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该承载什么样的生命教育重任

2018-03-22崔益林

江西教育B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命语文教育

崔益林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组案例:

2014年9月,湖南临澧某中学两名高中生从宿舍楼坠楼,当场身亡……

2015年3月,青岛胶州市某中学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为感觉自己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最终选择了跳楼……

2016年4月,南京某高校一男生在某校区不幸坠楼身亡……

2017年5月,上海某中学一高二女生跳楼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至少有十五万学生自杀,其中至少六七万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自杀,这些自杀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所有故意杀人案件被杀人数的总数,甚至超过了所有刑事案件(包括伤害致死)的死亡人数的总数,真的是触目惊心,骇人听闻。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尤其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怎么能无动于衷呢?笔者想就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涉及生命这个话题的素材,进行一番整合和思考,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学生心灵,特别是对于认知水平和理性思考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而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教者更应该承担起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重任。

那么,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生命教育素材呢?这些生命教育的素材又是来自哪里呢?

一、生离死别的经历,让我们感悟生命的伟大

我们都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而在这部小说中,最让我们感悟,也最能引发我们思考的就是主人公保尔在大病初愈之后,一个人来到烈士墓前,面对新生和缅怀战士时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的那一段经历。

那么,他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悟,尤其是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呢?究其原因就是保尔自己经历过多次生死的考验,也目睹了无数战士、他的战友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段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不仅可以说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而且就是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思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世界青年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思考,成为极好的关于“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

还有什么比“死”来得更可怕的?还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我们珍视的?唯有珍爱生命,才是对生活的态度,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进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千字美文,更是一篇经典美文。这篇散文选取的素材看似是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却于不经意间道出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丰富深刻的内涵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无论是跟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还是跟着笔者一起解读文本,都会让教师、学生、家长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

因为这一段描写细致地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朝气蓬勃,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喚,我们从这段描写中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也感受到度过了一个寒冬之后生命的勃发。这样的描写不仅烘托出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祥和欢乐的气氛,也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生命活力!

我们再来看文章关于“整个世界”的一段阐述:“我”背母亲,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背儿子,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就是生命绵延的整个世界。

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还有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郑振铎的《猫》以及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等课文,无一不体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思考。

二、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感悟生命的伟大

我们先来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从紫藤萝花瀑中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不能深陷在伤痛与焦虑中,应以旺盛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因为生命的长河永远都是无止境的。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从而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

是的,人如花开,劫难总要被幸福战胜,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

我们再来看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这篇散文运用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鼎湖山的一片勃勃生机——泉水调皮可爱,忽隐忽现;泉声如铃笑语,美妙动听;树林枝缠藤绕,碧绿幽森;钟声低沉稳重,余音绕梁……这一切仿佛是鼎湖山的器官,而心脏则是最重要的泉水,那忽而变化的泉声就是其心跳声。

再仔细想一想,这哪里是在听泉,其实就是在听人生。在泉水声中,我看到了人生;在人生中,我听到了泉水声……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作者能够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以及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的过程。

从自身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对生命的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是永远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因此,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的启示和生命的感悟,我们也应该从丰富多彩、姹紫嫣红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的重要。

三、刻骨铭心的历史,让我们感悟生命的伟大

在这个地球上,有一个民族,它曾经饱受蹂躏与屠杀,依然不屈不挠;有一个民族,它曾经遭受镇压与迫害,依然矢志不渝;有一个民族,它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有一个民族,它同中国一样,有着优良的传统与坚韧的品格。它,就是以色列的犹太民族。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族的子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族饱受蹂躏与欺辱,依然深爱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是什么原因,诱使它的子民勤奋好学、奋发向上,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当我们读完当代女作家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我的眼前顿时豁然开朗。

犹太民族历史上饱受苦难和屡遭迫害,但是它本身的优秀品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滋润着每一位犹太子民心田,影响、繁衍着并创造出一个令全世界人民敬畏的民族。

正是由于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着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我们再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热爱生命》。

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形式来诠释生命呢?不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杰克·伦敦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幼年起靠出卖体力养活自己。后来受到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热爱生命》就是以他这段特殊的经历为背景写成的。所以,他对生命的感悟就更为深刻,更为透彻。

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如此在乎自己的生命,因为在生命面前,那些所谓的“黄金”又算得了什么,应该说在生命面前,那些金钱简直是一文不值。那些苦难,那些挫折,在活着的人面前,更是不足挂齿。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有着其他學科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应该成为学生认识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而语文教材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它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素材。

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既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科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学会珍惜生命,懂得尊重生命,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态度,提升生命的价值。

总之,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实的人生,这就是我们生命教育的愿景,也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 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生命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