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装备制造业依托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问题研究
2018-03-22刘勃缘
刘勃缘
摘 要:装备制造业,在我国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综合展现。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属于支柱性产业,规模较大,在国际市场具备一定竞争实力。基于金融与产业统筹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辽宁省正致力于健全现代金融服务结构,适应装备制造业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与新形势,提高其综合竞争水平与核心优势。据此,将金融服务业推动装备制造业相应理论作立足点,分析其主要推动作用以及关键内容。通过探讨辽宁金融服务业及装备制造业综合现状,进一步指出现存问题并提出可行建议,以期实现装备制造业有序运作,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整体提升。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装备制造业;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6.004
1 辽宁金融服务业、制造业发展概况
在我国倡导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资源稀缺性催生了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需求,服务外包由此发展为企业丰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渠道。金融领域借助装备制造业所提供服务外包,大大拓宽了自身服务需求范畴、丰富了需求方向;而装备制造业依托金融业务实力、规模,自身竞争优势得以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1.1 辽宁金融服务业发展概况
辽宁金融业在近年间发展速度较快,1991— 2016年的25年间,辽宁1991年的生产总值为1063亿,2016年间达到29737亿,属于1991年的27.93倍,其年总值均增速率达到14%。省内金融机构存款额通过1991年866亿提高为2016年43000亿,因受经济危机辐射,2008年后辽宁经济增速日益减慢。
我国产业金融发展并不成熟,因其是在产业升级、转型背景下形成的创新认知与体系,产业金融主要参与到竞争实力强的行业中。辽宁属于重点工业基地,对我国GDP贡献率较高,其中装备制造业为首。如大连重工起重、北方重工等大型企业均实行股权、责权产融组合,并依托良好市场条件、条例打造多层次、多元化信托投资、融资类机构。目前,国内银行机构仅对大型集团提供优惠利率信用贷款或基准利率。
1.2 辽宁制造业运作概况
发展到2016年年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上升,在省内工业中比重为34%,相对去年提高有1.8个百分点;获取利润319.2亿,占工业总利润47.6%。目前,该省高档次装备制造业在智能领域进步速度相对良好,前景优。并出台有系列优惠法规条例,明确有十三五时期综合指标,通过积极改革金融服务领域,为装备制造业现代化创新运作、多层次融资需求奠定坚持基础。
辽宁经济增速下降与产业体系僵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开放水平低等存在直接关联。其中,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以产业生产为主,服务领域有待拓展,设计、营销、金融等与生产经营存在密切联系的专业服务,在产业支出中最低。因部分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缺乏对金融服务的正确认知,导致自身生产成本得不到合理控制,生产性服务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状态。
1.3 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
第一,有利于实现产业资本导向与整合。即遵循当前经济发展走向,产业资本通过各大相关行业实现互相流通与科学安排。依托金融服务业的产业资本导向与整合体系,有助于装备制造业打破地域、部门、数量等多层面的束缚,从而确保不同部门内资本的有序流动,优化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质量。
第二,金融服务领域有利于高质效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本。金融服务业是产生金融资本的关键环节,高效的内部体系对产业资本积累效率、规模存在较大影响。如金融服务业发展层次高、金融资本规模大,则市场主体有效性需求充分、转化实物资本的水平高,有助于规避产业投资安全隐患,为其打造安全有力的资产保障。
2 辽宁金融服务业在支持装备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体系不健全,支持领域有待拓展
目前,辽宁金融体系有待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数量不多,综合质量较薄弱,相对于外资银行而言,服务水平、竞争水平均有待提升。
因常年受政策性、计划经济遗存体制等因素的束缚,辽宁金融机构均存在信贷质量低、不良资产多的负面状况,限制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发展。冗余繁杂的控压、不良贷款清理任务对国有银行的财力、物力、人力等成本造成了巨大消耗,限制了产业金融市场的拓展与维护。而银行机构对资金投入的管控较严格,部分贷款条件不达标的企业无法达到融资目的,致使金融机构的信贷选择范畴逐渐缩窄。
2.2 对外直接投资质量有待改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日渐拓展。外商投资是把“双刃剑”,在积极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存在一定消极影响。
首先,外商投资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企业忽视了自身自主创新实力的提升,因国内装备制造市场技术要求不高,劳动成本管控较严格。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外商投资依赖程度較高,导致企业自身技术、人才相对缺失,仅依托自身劳动密集优势大力发展低端装备制造业,难以巩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盲目投资问题。没有对国际科学、先进思想与技术等积极吸纳、借鉴,将资金盲目对外投资,诸多生产基地陆续转移至外,导致辽宁当地装备制造产业主导力量逐渐弱化。
2.3 制造业金融规模有待丰富
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辽宁省内率先拓展产业金融领域的部分大型企业,均存在仅重视市场占有、专业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虽然这部分大型企业均打造有健全的经营、组织模式,但难以改善金融资源不集中、业务规模小的问题。装备制造业的金融业务在初期占据了大量市场。
一方面,金融运用、投融资手段有待丰富。基于运用手段来讲,本省装备制造业通常会考虑社会融资安全隐患、自身权利被分散等问题,借助银行贷款拓展金融规模,普遍不会选择风投、股权交易等融资手段。同时,因本省经济中心为重工业,所以部分风投、私募类、天使投资等金融机构一般不会考虑对制造领域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本省政府缺乏金融出口政策建设较落后。出口投资保险、财税等系列法、服务条例创新性、时代性不足,迫切须推出革新方案,从而为本省装备制造业出口发展奠定坚实的政策、经济基础。此外,由于本省企业银行投融资存在担保标准高、投资效率不足、金融扶持力度弱、经营经验不足、战略选择不合理等等制约因素,导致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板块资源并不集中、金融业务多但规模不大,其金融业务难以在相应金融领域成为行业先导者。
3 辽宁金融服务业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大力推行金融服务外包
装备制造业通过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有利于细分金融服务业工作,拓展规模,提高业务水准。可依托规模化经济效应来有序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资本框架的健全,满足市场主体投资、储蓄等多样需求。有助于转化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产业资本,规避经济行为主体的风险因素,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建议金融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形成合作关系,打造协作体系,展开产业项目合作,加快建设可行性产业项目的进度。健全行业间协作体系,精心完善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条,深入挖掘优质资源。搭建网络平台,确保信息可高效反馈,拓宽装备制造业金融支持范围,优化整体竞争水平。
3.2 改善投资结构,优化投资质量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信用支持、资金盈余的积极影响,使装备制造业可获得高质效的信贷资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区域的建设运作提供支持。建议对装备制造业新设项目发展前景、生产水平展开风险评测,对其风险层次、效益进行预估,为新项目的有序建设提供保障。
全方位借助本省地缘有利条件,积极吸纳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在本省建构金融分支部门,推动当地金融服务快速发展。针对信息交互平台建设不全面问题,建议加大搭建跨境信息平台力度,当地政府需积极颁布跨境产业发展指导建议,并全方位打造系统化结算、物流、数据、第三方交易平台,分析、规划装备制造业跨境仓库成本、补贴成本等政策,并积极联同本省金融服务业扶持制造业信息平台运作,加大力度支持网络平台交易业务发展,实现投资布局的全方位优化。
优化投资结构的前提在于相关人员依托丰富的信贷业务经验与理论操作能力,加大普及信贷优惠政策、理财常识与经济理论的力度,并为行业新项目、关键项目制定战略性强的金融财务方案,并完善对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契合装备制造业客户多层次金融标准、要求。
3.3 拓展制造业融资渠道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实力的提升,不仅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科学管控外商投资质量以及提高自主创新实力,还要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企业展开科研工作的前提在于资金充足。当地政府可提供专项资金扶持,予以一定补贴。
一方面,加强当地装备制造业监管,为其营造相对成熟的融资条件。通过对民间资本的积极引导,转变以银行为主导的投融资形势,将优质民间资本积极引至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范围内。
另一方面,深度衔接是企业经济科研创新和金融革新,相关金融服务企业可针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实情,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如多元化金融租赁型业务、服务内容,以及创产投资基金等,满足装备制造业科研融资需求。
最后,加快资本市场革新进程,进一步优化市场供求现状。通过对债券市场发行细则的规范、监督,推动股票市场平稳运作。为辽宁装备制造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融资渠道,创设良好融资条件。深入衔接当地企业、科研金融与民间资本等多方优势,创设科研金融服务重心,巩固并发挥当地政府职能地位与影响,为装备制造业科研创新、健康运作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为一体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大背景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应牢牢抓住这一发展契机,顺应国际装备制造市场发展态势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政府方面应完善、推出相关政策,规范市场运作机制,为制造企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规范各企业良性竞争。并全方位展开辽宁装备制造业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协作活动,如装备制造业讨论活动的定期开展,为优化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打造互动平台。此外,当地装备制造企业需秉承创新理念,进一步加大与国际、国内相关产业协作力度,积极借鉴前沿理念、技术与优质资本。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当前有利条件与优质基础,推動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效民.基于分工理论的产业金融研究[J].理论月刊,2013,(7):116-120.
[2]赵孔思.支持辽宁产业金融发展经济政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6,(3):90-91.
[3]郭明顺,陈航,敖海燕等.产业金融视角下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9-314.
[4]林章悦.天津产业金融中心发展思路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5,(8):66-70,76.
[5]贾修斌.兰州新区建设应着力发展产业金融[J].发展,2017,(3):85-86.
[6]邹新阳.碳金融本土化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基于金融产业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1,(8):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