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
2018-03-22黄庆文陈伊李华贵林彬
黄庆文 陈伊 李华贵 林彬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CT、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方便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32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CT及B超检查,将cT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320例),B超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320例),比较两组间的诊断符合率、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者中,乳头状癌261例(81.56%)、滤泡状癌34例(10.63%)、髓样癌16例(5.00%)、未分化癌9例(2.81%),其中直径≤1.0am的甲状腺微小癌87例(27.19%),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233例(72.81%);2组在直径≤1.0cm的甲状腺微小癌诊断率上,观察组为32.18%,对照组为58.6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诊断率上,观察组为84.98%,对照组为77.6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数目、形态不规则、钙化、密度,回声不均等影像特征诊出率分别为89.96%、92.45%、93.3%、94.17%与对照组的87.03%、96.23%、97.21%、97.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05),观察组在边界不清、淋巴结转移诊出率分别为95.13%、83.10%高于对照组的82.74%、60.5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B超在诊断甲状腺癌上各具优势,B超更为经济实用,是临床首选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甲状腺癌;CT;B超;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7)10(a)-0179-03
甲状腺癌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早期患者自觉症状多不明显,多于体检时发现,且常与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导致临床早期诊断率较低,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CT和B超均是临床常用的甲状腺癌诊断方式,两者在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该研究对比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320例甲状腺癌患者分别行CT和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诊断效果,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并方便选取在该院治疗的32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3例,女157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49.6±10.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状腺癌诊断标准,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术前均有甲状腺B超、CT检查资料。
1.2方法
B超检查采用日立阿洛卡7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9~15MHz,探测甲状腺病灶,记录病灶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有无微钙化、引流区域淋巴结、有无衰减等,检测肿块内部和周围的血流情况,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CT检查采用SOMATOM-Defintion双源CT,患者仰卧颈部过伸,扫描时不能做吞咽动作,扫描范围从声带水平至颈根部,先平扫,层厚为5~10mm,扫描参数为130kv、50mA,平扫结束后对病变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优维显,采用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给药,以锥形立体射线束重建技术重建图像。
1.3诊断方法
①CT表现为病变区甲状腺肿大,有不规则低密度区,且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模糊不清,包膜连续性中断,部分强化,且强化环不完整;病灶内有细沙粒状钙化,有乳头状结节及囊内钙化性结节;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着重观察病灶的大小、边缘、形态、位置、钙化、强化度、病变累及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等征象。②B超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有沙粒状钙化;血流信号丰富。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一般情况
所有320例患者中,乳头状癌261例(81.56%)、滤泡状癌34例(10.63%)、髓样癌16例(5.00%)、未分化癌9例(2.81%),其中直径≤1.0cm的甲状腺微小癌87例(27.19%),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233例(72.81%)。
2.22组间不同直径甲状腺癌的诊断结果
2组在直径≤1.0cm的甲状腺微小癌诊断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诊断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诊断率上,观察组确诊226例,确诊率为70.63%;对照组确诊232例,确诊率为72.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2组间影像特征比较
2组在数目、形态不规则、钙化、密度/回声不均等影像特征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边界不清、淋巴结转移诊出率上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绝大多数甲状腺癌属于分化较好的肿瘤类型,一般早期发现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因此,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直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可供选择的甲状腺癌检查方法有B超、CT、MRI、针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同位素扫描等,而最为常用的是B超和CT。
临床对于B超的诊断意义较为肯定,认为B超是检验甲状腺癌的首选诊断方法。普通B超可检查甲状腺结节大小、数目、形态及回声等形态学特征,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则能反映病灶血管形态、分布及血流情况,为病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该研究中,对照组确诊232例,确诊率为72.5%;在直径≤1.0cm的病灶诊断上,确诊58.62%;在直径>1.0cm的病灶上,确诊77.68%。可见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较差,如果有病灶回声以及周围组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者,容易發生漏诊。
CT是一种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方法,能够清楚的显示病灶的解剖形态,反映其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定性检查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尤其是在增强扫描以及强化处理后,能够检出微小病灶,但实际临床中CT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仍不高,对于<5mm的微小病灶有可能漏诊,这主要是由于瘤体过小,CT分辨率和扫描层的薄厚等,直接影响检查效果,导致CT的阳性诊断率并不高。该研究中,观察组确诊226例,确诊率为70.63%;在直径≤1.0cm的病灶诊断上,确诊32.18%;在直径>1.0cm的病灶上,确诊84.98%。提示CT和B超在直径>1.0cm的病灶诊断上均有较高阳性率,但直径≤1.0cm的病灶诊断上CT不及B超。
综上所述,CT和B超在甲状腺癌诊断上各具优势,临床首选B超检查,对于需要验证诊断或伴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明确气管、食管、颈动静脉关系及颈淋巴绪情况时,配合CT检查,以增强诊断效果。
(收稿日期:2017-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