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及其实现条件
2018-03-22王芳芳
王芳芳
摘 要 课堂民主是民主生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运用,是培养学生民主素养的主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在活动过程中强调人人平等和广泛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合作,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民主的三个尺度。要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必须注重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教学合力,促成教与学之间的交互式生成,并将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纳入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民主;实现条件
课堂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其中,充满了各种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又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不仅有助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系列民主素养,因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然而,何谓课堂教学民主?纵观以往研究,有的将课堂教学民主界定为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师生关系;有的强调对话、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还有的解释为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民主的理解,但过于抽象、笼统,笔者试图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
一、课堂教学民主的社会意义
课堂教学民主对促进我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公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民主是构建现代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在培育未来公民的民主人格、社会意识和参与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教育過程中学生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方式和习惯将深刻影响其后续的社会行为。从促进民主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所处世界的结构,以及未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观念、准则和方式。课堂教学民主通过学生自由、平等地参与课堂活动,形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对话合作的观念,让学生学会共同学习、学会共同生活。在这一意义上,课堂教学民主不仅是师生践行民主生活方式的基本载体,从教育的长效机制而言,它又是构建民主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反之,民主社会的发展需要又对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应以塑造既有独立人格和自主能力,又有参与意识和对话精神的个体为社会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离不开课堂教学民主的实现。课堂教学民主意味着打破长期以来的教师权威、书本权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发展权,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民主生活方式的强调,让学生在理智和行为方面养成民主的生活方式。
(二)课堂教学民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众多国家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反复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调整教育教学重心,给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其中,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与管理仍非常注重整体划一性,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学习结果的呈现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总是被当作极力消除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深度教学的有利资源。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往往被认为是别出心裁或标新立异,追求课堂表面的流畅和学生认识的一致成为抑制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主要阻碍。这种现象与我国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悖的,相反,课堂教学民主通过创设关系润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释放个性、发挥潜能,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民主有助于实现教育公正
课堂作为集体性组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所需的发展机会本应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但教学实践中,课堂资源的分配并不是公平、公正的,少数优秀学生总是占据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课堂参与权,而那些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却逐渐被边缘化。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学生性格、交往习惯等原因之外,还与教师的课堂导向有关,即教师总是习惯于肯定和表扬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现,而不鼓励学生在知识模糊、概念不清、思维中断的时候表达自己的困惑。这与我国将教育作为每位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践行教育公正原则是相违背的。教育公正是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让每个学生获得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让个体得到与自己学习需要相称的受教育机会和帮助,让个体得其应得,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由发展权利得到充分肯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个性特质和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的教育资源,因而有助于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公正。
二、课堂教学民主的判定标准
从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和民主的核心理念出发,可将教学民主的判断依据归结为个性自由、广泛参与和深度对话。
(一)学生个性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个性能否得到自由发展是衡量课堂民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民主的课堂中,教师总是尽可能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发展的必要空间,而在专制、封闭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总是受到各种抑制。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特征的综合。杜威曾结合教育史上的多方面论述,概括出了教育中个性的两重意义:“第一,一个人必须有他自己的目的和问题,并且能自行思考,在心理方面才是个个体。第二,各人的观点,喜欢学习的对象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存在个别差异。”[1]首先,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价值,是与共性相对而言的。自行思考表明个体在理智和情感上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只有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观察、自己反思、自我建构的时候,学习才能真实地发生。其次,正是有不同的个体参与教学,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如果这些个体差异被所谓的一致性压制,就难免造成学生理解方面的混乱和情感方面的虚假。因此,课堂民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和分析学习材料,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学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避免用单一的、程式化的问答模式来限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二)人人平等基础上的广泛参与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从全部学生中区分出优等生和后进生。人人平等不仅指进入课堂的每个人人格平等,同时也表示每个人应被赋予同等的课堂参与权,这意味着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升边缘学生和弱势群体的课堂参与度。其实,边缘学生的发展与其他学生的发展不是毫无关联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关系。边缘学生需要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和被接纳程度反映出教学集体内部的公正、包容与联合。事实上,处于生活中的个体应具备基本的他人意识,理解只有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这种他人意识表现在:当自己的同伴遭遇学习困境时,不应嘲笑或轻视对方,而是主动尽自己所能去实施帮助;当自己的课堂权利与他人的权利产生冲突时,能做到与他人权利共享;当他人发言时,能认真地倾听而不随意打断或者从事其他私自的活动。当学生普遍具有他人意识时,学生才会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深度对话与合作
学习是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实践活动,其发生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佐藤学将学习界定为:“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它是作为一种‘活动(activity)、‘合作(collaboration)、‘反思(reflection)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而实现的。”[2]课堂教学作为一种集体活动,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应该是联合、对话与分享,并尽可能地扩大对话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民主课堂不仅注重对话与合作,同时也强调对话与合作的深度和质量,这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之一。深度对话与合作的课堂特征有: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习主题,能引发学生认知和情感冲突的问题设计,能支持不同学生之间对话和协作的正向引导。如果浅表对话与合作只注重学生的表象行为是否发生,不重视学生表达的内容和合作的程度,那么,深度对话与合作则意味着更加关注学生表达的内容和如此表达的原因,以及合作过程中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过程。
三、课堂教学民主的实现条件
课堂教学民主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适度放权,树立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理念,营造让学生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
(一)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在富有安全感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才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让学生有安全感的课堂是关系润泽的课堂。佐藤学将“润泽的课堂”解释为“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3]营造积极、融洽、轻松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说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错误、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常态,错误需要集体共同去面对和纠正,那些在学业方面落后的学生不应被看作是班集体的包袱和累赘,他们应该像集体中任何其他人一样得到尊重与关怀。
(二)师生双方的教学合力是保障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联合的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反之,学生的“学”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教师的“教”,“教”和“学”不断相互作用方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教学进程的延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对构建和谐的教学活动所做的共同努力,当其中的某一方放弃或者拒绝参与的时候,课堂教学活动就会被异化。被异化了的课堂,因为无法实现对师生联合活动的调动,所以无法真正促进学生或教师的内在发展,其实质是一种固化行为的机械重复,师生之间未能发生基于各自经验和认识的对话与合作。没有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和齐心协力,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民主交流的基本保障。
(三)“教”与“学”的交互式生成是关键
教学在本质上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生成的统一活动,前一阶段教师的“教”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后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影响着教师的后续教学。良好的教学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交织又相互促进,这需要构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学过程本身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生活是渐进式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一套计划或者设计的准确实施。虽然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所做的教学设计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就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教学活动内部的生成活力。以师生之间的交互生成带动教学进程,意味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不是由教师或学生中的某一方来决定,而是在双方交互式对话的基础上,共同决定课堂教学的发展走向。
(四)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是导向
课堂评价对整个课堂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围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运用、情感互动等。这样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意味着学生能在课堂中运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自由发挥理智作用去探索未知世界,意味着肯定理智自由发展的重要性,理智自由即每个学生在对待学习材料和教学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具有理智方面的独创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中的独创性,正是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火花才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当然,个性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得以健康、全面地发展,也只有将个性独创和理智自由放在集体中加以审视时,其价值才具有独一无二性。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0-321.
[2]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