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域错觉

2018-03-22赵明朗

满族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利兹芭比圣诞老人

赵明朗

1

三十年前,我刚到美国,正为事业疲于奔命之时,小女不期来到人世,分心乏力的我们急盼有人能助一臂之力。好在家妹自告奋勇,愿来美一解燃眉之急。我深知兄妹探亲获准较难,便用尽全力四处奔波,准备文件和证明。在院长办公室,遇到威廉教授,他得知我的情况后,主动告诉我,他的儿子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签证处工作。这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人家即使没有熟人,还要想方设法找门路,如今正是天赐良机,求之不得,哪有不顺势而上之理?我那时虽在海外时间不长,但耳濡目染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深知西方人“Business is business”(公事公办)的原則,就不想去碰钉子了。

虽然如此,在与家妹的通话中,我还是提及了威廉教授的名字。事实上,我内心深处还是存着一丝期望。妹妹不解,问为何不求书信相托。我只能搪塞,“签证全凭运气,持信也不一定能碰上小威廉。”

一周以后,妹妹如约前去签证,签证官员接过我所在大学出示的经济担保证明,眼睛一亮,大有他乡遇故人之感,高兴地说:“我父亲就在这所大学任教。”“噢,想必您就是小威廉先生吧?您父亲向我哥提起过您。”妹妹不失时机地接上话题。“威斯康辛的夏天很美,你现在去正是时侯。”小威廉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当地的风土人情,犹如一位称职的导游,招揽游客前往。写到此处,各位读者想必会说“这下有戏了!”。NO!小威廉阅完材料后非常客气地说:“很抱歉,看来您无法享受威斯康辛的夏天了。”签证最终以莫须有的“有移民倾向”之由被拒签,真令人匪夷所思!

众所周知,赴美签证获准与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并无硬性指标。同一案例,不同的官员处理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即使同一官员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心绪下,也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这完全是随机行为,个人行为,不涉及违反任何原则和政策。其实小威廉完全可以做一个顺水人情。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是“朝中有人好办事”,人际交往中充满了人情味,如在国内,这等小事,委实是举手之劳,不足挂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士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些当官的为了亲友图利谋私,铤而走险。

家妹在电话中怨声连连,对我未要求教授写条之事耿耿于怀。而我是心知肚明,即使老子肯写这张条,儿子也不一定领这个情。尽管如此,我还是心怀一份内疚之意,毕竟我没有身体力行,厚颜索条,也许……

两周后的一天,又遇到威廉教授,他主动与我打招呼,并关切地询问我妹妹签证之事,我只得如实相告。教授深表歉意,并鼓励我不要灰心,再去试一次。我心怀侥幸,莫非教授会主动通融,修书一封?心中暗喜,等待着教授的下文。谁知教授竟然说:“兴许你妹妹幸运,下次去签证没碰上我的小威廉,而其他官员高抬贵手,一举成功也说不定。”这番话彻底粉碎了我尚存的一丝侥幸心理,我只得一声叹息,看来还真是“朝中有人难办事”了!

在我日常工作环境里,常常能听到一些同胞的埋怨:“我平时对约翰很好,想不到他一点都不给情面,当众指出我的实验错误,让我下不了台。”“劳拉这人真怪,昨天我刚与她因为工作发生争执,今天居然好意思让我帮她做事,没门!”

美国人工作中严遵职业操守,敬业态度令人敬佩,公私分明,从不将私人交情掺杂于工作中。即使两人在工作中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也并不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是亲密朋友;同样,即使生活中是亲密朋友,也会因学术观点不同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次年回国,好友相聚,旧事重提,以作笑料,谁知一位仁兄直言不讳,说我不识时务,老子说儿子有权,你应该心领神会,大礼相送,哪有不成之理?如此“高见”,竟获满堂喝彩。众人不知,如我按此行事,岂非有行贿之嫌?那说不定就大祸临头了。

2

记得二十年前,我奉命与弗利兹(Fritz)教授一起参加校际科研合作洽谈。虽然那是我来美后第一次参与类似活动,但我在国内有过数次经历,对于这方面的待客之道略知一二。会谈时间约在一个周四下午的三点至四点,我方为接待单位。因首次受此重任,我十分在意。周一上班,我就与弗利兹教授相商接待方面的相关事宜,弗利兹教授说:“你不用着急,一切由我安排。”但在随后的几天中并没有看出教授有任何动静,更令人不解的是,系里颁布的一周时程安排表上分明写着周四下午四点十五分有一次学术活动,而教授对行事安排视而不见,并没提出异议,我不由忧心忡忡。但仔细想来,教授是美籍德国人,这位日耳曼人后裔办事严谨周密,时间观念很强,理应不会有“百密一疏”的可能。

周四下午两点五十分,对方学校的两位教授气喘吁吁地赶来,进门就先嚷道:“饿坏了,先要解决肚子问题。”原来,那天下着大雪,高速公路路面情况很差,原本只需两小时的车程,竟然开了三个多小时。为了能准时赴约,两位教授来不及用午餐就匆匆上路了。当时我惊慌万分,不知所措,唯恐对方埋怨我们接待不周。只见弗利兹教授从容地起身告诉客人:“走廊上有自动售货机。”两位客人各自从售货机上买了一听饮料和一包饼干。三点整,会谈正式开始,他俩边吃边谈边记录。一小时后,会谈圆满结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合作项目的起始时间、双方各自承担的具体内容、操作细则等多项事务达成共识,甚至连日后的成果分享、论文发表的作者排列顺序等均已记录在案,真未免有“小人”之嫌。四点到了,对方两位教授举起饮料空罐似作“干杯”状,预祝合作成功。弗利兹教授只是告诉他们电梯的位置所在,就匆匆与对方握手话别,因为十五分钟后,我们还要参加另一个学术活动。

来自中国的我,想到让客人饿着肚子来,空着肚子走,心存歉意。就整个合作项目而言,其实是我方有求于他方,如此“毫无诚意”的合作,是否能如愿以偿,我心存疑惑。但是,一年后,我们按约如期完成了这次合作,并拟定就进一步合作进行第二次洽谈。那以后,即使我们作为“贵宾”前往合作单位,我心中也不敢存有享受“款待”的非分之想。

3

来美早期,我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有一天,刚入学龄前班的大女儿Jennifer回家兴奋无比,气喘吁吁地趴在我的耳边告诉我一个天大的秘密:“圣诞老爷爷在平安夜会到每个小朋友家里送礼物!这样就不用爸爸妈妈花钱给我买礼物了。”听了她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清醒地意识到,从那一刻起扮演圣诞老人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我的身上。望着她无邪的眼光,急盼的神态,我不忍心让她失望,只能故作惊讶和欣喜,“那么圣诞爷爷怎么知道你需要什么礼物呢?”“老师已经教我们如何写信了。”说话间,她拿出纸笔,强掩激动之情,用英文歪歪斜斜地写了几段话,站在一旁的我,凑过身子,急切地想知道她所索取的礼物的价位,不料,Jennifer 用手掩着纸,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我与圣诞爷爷之间的约定,不能告诉他人。”随后跟我要了一个信封,用彩色蜡笔端正地写上了“圣诞老人收”几个字,郑重其事地将信封放入自家信箱里,发出了生平第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夜里,确信她安然入睡后,我打开信箱,取回了Jennifer的信,信的中文大意是:亲爱的圣诞老爷爷,我叫Jennifer,是一个非常优秀、可爱的女孩,今年圣诞节我想得到一个芭比。热爱您的Jennifer。女儿不失善良,索取有度,才要了个洋娃娃,但我的心中不由涌起一股辛酸悲楚之情。

周末,我去了商场,花了三美元买了一个芭比,芭比的关节不能活动,产地中国(Made in China)。那天正逢促销,买一个芭比还得了一套芭比服装。Jennifer自从寄出给圣诞老人的信后,每日寝食不安,早晚都要观看天气情况,盼望早日下雪,唯恐积雪不够,影响圣诞老人雪橇运行。在这期间,我依仗着圣诞老人的威严,“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时“亮剑示警”:“圣诞老人只给乖孩子送礼物”,她为此表现得十分出色,每晚临睡时总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出格行为,以恐失去领取礼物的资格。

平安夜晚饭后,Jennifer主动将壁炉旁收拾得干干净净,考虑到老人家顶风冒雪,远道跋涉,想必饥寒交迫,善解人意的她在壁炉旁的小桌上放了许多糕点,保暖杯里还灌满了甜牛奶。整个晚上,她坐立不安,不时查看壁炉内是否有动静,她知道圣诞老人是从壁炉的烟囱中爬进来的。到了十一点,在我的劝说下她好不容易躺下了,我几度进房查看,见她安然入睡后,才将事先包好的芭比放入圣诞袜子内。等我扮演完圣诞老人的角色后,已是凌晨一点多了,刚想上床睡觉,突然想起还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我必须把Jennifer为圣诞老人准备的点心吃了,牛奶喝了。

圣诞节凌晨四点,我就被Jennifer叫醒了,她高兴地告诉我圣诞老人来过了。我问她何以见得,“圣诞老人吃了糕点,喝了牛奶!”……当然更重要的是她如愿以偿,得到了心仪已久的圣诞礼物。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纸的瞬间,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打开压岁钱红包那一刹那的雀跃与激动。

Jennifer的妹妹Alyssa(雯怡)出生后,Jennifer主动承担了为妹妹向圣诞老人索取礼物的义务。她在给圣诞老人的信中,又加上了Alyssa的资料,客观公正地向老人家汇报了Alyssa的表现,陈述了妹妹因为太小,不能亲自写信的苦衷。她在信中写道:“Alyssa非常可爱,虽然她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时半夜哭闹,要吵醒大家,但总体来讲还算是个好孩子,毕竟她年龄太小,请圣诞老人网开一面。”宽仁大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我这个圣诞老人还能不为之动容吗?

Jennifer渐渐长高了,有年圣诞前夕,我下班回家,看到车库外华灯异彩,原來Jennifer已将圣诞灯挂好了,“真能干,Jennifer!”我赞扬她。不料她回了一句:“是圣诞老人干的!”

次年,我没有在信箱中发现Jennifer给圣诞老人的信,我突然感到Jennifer真的长大了,但是和许多美国孩子一样,谁都不愿意揭穿这一美丽的谎言,她煞有其事地教Alyssa如何向圣诞老人写信,索取礼物。终于有一年,Jennifer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圣诞老人的角色,用课余打工挣的钱为Alyssa置办圣诞礼物,我这个圣诞老人终于退居二线,完成了我的历史使命。

女儿对圣诞老人的认识过程,也是她认识外界社会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这一美好的谎言如同一面镜子,常常能照出我们成年人身上习以为常的庸俗。但愿我们因此能够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年,唤起我们已近泯灭的童心!

〔特约责任编辑 王雪茜〕

猜你喜欢

利兹芭比圣诞老人
回去睡觉
THE CONCEPT OF BOKEH LIGHT EFFECTS IN PHOTOGRAPHY
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胖芭比
热点芭比
圣诞老人的一天
“世界最丑女人”励志演电影
50%天使×50%芭比
迷你芭比主题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