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 提高教学实效
2018-03-22刘爱玲
刘爱玲
[摘 要] 随着微课视频技术的推广运用,如何利用微课来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教师研究的课题。巧妙地运用微课,能够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及帮助学生阅读,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 巧用;微课;提高;实效
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巧妙使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个好方法。
一、巧用微课激趣导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爱学数学,而让学生喜爱数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在学生对一个学习内容的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瞬时就积极动脑思考,大胆探索,进而最优化自己的认知行为,促进学习。
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采用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微课视频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动静合理搭配,在视觉和听觉上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直观的动、静画面又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使得他们的大脑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态势,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学习的兴趣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得到触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这课时,我通过微课播放小动物们正在比赛跳远的场面后,老师就问同学:你想提出些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比一比小兔子和小蟋蟀谁跳更远?学生交流后汇报结果。追问:你们都量了小兔子跳远的成绩,为什么结果会有不同?那要怎么办呢?到底小蟋蟀比小兔子跳得远多少?在他们的比赛场面中,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一比”问题唤醒学生利用原有生活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认识新问题,明白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一过程为学生构建了从实践操作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探索环境,科学精神得以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巧用微课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驗出发,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单纯的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但如果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巧妙融入一定的生活情境,特别是小学生熟悉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微课,将小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中再现,并巧妙地融入相关的数学知识,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分、秒》这课时,制作了以小明上学路上不同时间段发生的场景的微课:首先微课镜头出示7:00时钟,小明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饭,再次出现时钟显示7:20,这时旁白:小明用了20( )(生答:分钟)。微课继续播放小明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来到红绿灯前等了15( )(生答:秒),高高兴兴来到了学校。播放后师问在红绿灯前等了15(秒)这里为什么用秒,生答因为用时比较短。我通过微课把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调动起来,把知识变陌生为熟悉,一上手就让学生明了数学来自于生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用微课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中,总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听懂,或难以掌握的技能技巧,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造成这些难点的原因是这些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或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阅历不够,见识不广,对所学知识十分陌生而感到困难。而利用微课视频中的图画、动作配以声音,就能使生活实例直观地再现,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解决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难想象的问题,进而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人教版四上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这课,学习内容是:一口锅,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每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烙3分钟,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内烙好3张饼。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思维简单,在A、B、C三块饼中,只懂得第一次烙A、B两块饼的正面,第二次烙A、B两块饼的反面,第三次烙C块饼的正面,第四次烙C块饼的反面,共用8分,不是最短时间。这样如何保证每次烙饼时,锅里始终保持两张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根据这一难点,教师制作了微课视频,当视频里呈现第一次烙了A、B两块饼的正面后,第二次烙饼时,将锅中A块饼取出,同时将B饼翻了一面反面在锅底,接着放入C块饼,并将正面在锅底。第三次烙饼时,将A、C两块饼的反面同时放入锅底,这样只通过3次用了6分钟就完成了烙饼任务。微课视频时间虽短,但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加上动作的配合和声音的同步解说,学生恍然大悟,教学的难点就这样被突破了。
总之,巧妙运用微课视频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好方法。
[参 考 文 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杨婷婷.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2011(23).
[3]刘花.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6).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