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初探
2018-03-22陈瑞媛
摘要: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阅读的实效取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本文从阅读理解的概念说起,着重提出了抓关键词、变换句式、诵读感悟、创设情境,表演体验和设计练习等五点教学建议,以期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解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阅读能力的学术观点陈杂,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都是在补充、修正甚至是否定中曲折前行。不过,关于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这一点倒是大家的共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认知和文意的提取能力,说白了就是把课文读懂弄通。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 减一减——抓关键词,进行辨析理解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的关键词具有“一字传神”之妙,对这些重点词加以推敲体味,有助于学生更好读懂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文章主旨。教师教学时可以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前后不同去体会关键词在文章中的獨特作用。这种训练法对于提高学生词句的辨析理解能力及文意的抽取能力具有极大的裨益。如人教版《盘古开天地》文中有一句话:“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如何将句中“风和飘动”和“隆隆”删去,句子的表情达意就不再生动且缺乏想象力,无法凸显盘古那雄伟、高大的形象。由此可见,通过“减一减”能使学生很容易明白有些关键词是不能删,加强比较辨析能促进深度理解。
二、 变一变——变换句式,进行比较理解
字词理解只是阅读理解的基石,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涉及很多方面的语文知识,句式转换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知识点。现代汉语句式类型很多,有主动句与被动句,有反问句与陈述句、有长短句等。一般情况下,句式选择是基于情感表达、强调突出、语气连贯性等方面的需要而决定的。句式训练时,在“变一变”中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其中语言表达的精妙,有助于将思维引向深入。如人教版的《再见了,亲人》文中有一反问句:“难道你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吗?”改成陈述句是:“你不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两句话虽然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对加深课文的理解有相当的正面的辅助作用。
三、 读一读——诵读感悟,进行会意理解
新编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学精品,浓缩了作者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联系读者与作者的纽带,“只有读得充分,方能悟得深入”。朗读实际上是语气学,具有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色彩。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遣词造句的意图,悟出作者的思想情愫,最终深化文章理解,发展他们的思维。如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课文中有一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朗读时就要指导学生将音节拉长,对其中三个关键词“静”“清”“绿”则要读得舒缓,充分表现喜爱、赞美之情。学生在朗读中品,其心灵在品读中产生感应,就仿佛置身于漓江的灵秀之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到句子意思的领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来。
四、 看一看——创设情境,进行直观理解
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课文中有些语句确实比较抽象和概括,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一时难以理解。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采取包括情境创设在内的一系列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声、形、色俱全的情境氛围中认知语言、体验情感,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人教版《捞铁牛》一课教学时,“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为什么同时着地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就教师的讲解,“浮力”问题很难听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尚“捞铁牛”的原理,讲课时,我事先准备好了船的模型、水盆和沙子,让学生亲自到讲台上演示捞铁牛的过程,直观演示的场景映入学生的眼帘时,抽象的词句一个个成为可触碰的实物。词句理解了,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五、 演一演——表演体验,进行入境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带来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积极性,对那些一时无法读懂弄通的深奥词句,可辅之入情入境的动作模仿、情景对话,通过“演一演”引领他们走入文本,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获得语言锤炼、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如《自己去吧》一课,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且文中许多语言富有童真童趣,教师可指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学游泳,当小鹰学飞翔。以表演为主线,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在角色中理解词义,体悟文章主旨,获得思想的启迪。
六、 填一填——设计练习,进行准确理解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培养都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实现。练习始终是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要一环。实际教学时,教师有意将句中的关键词句隐去,由学生自己添加相关的同义词,并体会这些词句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让理解能力迅速攀升到运用阶段。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可以对文中“蹬”、“叼”、“贴”三个字进行重点训练:翠鸟(踢开,蹬开)苇秆,像箭一样毪去,(叼起,衔起)小鱼,(贴着,挨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让学生自己“填一填”的训练方法不仅极大地激发他们语言学习乐趣,对于训练用词准确性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词句积累是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遵循小学生发展规律,立足课内,依据教材教法,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此推动他们思维发展,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毓秋,张厚粲.关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1):29-31.
[2]白桂香,郭慧明,管莉.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中年级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N].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4):69-72.
[3]张大均,余林.文章结构分析训练对阅读理解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36-139.
作者简介:陈瑞媛,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