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初探

2018-03-22陈瑞花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阅读理解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基础,课堂是阅读教学的最主要场所。阅读教学应立足課内,通过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增加感受体验以及反思、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而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阅读是一种理解、感悟、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怎样“读”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在此笔者提出几点看法。

一、 提炼信息,理清作者思路

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指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何谓“思路”?通俗地说,思路是指作者构思在行文中指向表达目的发展,前进的思维轨迹。不管文章内容是简单还是复杂,思路总有迹可循。叶老还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理清文章思路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说白了,就是弄清楚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如,教《乡下人家》一课,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提炼为三部分:植物、动物、生活,形成“类别”,使学生初步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文章有文章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分析第一自然段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介绍瓜藤的生长过程,二是瓜藤给人的印象。这样的教学顺应思路展开,清晰而顺畅,扎实而灵动,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二、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方面,这就是主题。文章总有一个中心论题,作者以某一事件为内容,将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交代清楚,以此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很关键。通读时应把文字放在词里,把词放在句里,把句放在篇章里,好的词句,讲究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来分析、理解、把握文章主旨。

第一,抓文章题目。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的大概意思就知晓了一大半了。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文眼就是题中的“脚”。教学可围绕“脚”这个“文眼”充分展开:脚的样子——脚的颜色——脚的变化——脚隐藏在叶下。如此一来,抓住课文的主脉,以一条线贯穿于全文,教师教起来游刃有余,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阅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第二,抓关键句。关键句是作品景情的交融点,从中可以窥视课文全部的内在气息,展现出整篇作品的精神风貌。阅读教学中,抓住了“关键句”这个点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围绕着关键句,就可以顺藤摸瓜,把全文串起来,有深度、有广度、立体式地进行分析解读。如《普罗米修斯》课文里的第五自然段有一句:“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笔者认为,这句就是本篇课文的“关键句”,若能以此为支点组织教学,聚焦“造福”和“痛苦”两个关键词,通过反复诵读、品词析句,就能够很好地感悟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形象,便能巧妙地突破本篇课文的重点。

三、 重视诵读,关注情感体悟

在日常教学工作里,我们一直都在强调阅读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促进其整体把握能力,善于感受和体悟。包括语文课文在内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极具浓厚的感情色彩。情感是阅读认知活动的生发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是读者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的一个过程。如果学生无法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就不可能对文学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阅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体悟。

首先,课文初读,整体感知理思路。把初读的权留给学生,使其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掌握课文大概意思,理清文章的思路,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如有一位教师执教《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课时。在教完生字词之后,便直接转入第二小节教学,要求学生查找文中关键词句,这样的教学设计太唐突,缺少初读这个环节,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准确性。

其次,文本细读,字斟句酌动情感。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升华。然后在初读,细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中有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学时可以抓住“敢”、“终于”这几个字眼展开:“为什么说敢和不敢?”让学生联系课文上下段细读,然后再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用“终于”二字?“终于”一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细读后,从中关注了文本细节,进入了文本的情感世界,便能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 课后反思,进行模仿训练

可以模仿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模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荷花》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刻画了一幅形态各异、色彩鲜丽、活灵活现的水中荷花形象,表达了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的思想情愫。课后有一小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教师亦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揣摩文章的细腻描写,感悟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借鉴作者描写荷花的表现手法,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促进阅读理解的深化。

阅读使人明智,能拓宽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品位。阅读理解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课内教学的一项“重责”,对此,教师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崔海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结构、层次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章臻.基于交互式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3]刘之云.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测验的初步编制[D].北京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陈瑞花,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小学语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做题能力
刍议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