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陶瓷产业规制研究
2018-03-22杨建仁叶开斌吴华风
杨建仁 叶开斌 吴华风
摘 要:产业规制对陶瓷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打破传统产业规制思想,将产业规制引入竞争性产业。深入剖析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现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我国陶瓷产业规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陶瓷产业规制的政策性建议,对确保我国陶瓷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陶瓷产业;产业规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6.001
0 引言
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内外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以来依靠投资、出口、消費形成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日趋乏力,需求侧改革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前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点。供给侧改革给当前国内各个产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陶瓷产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攻坚区和深水区,对陶瓷产业进行规制以凸显其重要性。
1 当前陶瓷产业发展总体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陶瓷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产业资产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总产值大幅增长。现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年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以及2012年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加剧,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经历深度调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我国陶瓷产业发展总体态势依然良好。
1.1 国内产业转移和市场区域布局基本完成
关于陶瓷产业的分类,国家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将陶瓷行业分为建筑陶瓷制品制造业与陶瓷制品制造业,后者又可分为卫生陶瓷制品制造业、特种卫生陶瓷制品制造业、日用卫生陶瓷制品制造业和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业。从产品产值的角度来看,建筑陶瓷是中国陶瓷产业的主体,中国陶瓷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发生在2000年以后的建筑陶瓷产业转移,而佛山陶瓷则是中国建筑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角。经过多轮产业转移,上世纪末形成的“三山两江一海”(即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福建晋江、四川夹江和上海)局面被彻底打破了,取而代之形成了若干新兴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沈阳法库、建平、河北高邑、山东蓬莱,中部地区的安徽淮北、江西丰城、高安、萍乡、湖南岳阳、衡阳、醴陵、湖北蕲春、当阳、山西阳泉,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夹江、陕西宝鸡等地,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再加上景德镇、德化、潮州、淄博等传统陶瓷产区,国内产业转移和市场区域布局基本完成。即使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招商,但再无形成大规模产区的可能性。
1.2 陶瓷产业规模迅猛发展,中国已经稳居全球第一陶瓷生产与出口大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陶瓷产业发展态势迅猛,特别是近些年来,保持年均20%的超高增长率,陶瓷制品的年产量和出口量均排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
从陶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见表1)来看,我国陶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9年的299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8981亿元,期间增长率最高达47.07%,增长速度迅猛,陶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GDP的比重也逐年提升。
根据联合国网站商品进出口贸易统计,我国陶瓷出口金额由2009年的401.4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54.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10.49%;出口世界占比也由2005年的20.08%增长到2014年的33.59%。总体而言,面对国际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强,我国陶瓷产业出口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
从全球陶瓷生产状况来看,目前全球日用陶瓷年产量约为671亿件,而中国的年产量达420亿件,占世界总产量的62%左右。全球建筑陶瓷年产量约为162亿平方米,仅中国的年产量就约102亿平方米,占全球总产量的63%左右。而在艺术陶瓷生产方面,在2011年我国艺术陶瓷产量就达50亿件,产值超300亿人民币,世界占比超50%。综上可知,在世界陶瓷业发展格局中,中国在日用、建筑、艺术陶瓷领域,继续保持着相对领先的地位,中国全球第一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地位不可动摇。
1.3 陶瓷产业发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国陶瓷产业发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第一,我国陶瓷产业无论从技术管理、质量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几个阶段性进步,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有众多陶瓷企业已经获得了ISO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第二,也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只有中国和欧洲达到这一水平,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第三,我国陶瓷产业门类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以建筑陶瓷、卫浴陶瓷、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和工艺美术陶瓷为主的产业体系,由最初的五大古代名窑发展到现在的十大产区。与此同时,陶瓷配套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陶瓷制造加工机械、耐火材料等,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四,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陶瓷生产企业,培育了一批知名陶瓷品牌,如“马可波罗”、“东鹏”、“欧神诺”、“诺贝尔”、“蒙娜丽莎”等。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陶瓷产业规制的必要性
著名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认为规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企业内部效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我国陶瓷产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亟需国家以及相关地区政府在陶瓷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保以及创新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以引导我国陶瓷产业健康发展。
2.1 供给制结构性改革下陶瓷产业限产势在必行
国内外陶瓷市场需求容量的最大峰值区间基本确认。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对国内外市场的观察和了解,两年前,整个市场需求达到了峰值。过去30年来都是根据市场不断扩容而扩张产能,找到增长点,未来应该考虑就是在有限的市场容量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我国国内市场而言,供需关系已经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总体上来看就是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同时,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各大产业面临的难题,陶瓷产业也不例外。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李亚萍指出:“目前市场根本无法消化掉陶瓷产业的产量,尤其是传统陶瓷产业,已经明显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据相关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陶瓷产品产量为1.6亿件, 2013年达到了1.7亿件。其中, 2012年陶瓷行业大概有10% 到15% 的产能过剩。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陶瓷产业产能过剩高达40%,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产品过剩极为严重。“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从生产端入手,限制产能,调整供给结构使供需协调,为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开辟路径。就陶瓷产业而言,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陶瓷生产国,产能过剩问题很突出,供大于求,这是陶瓷产业发展的路障之一,实行陶瓷产业限产迫在眉睫。
2.2 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态势初步形成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十三五”时期,国家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显加大了对环境整治的力度。陶瓷产业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矿产资源和能源,产生的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我国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广东佛山,一年消耗陶瓷原料超4000万吨,平均每天的消耗量超过12万吨,加上全国其他陶瓷产区,我国陶瓷原料的年消耗量超过1.3亿吨!在一些陶瓷产业密集度较的地区,陶瓷行业对空气,土地等环境污染现象极为严重,同时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但对陶瓷废料的回收再利用基本属于空白状态。陶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的挑战,节能减排逐渐成为陶瓷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转型升级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性、根本性措施,这也是我国陶瓷产业的痛点和兴奋点,由于倒逼机制使陶瓷产业快速进步、快速发展。
2.3 竞争性行业规制亦具有必要性
产业规制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手段,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先后在铁路运输业、电信、电力、邮政等垄断产业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政府规制改革,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其他非垄断性的产业的运用中却不尽人意,过度规制和规制失灵的弊端频出,且国内“放松规制”的呼声日渐高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对竞争性行业的规制。在规制理论中,政府规制由规制的供需作用而决定,市场机制的自身缺陷以及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备性是产生规制需求的重要原因。
第一,市场机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外部性条件缺陷,由此导致社会资源达不到有效组合和配置而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产生产业规制需求。市场失灵具体包括:由垄断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往往会破坏市场秩序,抑制市场竞争的有效运作,妨碍市场效率的提高,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由于经济外部性而导致的智猪博弈、公地悲剧等外溢效应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得到反映,阻碍市场机制运行,使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现实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由此引发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道德风险等问题;由公共物品造成的搭便车行为也会导致市场失灵,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
第二,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在西方经济学中,发挥市场作用,实现市场充分竞争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成熟和完备的市场机制,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较晚,仍存在市场主体结构不合理、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社会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这些情况也被一些学者戏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 “不成熟性市场失灵”。从宏观上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竞争性行业对规制的日渐高涨的需求和政府部门的强制力资源已经使规制成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而在不同产业类型中,最有可能也最有必要受到规制的就是具有相对性的竞争型和垄断型的市场,其中对竞争性行业实施政府规制有望使企业和社会大大受益。
3 陶瓷产业规制的政策建议
对中国陶瓷产业的规则,应从优化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产业发展结构,加强陶瓷产业工艺技术创新,促进陶瓷产业链升级这四个方面开展。
3.1 重点发展创意陶瓷、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陶瓷,优化产业发展方向
把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陶瓷作为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规划建设陶瓷产业园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区,积极引进陶瓷新材料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努力在LED、首饰陶瓷、光波陶瓷、家电陶瓷等领域寻求突破,重点发展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特种陶瓷等陶瓷新材料产业,拓宽陶瓷使用领域和途径,逐渐淘汰“两高一资”陶瓷产品,提高陶瓷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
为了改变我国陶瓷依赖大规模以量取胜的现状,转变为依靠自主创新以质取胜,急需对陶瓷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未来,我国陶瓷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为:一是,发展绿色生态环保陶瓷。陶瓷产品必须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生产过程节能,如建筑陶瓷薄型化、卫生陶瓷轻量化,减少原料尤其是优质原料的消耗量;使用过程节能,如卫浴产品节水、建筑陶瓷部品化;廢弃物再循环利用节能:通过创新把陶瓷废弃物进行再回收利用,对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和噪声分别设定标准进行治理和控制。二是,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使陶瓷功效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政府要大力引进陶瓷创意人才,实施优惠政策留住人才,用科技作为引擎,创意内容为王,提高陶瓷产品的技术含量、艺术性和附加值。
3.2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是推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落后产能在某些地区目前可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此政府应当壮士断腕,坚决淘汰不符合标准的落后产能。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分别从鼓励、限制和淘汰三个方面对陶瓷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对陶瓷产业淘汰要求,划定落后产能,并落实到具体企业。在落后产能评价中,能耗测定和评价非常关键,关系到企业是否被淘汰,政府应让具有资质的专业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协助核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对能耗不达标者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限期整改后还不达标者,直接拉入淘汰名单让其淘汰,防止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和税收、就业等保护这类企业而让其成为“僵尸企业”。
3.3 加强陶瓷产业工艺技术创新,促进陶瓷产业节能减排
在陶瓷生产环节,从原料高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改进方面分别提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陶瓷产业规制政策。第一,原料高效利用。一是综合利用多种原料,要开发出一些新的可以使用的陶瓷原料资源,同时综合利用一些原来不太关注的低品位原料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渣。加强工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可能利用工业废弃物来生产拥有较优性能的陶瓷产品。二是推进原料标准化。开展陶瓷原料标准化生产能够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资源。第二,清洁能源使用。陶瓷企业的能源使用结构应进一步优化,积极开展能源替代工作,尽可能选择和使用清洁能源这样不仅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各种污染物的产生,而且可以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工艺技术创新。着眼于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陶瓷工业应当积极开发与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陶瓷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快研发和应用新型干法制粉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新型高效煤气化(自)净化技术装备等。第四,产品优化改进。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业以生产低档次产品为主,目前正处于从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阶段,未来的重点应当是提升产品档次。要更多开发由低质原料、城市污泥和工业废料废渣等制作的、具有真正环保意义的建筑卫生陶瓷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开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以及拥有抗菌、自洁、蓄光、导电、减噪、过滤、保健、隔热等功能的新产品,并使之产业化。
3.4 拓展、优化陶瓷产业链,促进陶瓷产业链升级
除了注重陶瓷生产环节,为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还要延伸和拓宽陶瓷产业链,加快发展上游的机械装备、研发设计以及下游的检测认证、会展商务、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陶瓷现代服务业。通过延伸陶瓷产业价值链,打破产业脆弱性,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不同产区可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和优势,分别在不同链条环节上分工,既可避免同质竞争,又可以防止产业空心化,朝着价值链高端演化,从而促使整个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取得很大进步,中国成为世界陶瓷大国。但我国陶瓷产业大而不强,在市场经济中定位不明确,发展缺乏规划;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世界陶瓷供需不匹配,需求增长远低于总产量的增长,我国陶瓷产业亟需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同时,我国现在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陶瓷产业发展下行趋势明显,陶瓷产业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加快推进陶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陶瓷产业引入产业规制,既是缓解陶瓷产业发展压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又是实现我国陶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又堂.新时期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6,(8):10-13.
[2]左和平,黄速建,刘建丽.中国陶瓷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田雪冬.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 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11):31-32.
[4]王俊豪.管制经济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阮晓东.陶瓷产业转型之道[J]. 新经济导刊,2014,(05):54-60.
[6]郭毓洁,张辉.中国竞争性行业产业规制问题新探[J]. 社会科学战线,2016,(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