虽怀有对现世浮华的留恋,但这般执念终抵不过幻灭,困厄频袭之余,源氏心中升起的无常之感更甚。世事无常,困厄撕扯开了人生的大虚无,一切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源氏在痛感人生无穷的苦厄之余,终于生出厌离俗世之心。他由痛彻心扉的无常感体悟,自然升起出离心,意图在佛教的空寂中安顿身心,这俨然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宗教转向。

三、中世文学

《平家物语》写成于镰仓前期的公元1220年左右,叙述了平家一门由盛转衰的六百年的历史,厚重的无常观笼罩全文。作品一开头便写道:“精のの声行常のきあり沙双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ことわりをあらわすおご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只春の夜のごとしたけき人も遂にはほろぬ偏にの前のに同じ。”(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盛者必衰若沧桑。骄奢主人不长久,如似春夜梦一场;强梁霸道终覆灭,恰如风前尘土扬)这里道出了诸事无常的悲怆苍凉感。这首卷头倡语的哀吟,完全出自佛教对现世厌离的无常观,作者站在这种无常观上来看待平家灭亡的总命运,对平氏家族四辈人先后出家、死亡及平氏其他子孙的凄惨下场,发出了沉重的慨叹。《平家物语》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小说,无常感贯穿于作品始终,把一切社会矛盾都纳入“冤冤相报,诸事无常”的宿命论中。

《方丈记》成书于1212年,作者鸭长明是中世隐士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生活在战火连绵、变故迭起、贵族政权与武士政权交替的时期。见惯了百姓的深重疾苦,流离失所,加之两次未能当上神官,他痛感世态炎凉,深受挫伤,于52岁时愤然遁世,削发为僧,绝“尘”而去。其悲观厌世这一情感基调贯穿全文。这类消极的无常观在《方丈记》的作者回顾自身生平时亦可见一斑。如:“人生六十如露将消,值此之际,又有造黄昏之宿事。打个比方,即建造旅人的一夜之宿,如老蚕营茧。同中年之时在贺茂河道边造的小庵比,又不及那百分之一。”

在鸭长明看来,人到花甲之年,人生便已经走到尽头。一旦年老,体力衰退,精神衰弱,便无法和年轻人相比。人类对于自身年老这一事实亦无力无奈。对于這种意义上的“世事无常”作者慨叹不已,囿于无常之悲切,哀哀戚戚。

无常思想是《徒然草》(约公元1331年,作者吉田兼好)的主要思想之一。在《徒然草》中,作者第一次涉及无常观问题时这样写道:“あだし野の露消ゆるなく部山の立ち去らでのみ住み果つるひならばいかにもののあはれもなからん世は定めなきこそいみじけれ。”(徒野之朝露不消,鸟部山之烟尘不升,则世间之事何等没趣。唯有无常不定才是世间之妙处)“朝露”比喻人的生,“鸟部山”是东京郊外的一处火葬场,其烟尘升起比喻人的死亡。作者不但没有为死感到悲哀,反以诗化、优美的语言赞颂死。他从看破生死的高度出发,放弃了对于外物的执着,从而达到了寡淡清心、无欲亦无求的境界。

像飞鸟川的渊懒变化无常一般,时移事去,悲欢离合,昔日荣华之处如今却成了无人居住的野地,宅邸虽是原貌却更易了主人。桃李既然不言,又同谁一起去论古昔。(第二十五段)

风未尽花已落去,人心也一样,想起温存于心头的岁月,虽还没忘记那动情感人的话语,但那人却很快隔阂于我离我而去的世之常事,实在比同亡人死别更令人悲伤。(第二十六段)

在这些段落里,吉田兼好通过自然景物的流转变动、人类的生老病死等方面来表述自己的无常观。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在持续不断地变化着。在这一部分里兼好感叹这样的无常,表达出了一种感伤的思想。然而,吉田兼好的无常观并不囿于此类绝对的、消极的无常观,亦有其积极乐观的一面。如:“然而,唯有生病、生子、死亡的事情不考虑时机,也不能因时机不好而中止。‘生‘住‘异‘灭的移变这些实在而重大的事件,宛如迅猛涨满的河流,片刻也不停滞,只是一个劲地流去。所以,关于真谛俗谛,在心想一定要实现的事情上,不能说时机的好坏,不能不做一定的准备,不能踏足不前。”(第一百五十五段)

这段亦阐释了世事无常这一观点。但与前段风格迥异,兼好认为,人生最大的无常,即生老病死,人类是无力抵抗的,纵然如此,我们依然应该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在有涯的生命里竭尽所能地散发出微芒,不可因为痛感世事无常就颓废丧志,无所事事。此外,兼好的无常观亦融于老庄思想之中,呈现出一种比较豁达通透的无常观。庄子认为“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庄子·田子方》),意思是生死的规律如同地球上有白天黑夜一样平常,表达了一种世事无常的思想。兼好的无常观是从佛家的“无常”入手,同时融合老庄的哲学理念,并依此展开了自己对于人生观的论述。面对涂炭生灵的战争,面对残酷的天灾人祸,兼好体会到了无常之理是普遍存在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无常是统摄世上万物的常理,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即所谓的成住坏灭。切不可对盛极一时的东西过分执着,他们最终的归宿都是衰亡。

四、现代文学

日本现当代作品中亦流露出难以名状的无常感。慧能在圆寂时吟诵“兀兀不善修,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村上春树的小说基调正与此暗合。他的作品通过展现出人物的“内面”来为读者表现一种生活模式,一种玩味孤独、玩味无奈的人生态度,向读者展示不为世俗所困、不为他人所扰,平凡孤寂地走完一生的生存方式。基于此,村上春树在描写死亡的无常时让生离死别猝然临之、无故加之,诡异地来去。村上春树对死亡的写作手法和理念充分彰显这一毫无来由、猝然降临的无常之感。如《挪威的森林》里直子的姐姐,本是一位好学优秀的好学生,却在一次间歇性的绝望和迷惘中选择了自尽,连家人都无法理解;“我”中学时期的好友木月,在某一天与“我”打完桌球后突然自杀而亡,没有任何先兆,至少与他亲近的人都这样认为;“我”的一个被戏称为“敢死队”的室友不知何故突然失踪,生死未卜。村上春树所描述的这些死亡故事暗喻生命本身的无常,故事情节诡异,以荒诞吊诡来演绎平凡,从生命的无常感照见生命的原本意义,从淡然处世的态度中照见无常之后生命的价值。

无常思想体现了人们对灾难和生死问题的不同认识。无常之苦,自古以来便折磨着一代代人。无数的志士哲人面对无常之苦,都不免慨叹感伤。日本作家受佛教思想影响,深感世事无常。无常观渗透于日本文学作品之中,与日本传统本土思想相融交汇,升华凝结于横贯古今的和歌、物语、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可以说为日本文学添上一笔重彩浓墨的宗教色彩,以其清丽独特的姿态在日本文学世界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寺本直彦.日本文学概论[M].东京:右文书院,1993.

[2] 无名氏.平家物语[M].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 佐野保太郎.注解万叶集[M].东京:藤井书店,2004.

[5] 高文汉.试析中国古代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1(1).

[6] 井一郎.日本人の精神史[M].日本文蕓春秋社,1967.

[7]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书店,1984.

[8] 马兰英,臧运发.兼好法师的《徒然草》与老庄思想[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9] 汤红霞.浅析日本人的“无常”世界观[J].科技信息,2003(18).

[10]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和歌物语
毛南和歌
十号物语
星月物语系列
『万葉集』における月の和歌について
Knock Knock Jokes
On e at a Time
星座物语
试译小仓百人一首(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