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与价值追求

2018-03-22黄琼

中国德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跨学科学科

黄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倡导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真实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着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十余年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文件是在认真梳理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全面总结中小学实践成败得失,深入调研课程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深刻分析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同时还注意借鉴了国际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这是我国第一份正式颁布的覆盖1~12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性文件,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正式表述了课程具体目标,再一次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地位,提出了诸多未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新要求。本文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以期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有所启示。

一、真实性:源于学生生活世界

综合实践活动是第八轮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有别于学科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探索学科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更加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尤为强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立足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生活的变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简言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源于生活、发现生活、服务生活”的课程。只有理解生活的内涵,抓住生活世界,才能设计好综合实践活动。杜威认为,“生活是指一种技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2]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要同时关注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应时刻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观照生活各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要尤其关注学科教育不太关注的“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家庭活动”“职业活动”等,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成长。《指导纲要》中推荐的“带着问题去旅行”“找个岗位去体验”“生活自理我能行”“我为社区做贡献”等主题,均是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而设计的经典主题,这些主题都将学生带出了教室和学校,让学生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里作研究,这也是学科课程学习很少涉及的内容。

其次,活动主题要真正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其究竟。如围绕学生的家庭生活开展“生活垃圾的研究”,学生从研究家中垃圾的处理方法出发,分析垃圾处理遇到的问题,设计有效的垃圾回收方案;围绕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展“我是校园小主人”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可以开展“家乡交通问题研究”,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等方式分析交通拥堵、秩序混乱等问题的原因,为改善本地区交通拥堵、维护交通秩序提建议。这些活动都是发生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的,能够促进他们更有兴趣地参与其中。

再次,活动设计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就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应该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成长需要不同,循序渐进。如服务学习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出发,逐渐拓展到家庭、社区、社会。小学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中高年级以家庭服务为主,初中以社区服务为主,高中以社会服务为主,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二、实践性: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即不仅要认识,还应该注意实践。“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實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3]。埃蒂纳·温格指出,“参与社会性实践是人类进行学习并获得认同的基础”。但在过去的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学生不能真正地深入社会实践中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造成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脱离。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分科式教学和学习的影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希望改变这一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倡导学生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理念旨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体证、体认、体悟、体会,感受生活,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成长。正如《指导纲要》所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是关键。凸显这一基本特征,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真实践”,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要抓住实践的本质。

首先,活动设计要注重实践方式,将各种活动的实践要素凸显出来。在考察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取的信息均来自自身实践,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活动,而不是仅仅来自对原有文献资料的梳理和网络信息的直接获取;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要在明确服务对象、完成活动计划后,真正开展服务活动;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强调创意设计并动手制作;职业体验活动则强调实际岗位的演练。四种活动方式的实践要素无不体现了凸显实践性的具体要求,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抓住。

其次,活动设计与学生所学学科知识联系,强调以用促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并不对立,而是互相促进的。如设计“我是小小养殖员”“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创办学生公司”等活动主题,学生能在活动中将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学生经历了实践活动后,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实践,也能从活动中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如此一来,既能够促进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与动力,也能将学生头脑中的“两个世界”有效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三、跨学科性: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单纯的分科式学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的学习方式,跨学科的思想和理念应运而生。所谓“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 study),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与学习取向。它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習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4]跨学科学习旨在让学生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整体地、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强调多学科的内在整合,走向深度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定位于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课程,其跨学科思想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任务是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方式设计,围绕一个或几个相关的核心问题展开,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所需使用的学科知识是多样的,实践任务能够促进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真实的生活问题,促进个人、社会、自然内在整合。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历程,是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经历问题解决全过程,综合运用各学科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持续地探讨为什么会发生该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跨学科思想的融入,不仅没有与分科学习产生冲突,反而为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学科知识、运用学科思维、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更加凸显。

近年来,中小学围绕“跨学科学习”开展了诸多实践,这是很好的尝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要警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以“拼盘化”的方式体现跨学科思想,简单地把几个学科的学习内容拼凑在一起,既不能体现分科学习的优势,也不能发挥多学科融合的力量,导致跨学科学习的形式化,徒增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二是要警惕浅尝辄止,防止跨科学学习形式化,跨学科学习应倡导以综合主题呈现,开展深度、全面的持续性探究,持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是要警惕将某一学科的实践活动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仅仅是局限于本学科知识的实践,并没有具备跨学科的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倡导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真实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着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指导纲要》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入了新的时代,更加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中的意义和价值。相信,这一具有独特育人价值的课程将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深远而有意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17-12-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73.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3-03-01)[2017-12-20].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

[4]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22.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跨学科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