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策探究
2018-03-22张梅马丹张融雪
张梅 马丹 张融雪
摘 要:辽宁省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的得到优化,重点领域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但与南方的发达省份相比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有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区域的发展应该说是正在全面重新的整合,正在以“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为引领,与传统的各行各业进行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行动计划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6.033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辽宁省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不断的得到优化,重点领域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但与此同时,经济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增长,与南方的发达省份相比,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势有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区域的发展应该说是正在全面重新的整合,正在以“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为引领,与传统的各行各业进行融合。一个地区能否把握住发展的关键契机,迎头赶上,将对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与人类历史上所经历过的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类似,都开创了时代发展的新纪元,都在改变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习惯。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演变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社会的状态正在发生着变化,解决矛盾的方法、措施也需要相应的进行变化,如果辽宁省能够以此为契机,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将会迎来历史性的突破,相反如果没能把握历史所赋予的机遇,那很有可能面临的就是被历史所淘汰。
针对的关于辽宁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有关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生产力的要素。辽宁省在建国初期,曾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全国的重工业超过50%都源自辽宁。而在当时,重工业几乎可以说是生产力的代名词。有了强势重工业的辽宁,势必在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全国的前沿。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产业逐渐取代了工业,成了新时代的主要生产力,重工业也只有依靠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才能得到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化融合。于是,两化融合成了一个时代的主流,成为改变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化的时代,科技发展瞬息万变,在网络逐渐普及,且应用逐渐趋于广泛的今天,“互联网+”成了时代的主角,能够把握互联网、利用互聯网、驾驭互联网成为了时代先锋所必备的基础条件。因而,一个地区对于网络的认知程度、应用程度和渗透程度,逐渐成了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 摸清家底,总结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全省各项工作中的主要位置,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多,在有线宽带网络、无线宽带网络以及WiFi热点建设等方面成绩也比较显著。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也都相继有了宽带网络,人们的信息意识普遍的增强,逐渐形成了应用互联网的习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必要对辽宁省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摸底,把基于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所开展的各项应用,以及所取得的各种信息化方面的成就进行大致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做好一段时期以来的总结工作。
2.2 发展新理念,开创新的建设体系
习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发展理念,为辽宁省开创新的经济建设体系指明了方向。本课题研究旨在为辽宁省依托“互联网+”实现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在引领创新、节能环保、资源共享、产业生态、第三方服务等方面培育新的增长点,产生新业态、新能量。
2.3 开创网络强省新思路
众所周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原动力,是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辽宁省对标世界信息化水平的最前沿,高度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开展各方面前沿性研究,寻找开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网络强省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加强网络的基础研究工作,把握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精髓是开创网络强省的一条有效途径。
2.4 丰富网络的内容建设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需要网络上承载的内容,而有线网、WiFi、3G、4G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只是人们上网所采取的方式,网络建设的核心其实是内容的建设。习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思想,在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今天,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网络内容的建设工作,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丰富网络的内容,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2.5 改善民生,提高百姓生活水平
惠民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一项共同的使命,人民的幸福感增加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和目标。“互联网+”作为一个新时代代表性的手段,只有实现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才可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从目前“互联网+”发展的态势来看,“互联网+”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把一些以往认为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本课题的研究,也将在“惠民”的角度深入阐释“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福利,为更大范围的惠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2.6 为善政提供更好的保障
政府是一个区域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承载者,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因而也可以说,“善政”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本课题的研究将结合“互联网+”与政府行为的关系,阐释“互联网+善政”如何去落地,产生“1+1>2”的效力。
基于“互联网+”的一系列理论研究,均是在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对于指导各行业、各领域开展各方面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參考价值。此外,从学术的范畴来讲,本课题将对从事“互联网+”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各种论据,为在学术领域研究社会经济学发展提供模型参考。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在人们实际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生活起居,互联网的作用已经是不可或缺。本课题的研究,将通过对各个领域从事生产、生活的人群进行研究,从而进行分类分析,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一方面供有需要的人群参考,另一方面形成数据积累,从而产生新的大数据。此外,对于一些特定的群体,比如股民、司机、老师、学生、行人等等,会从大数据的角度对他们的行为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见,供相关人群参考借鉴。
3 应用价值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基于“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相对于传统科学研究来讲,其应用价值体现得更为明显。每个应用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发展的单元格,“互联网+”的发展以应用为单位,横向叠加各种应用,纵向向下延伸至基础设施,向上延伸至人。应用价值可以表现为,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应用“互联网+”的模型,为各领域开展“互联网+”建设提供了借鉴参考。
“互联网+”的模型,一方面是对政府的影响,政府是整个社会的管理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是公认的社会活动的核心。政府提供的服务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民生和兴业,本课题提出的各类“互联网+”建设的思路,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在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决策,为宏观分析和大数据应用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和法人的影响,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参与这,正所谓“无商不活”,经商活动的方式方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存活,本课题所提供的各类应用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方向性引导,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第三方面是对个人的影响,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其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对这个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很多领域提供了应用的参考,作为一个自然人,不论是吃穿住行都可以依托“互联网+”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宁家骏.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06).
[2]邬贺铨.“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与挑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
[3]孟庆国,赵雪娇.新常态下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前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2).
[4]张莉.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路径及措施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