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文脉理念的防洪台地村庄规划设计

2018-03-22

山西建筑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东平湖台地文脉

李 源 朱 琳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过去若干年来,我们在全国性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不凡业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但同时,局部地区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相似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对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冲击与破坏,直接造成了现实中千篇一律的乡村风貌,使得空间失去了文化韵味与表现张力[1]。随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迅速从概念进入实践层面。新的历史阶段对于乡村规划无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推动着乡村规划理念与方法的创新。

本文以山东省东平县潭坑涯村村庄规划为例,希望应用历史文脉的分析方法与理念,以空间叙事为干预框架,在延续村庄文化特质的基础之上,实现该村环境品质的提升与全方位振兴。

1 基地历史文脉分析——伴湖而居

1.1 历史文脉与风貌塑造

在设计中所谓的“文脉”即是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传承过程中所形成并已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核”(例如艺术精神、境界、气息、品格等等)[2]。产业发展、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备等等仅仅是美丽乡村的基础评价标准,而真正要实现特色化的风貌塑造,必须将文脉传承融合到物质空间的塑造当中,如此方能摆脱同一生产线生产规划的桎梏,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的有机发展格局。

1.2 村庄基本概况

潭坑涯村位于“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东平湖南岸,常住人口2 500人。该村居民历史上长期伴湖而居,既沐浴东平湖的鱼米恩泽,也默默承受着雨季洪水泛滥给村庄带来的损失。1950年,黄河防汛总指挥部确定东平湖区为黄河自然滞洪区,1954年、1982年发生全流域洪水,村庄两次被洪水彻底淹没。

东平湖分为老湖区与新湖区两部分,中以二级湖堤分开,形成视黄河、汶河洪水情况分级运用的防汛格局。汛期,当洪水不超过黄河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标准时,东平湖不承担分洪功能;超过标准的一般洪水发生时,使用老湖区滞洪;当黄河发生特大洪水或黄、汶洪水遭遇时,运用新老湖区同时蓄水分洪。本文所研究的潭坑涯村即位于二级湖堤南侧的新湖区,也即流域特大洪水分洪区,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空心化现象严重。

1.3 村庄历史文脉元素

根据曹位等[3]2017年的相关研究,历史文脉要素可分为可见与不可见两个层次,现结合该村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3.1可见文脉元素

1)防汛台地。

20世纪60年代,由于地处东平湖滞洪区,为提高村庄防洪等级,保障村民生命安全,当时的村集体组织全体村民挖坑取土堆叠于老村外缘,形成防汛台地,之后又组织村民将宅院逐步搬迁于台地之上,从而形成了该村特有的“房台”。也即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建设的宅院,都位于该村面积100 m×40 m、高4 m的台地之上,有三处缓坡与原始地坪相沟通。

2)村落格局。

20世纪80年代后,经过20年发展,防洪台地之上已经没有新的建房空间,外加集体经济组织解体而无暇建设新的防洪台地,大量新增宅院开始环绕原有台地而建设,形成核心—外围式的空间布局。同时,防洪台地下侧宅院占地面积普遍大于台地之上旧有宅院,且分布见缝插针较为随意。

3)传统生土建筑。

该村传统建筑主要建筑材料与华北其他地区类似,墙面主体均为生土混杂稻草制成的生土砖,基础部分为长条石。特殊之处在于,该村传统建筑屋顶均为秸秆、稻草、黄土平层相间的平屋顶,而不是周边地区常见的稻草两坡屋顶。

1.3.2不可见文脉元素

1)“舍小家保大家”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东平湖作为确保黄河下游安全的王牌工程,建国后曾经多次分滞洪水,该村群众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新湖区1982年以来虽然没有蓄水,但其作为蓄滞洪工程的性质却一直十分明确。因为时刻准备分滞黄、汶洪水,该村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不允许修建工业厂房与大型养殖场等等。

2)石匠工艺。

由于该村东部有足够的石材资源,故而长久以来,该村村民形成了用石材制作各类生活工具、充当建筑材料的传统。

3)村民议事与公共活动传统。

该村中部有一座源自集体经济时代的村民广场,是当年集体组织成员开会议事的场所。家庭联产承包后,该处广场也没有荒废,而是改建成为电影放映场、群众舞台与健身广场,继续在村民的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

2 规划原则——空间叙事

空间叙事这一概念来源于传统文学范畴。所谓空间叙事,就是将场所精神、历史文脉与集体记忆等因素落实到空间上,以空间作为意向载体,用空间来描述与传达故事[4]。在此,我们希望以空间叙事的手法,通过相应规划措施,体现以上分析得出的历史文脉要素,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2.1 主题确定

由文脉要素分析可知,该村区别于其他村落的最大可见层面特色就是位于防洪台地之上的老村核心区——特殊的空间布局与建筑形式;而最大的不可见层面特色就是村民几十年来牺牲自己、保全大局分洪精神。两者相结合,就是我们的规划在进行空间叙事时的主题。

2.2 题材

以上主题的体现,需要借助相应的空间场所塑造。物质层面,突出防洪台地老村核心区的相关建筑与公共空间,引导外来参观者第一时间了解该村建筑风貌特色;精神层面,通过村民口述资料整理、生产生活工具收集等方式,重现该村历史生活原貌,向现代人讲述过去的故事,讲述老辈人做出的奉献与牺牲。

3 具体规划策略

3.1 以防洪台地为核心,分区分级打造“特色乡村”

将村庄规划策略分为台地与平地两种情境。对台地,坚持文化植入与主题街巷整理,修整房台环路作为风貌展示的核心环带,同时选择若干条南北向小巷进行精细化设计,充分运用特色石材,增加可驻足空间;对平地,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村庄规划宜坚持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完备的一般标准,同时做好进村主要出入口的标志物引导体系。

3.2 以废弃传统民居为切入点,体现传统文化与民俗

在台地主题街巷两侧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整理出若干主题院落,确定相应主题,如抗洪精神展示馆、农史博物馆、民俗生活展示馆等等。一方面置入相应的事物器具,再现当地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引入当地村民,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局部地区适当留白,打造口袋公园与社区广场。

3.3 以主题营造为亮点,组织多样化的公共活动

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根据不同季节与时令,营造不同的农业活动主题,如春季的观花、夏秋季的采摘等等。以农业体验为纽带,吸引外来参观旅游人群,顺势实现旅游人群对于空间与文化的感知,打造村落空间文化品牌。同时,针对本村居民,充分利用公共空间,有组织开展电影、戏剧等文体活动。

4 结语

防洪台地上盖村庄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历史的叙事空间,在编制其乡村规划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体现出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本规划希望以空间叙事为框架,探索出一条体现乡村文化的特色之路,真正实现“一村一亮点”,摆脱千篇一律的村庄整治工程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良苗.因借历史文脉——一种新建街区的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2] 韩 晨.传统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表达与传承初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3] 曹 位,黄金玲.基于历史文脉思想的传统村落规划研究——以广州市莲塘景区上莲塘村为例[A].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

[4] 檀文佳,何 依.传统乡村空间的叙事性研究——以憩桥古村为例[A].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7.

猜你喜欢

东平湖台地文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修复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环境
——东平湖增殖放流活动实施
东平湖水环境质量评价及趋势研究
东平湖总磷污染来源的解析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再去看看东平湖(外二首)
蓝色的热带浅海
台地茶,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