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

2018-03-22冯梦琳

决策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识领域教育

冯梦琳

【摘要】通识教育所传达的是一种全面均衡发展、独立自主、人格健全的和谐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专才”转为“通才”,通识教育资源的共享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探究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途径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人;必要性;实施途径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之前的教育体系将重点放在培养专业人才上,以众多高职高专的出现为典型代表,在高校专业分科中,也可窥见其“专才”的倾向。但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出现转移,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提高的基础上,对人才又提出了知识体系宽广、跨越行业、自我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更高要求,因此,通识教育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概念界定始终未达成一致,可谓众说纷纭。在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分析,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传授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知识,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均衡发展,具有自主意识、独立能力、健全人格的个体,从而使其达到身心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一)弥合专业教育过度的弊端,树立“通人”观念

在大学里常出现两种培养目标的冲突与对立,即对真理的纯粹追求与就业的实际需求。国家建设之初,由于急缺专业型人才,我国教育倾向于专门化人才培养,即“专业教育”,其突出特点是所授知识的专业化,注重向学生传授机械的知识,而忽视其他领域与精神的培育、养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愈发迅疾,行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分支越来越细,造成学生普遍基础知识素养不足、知识结构单一,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更是形成了巨大的、无法跨越的鸿沟。

当今社会不同行业与领域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体现在个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上,更要求其具备跨界学习、领悟甚至掌握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意识的最佳养成时间正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正如纽曼所说的“大学应该致力于智力的培养和理性的发展,这种教育能培养出伴随人一生的理智的习惯。如果一定要给这种教育指定实用目的的话,那它的目的就在于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使他准备去胜任任何职务。”

(二)丰富人生内容,探寻生命价值

工业生产带来的机械化、电子时代产生的娱乐化,使时代发生巨变,人们接受了物质生活的突变、飞跃,但精神世界却未能及时同步。工业时代的到来使人文关怀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入到实用性更强的自然学科之中。

知识的寻求最重要的并非是结果,在探索过程中构建与完善的思想体系与思维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但现状是,人们会不自觉地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各种信息“无障碍”传播的网络,限制甚至侵蚀了许多人的思维与创造能力,人们更像是一个“智能工具”,丧失了对自我的认识与人生意义的探寻。通识教育的兴起把人们带回到生命的主旋律中来,使其从工业社会的实用主义中跳脱出来,在通识教育开拓的大视野中认识自我、认识生命、探索人生意义、创造人生价值。

(三)提高民众社会参与度,增强民族认同感

哈贝马斯曾对公共领域做过界定:它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以公共舆论为表征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个公共空间内,人们可以针对公共事务自由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生活的管理。其核心是对自由与民主的追求,强调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公共领域就是要通过理性协商并以公共舆论的方式形成对国家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是民众参与国家政治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建设的完善,我国公共领域建设正逐步完善,但娱乐时代、快餐文化却充斥着社会,“人们一心一意地想着自己的家庭和房子,把玩自己或别人的隐秘经验,偷窥明星隐私,忘掉公共世界的参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却急剧地萎缩与衰落了。”社会文化呈现出“去社会化”倾向,普通民众社会参与意识不强,热情不高,更多人乐意埋首于虚拟世界之中,这种“娱乐精神”掩盖、削弱了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所应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而实际上“目前生活在一个亟待争取与扩大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里”。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途径

通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各高等院校中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通识教育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其他教育开展的经验,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了通识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一)要从大局把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

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通人”“完整的人”,但并不是要培养全知全能的人,通识教育更多的是“传达一种全面的、均衡发展的、通达的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并非是某一专业纵向的延伸,而是知识结构横向的拓展,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专业的限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同时切勿成为市场导向的盲目追随者,因其极易导致通识教育向专业化倾向发展,这与通识教育的意图相违背。

(二)转变教师观念与教学方式

教育者要谨记通识教育的目标,即实现“培养全方面综合能力与素质均能得到发展”。因此,在讲授中要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明晰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特点和现代社会需求中社会共识内容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索的精神,将通识教育作为自我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走出课堂,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传统课堂模式形式单一,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多数时间只能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從而造成知识的僵化。通识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内容更多涉及到实际操作性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并在动手中养成主动思考、提问、解决疑惑的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讲更有意义、价值。

(三)利用网络平台资源

目前各高校教育仍以传统的教学课堂为主,尽管传统课堂有其诸多优点,如教师可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掌握动态,及时作出反馈等等,但网络课程资源的出现冲击了面对面式课堂教学,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喜爱。首先,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将教师与学生从客观环境的限制条件中解脱了出来,如比较流行的慕课(MOOC)等网络教学资源,以便利的互联网作为媒介、在线开放的新型授课方式,使得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纷纷投入其中。其次,这些平台的高校教学资源不乏优秀的师资力量,他们以渊博的学识、独特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展现出迥异的风格与内容。最后,这些平台可以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可以将传统课堂模式与网络平台资源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67-69.

[2]刘荣.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与中国公共领域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9:34-35.

[3]陶东风.畸变的世俗化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J].探索与争鸣,2012(05):3-5.

[4]全立新.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高专信息管理专业建设[J].世纪桥,2008(07):88-89.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A05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公共基础部)

猜你喜欢

通识领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领域·对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