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江南秘境

2018-03-22刘铭泽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竹溪松阳祭品

刘铭泽

素有“浙江绿谷”和“浙南林海”之称的丽水,古称“处州”,早在隋唐时期便已开府建州,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整个丽水的版图其实是由一个个独立于山间水畔的古村落组成的——丽水境内有古村落多达77座,数量高居全国榜首。其中,松阳县独占50座,松阳也因此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山衔水绕,温婉隐逸的松阳,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到访,唐代大诗人王维在这里留下“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诗句,宋代才子沈晦更是将其比作心中的桃花源:“寒流穿曲岸,支径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静珍禽飞。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松阳还有“处州粮仓”之称,境内千顷良田、阡陌纵横,不仅拥有中国最大的生态骑行茶园,色味饱满的松阳绿茶也源出于此。而那些充满特色的民俗风情,则为松阳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让人们在山水环绕的美景间能够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

西屏老街: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杨家堂村:“金色的布达拉宫”

沿着S33高速公路,过了青蒙隧道,当眼前出现一座三面环田、百仞云峰的独山时,就意味着已经踏入松阳境内。位于松阴溪南岸的独山,孤峰独擎,活像一只巨蛙,蹲守在松阳门户。

跨过松阴溪,一路北行便进入了松阳县城,城内有一条长约300米、宽约5米的西屏老街。这条始自汉唐,繁华于明清的老街,曾经是松阳最热闹的商贸中心,如今虽然日渐凋零,但仍绵延数里。街道两旁,伫立着连绵逶迤的泥木楼房,家庭手工作坊鳞次栉比,随处可见裁缝铺、剃头店、铁匠铺、金银铺、炭烛铺、锡箔铺、草药店、修棕床店……以及逐渐老去的弹棉花的巧妇、制秤的手艺人、挥臂抡锤的铁匠……这景象俨然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而聚集在老街上的种种店铺和手艺,被当地人称为“百工”。

对于老街上的手艺人来说“,手艺”“生意”和“生活”早已融为一体。一大早,阙先明铁匠铺里的火光就同晨曦一起闪耀起来,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一件件铁器从飞溅的火花中走进田野山间;山民们拿着新锻造的松香刀,扎破松树粗糙的外皮,等待着松脂汩汩流进刀口下方的凹槽中。不久,老街店铺里就会摆上刚刚制成的饱满圆润的松香,草药铺老板王显运总要拿着它,细心擦拭自己那把白马尾制成的琴弓,兴致高昂时,还总免不了来一段高腔老曲儿,那熟悉的旋律总把做了半辈子棉被的潘小琴带进早年的回忆——那时候,每逢姑娘出嫁,娘家人都要来托她做新棉被,一团团柔软、雪白的棉絮被她精心缝制成新婚祝福;过了下午两点,制秤师傅朱葛明还靠在店面的竹榻上打盹,刚过了60大寿的他虽然没了当年的劲头,但还是在慢慢地雕刻、打磨自己制作的秤。他从古旧的木箱拿出钻孔的旋子,缠上绳,几秒钟就在秤杆上钻出一个精致的小孔。再把锡条插进去,掐断,拍实,一个透亮的秤星就做好了……

正如松阳作家鲁晓敏所说的那样,老街有一股高贵的忧伤气质。走在西屏老街上,你会觉得,诗人木心的小诗《从前慢》,仿佛就是为这个地方所写的。那些逐渐老去的手艺和人们,仍然是过去那副生动的样子,静静地生活在时间长河的两岸。

西屏老街以东是三都乡,那里有一个登上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里的古村落——素有江南“金色的布达拉宫”之称的杨家堂村。杨家堂村因其村口有3棵交叉生长的樟树,所以最早叫做“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整个村落坐东朝西,根据“五龙抢珠”的地形设计,位于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上山头5座大山合拢形成的坡地上,一条小溪自东而西围绕村落,形成“玉带绕村”的格局。

在松阳县,杨家堂村是保存最为完整的阶梯式古村落。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村,20多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3米,一路向上延伸200米,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这一点和同样依山垒砌、群楼重叠和层层套接的拉萨布达拉宫极其相似,因其墙体多为黄土堆砌而成,因此被称为“金色的布达拉宫”。300多年的老屋如阶梯层层向上绵延,斑驳的土墙高低错落,每座老宅的院墙上,古诗古训、壁画、彩绘隽永飘逸,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壮丽。村子内外,到处散布着饱满的金红色的柿子,一簇簇、一层层地堆叠在林间墙头,和“金色的布达拉宫”交相辉映。

漫步于青石铺就的村路上,穿梭在交错的黄土老屋间,那一叠叠翘首相对的马头墙和精致的门窗雕花令人美不胜收。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看田间辛勤劳作的村民,恍若穿越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百年传承的“竹溪排祭”百米“長龙”庆元宵

在三都乡杨家堂村南面,是竹源乡的小竹溪村,这里四面环山,山上竹林郁郁葱葱。一条清澈见底的竹源溪从村中穿过,村内有多座石梁桥,泥墙黛瓦的民居与大片的竹海、古树浑然一体。除了有“泉水井、大水缸、硬山顶、马头墙,雕梁画栋、泥墙青瓦”的浙派民居和景致怡人的自然环境,小竹溪村还一直传承着始于明末清初的排祭习俗,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竹溪排祭”是为了纪念在当地惩恶扬善的徐侯五兄弟,当地人尊崇徐侯为“大王”,将其供奉于村外“五龙聚会”的墨口殿中,一年一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和万事顺意。

“竹溪排祭”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祭祀当日,每家每户搬出八仙桌,摆上鸡鸭鱼肉、糕点水果等祭品,在村中沿溪主道上连成一条一百多米长的“祭祀长龙”,头尾相连,气势恢宏,所以也叫“长龙祭”。“竹溪排祭”的祭品最具特色,除了寻常的贡品,还有一件件栩栩如生、堪称艺术品的祭物:昂首挺立的“公鸡”、摇头摆尾的“鲤鱼”、活灵活现的“小兔”和惟妙惟肖的“仙鹤”……等排祭长桌准备停当,迎神仪式便开始了。

当天上午,村中鼓乐齐鸣,烟花炮竹震耳欲聋。由龙灯舞狮开道,迎神队伍扛着各色龙凤大旗,从村中浩浩荡荡出发,拎着香烛,提着灯笼,到五龙山墨口殿,将村庄守护神“徐侯大王”的塑像请回村子。神像被安置在排祭的长龙之头,接受村民的香烛供奉和虔心叩拜。然后,由道士吟经诵法,为村民祈福求安。当天下午,则是最为神圣的“洗尘”和“祭舞”仪式。首先,由道士一手执柳枝,一手端清水,沿长街依次将清水洒向每桌祭品,意为“祭品洗尘”,恭请“徐侯大王”享用。“洗尘”仪式之后是隆重的“祭舞”。由村中挑选出两名年轻力壮的村民和道士一同起舞,名曰“三人阵”舞,一直从排祭的长龙头桌舞至长桌之尾。这时又加入4名村民,称之“七人阵”舞。“祭舞”之时,众人口中念念有词,呼声震天,以图“吓跑”晦气,迎来福气,祈求“徐侯大王”的保佑和新年安康吉祥。

紧接着是整个排祭的重头戏“剪粽收香”,由领头人依次在每户祭品中剪一粽子,收取香烛和草纸,在桌尾集中焚烧。待香尽火灭之际,从排祭的尾桌开始燃放鞭炮,一桌接着一桌,一串连着一串,同时撤离自家的祭品和祭桌。此时,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整个村庄。当鞭炮燃放到村头时,祭祀队伍就仅剩下长龙头桌了。村民便将“大王”神像和头桌祭品抬至村尾并掉头,等候晚上的“送灯”活动。等到夜幕降临,全村灯光全部关掉,男女老少提着自制的灯笼在街旁守候,自发形成一条长长的“火龙”。送神队伍在鞭炮轰鸣、锣鼓齐响的欢送声中缓缓而行,旌旗飘摇,绚丽的烟花爆竹响彻夜空,意寓迎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崭新一年。

盛产“茶中瑰宝”的茶乡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

除了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松阳还是历史悠久的名茶之乡。松阳茶业,早在三国时期已形成规模,至明清,产茶名声愈盛。宋代苏东坡曾有诗云:“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何有。”明代占雨也曾以“春色漫怀金谷酒,清风雨液玉川茶”的妙句来描绘当时松阳茶叶的品质。据《松阳县志》记载,1929年,松阳茶叶荣获“西湖国际博览会”一等奖。其中,松阳银猴为浙江省新创制的名茶之一,以其别具一格的品质风格,夺得松阳名茶之魁。

松阳银猴因其外形壮实,条索卷曲多毫,形似猴爪,色如白银而得名,其产地在瓯江上游谢猴山一带,这里群山环抱,峰岭逶迤,云雾缥渺,溪流纵横交错,水土丰厚,为形成银猴茶的品质提供了先天条件。“银猴山兰”“银猴龙剑”“银猴白茶”和“银猴香茶”等名茶系列品质优异,色泽翠润,栗香持久,滋味浓鲜,汤色绿明,叶底嫩绿明亮,回味无穷,被誉为“茶中瑰宝”。

除了坐在松阳街头细细品味浓香的绿茶,你还可以前往松阳茶园,做一回“茶农”。松阳全县拥有茶园11万亩,连片茶园面积8万亩,被称为“中国最大的茶园”。从竹源乡向西北部出发,便会来到松阳生态茶园的典范、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大木山骑行茶园。该茶园把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融为一体,有骑行路线20余公里,游人迎着飘来的茶香时行时停。茶园核心景区面积2300余亩,区内丘陵连绵起伏,水库密布,满目茶树青翠欲滴,清新的空气中混杂着茶叶的芬芳,蜿蜒曲折的骑行车道、错落有致的凉亭,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茶园之中。在这里,随处可见戴着宽边竹篓帽的茶农熟练地采摘茶叶。你可以骑着单车、哼着小曲儿遍赏美景,偶尔还能看到前来写生的画家,用画笔和颜料记下这一片动人的风光。

猜你喜欢

竹溪松阳祭品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竹溪
何处是松阳
碧波荡漾竹溪河
竹溪县林业经济发展案例及新思路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楼上楼下
"竹溪物语,问漆武当"漆乡十堰首届当代漆画展作品展
松阳是一张一千八百多年的存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