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趾源《热河日记》中的清代东北映像

2018-03-22岳爱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热河日记

岳爱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国与古代朝鲜的交流往来可追溯至商末周初,之后的各历史阶段两国都保持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清代两国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康乾时期大量朝鲜人来华,用他们的笔墨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续写了对古老东方帝国的片段描绘。乾隆时来华的朝鲜学者朴趾源所著《热河日记》就为我们再现了清代东北山川地理、城阙关梁、商贸经济、习尚风俗等社会风貌,是我们管窥历史的第三只眼。

1 朴趾源及其《热河日记》

1.1 朴趾源家世与生平

朴趾源,字仲美,号燕岩,朝鲜英祖13年(1737,乾隆2年)3月5日出生于世称“冠冕大族”的两班潘南朴氏,幼时父母双亡,由祖父朴弼均抚养成人。十六岁时,拜认实学派思想家、任弘文馆校理的妻叔李天亮为师学习汉文,诵读儒家经典,广泛涉猎实学群书。后长期隐居于金川郡的燕岩峡,与著名学者柳德恭、李书九、朴齐家等人谈经论道,论究“利用厚生”之学。

1780年,43岁的朴趾源跟随堂兄朴明源率领的祝贺乾隆七十大寿的访华使团来到中国,此次游历中国之行对其思想触动颇多,回国之后即写出震惊朝野的《热河日记》。1786年,年届五旬的朴趾源开始踏入仕途,先后担任了缮工监监役、安义县监、沔川郡守、襄阳府使等职务。由于当时朝鲜政治形势的险恶,朴趾源的才华始终得不到施展,政治理想和主张难以实施,在忧郁中于纯祖5年(1805,嘉庆10年)10月20日病逝于首尔。他是朝鲜王朝末期著名的学者、小说家,是实学派代表人物。

1.2 《热河日记》内容与版本

1)《热河日记》内容 《热河日记》是众多《燕行录》中的杰出代表,是朴趾源在华观光过程中,将沿途所见所闻记录而形成的。朴趾源随使团由鸭绿江入境,经盛京(今沈阳)、山海关抵达北京,适逢乾隆驻跸热河,他们又转赴热河,《热河日记》之书名即由此得来。朴趾源“以外国人观察乾隆盛代之文物,眼目既高、手腕甚敏、随见随录、积成巨编”[1]。《热河日记》结构宏富,内容浩繁,举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风俗、习尚、科技、文学、艺术、宗教、人物等等,均有所述及。全书共26卷,200余篇文章,洋洋25万文言文,在燕行文学中独占鳌头。

2)《热河日记》版本流传 《热河日记》成书之后,统治阶层将其斥为“稗官杂记”,认为它“文体卑下”,有悖文风醇正之旨。因此,《热河日记》同朴趾源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长期以抄本在民间流传。1900年出现了一部两卷本的燕岩选集;1911年新文馆第一次刊印了光文会本的《热河日记》;1916年流亡中国的朝鲜诗人金泽荣在上海将朴趾源的部分著作编为3卷本的《燕岩集》出版;1931年朝鲜出版了当时能够搜罗到的朴趾源的全部著作在内的6卷本《燕岩集》;1932年朴荣喆助刊《燕岩集》,收录了《热河日记》;1946年李允宰和金圣七选译了《热河日记》部分内容,分别由大成出版社和正音文库出版;1968年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出版了李家源完整翻译的《国译热河日记》;1982年博英文库出版了尹在瑛的译本。

1.3 《热河日记》的学术价值

1)《热河日记》是朝鲜实学研究的代表作。朴趾源是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游历中国的出发点是用“实用厚生”思想来了解考察清代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艺术、风土人情等等,《热河日记》作为描述18世纪中国社会全景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一直被朝鲜实学家所推崇,朝鲜学者金河明高度评价该书“犹如巨幅图画,把当时封建末期的清朝的全部面貌展示出来了,并站在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立场加以真实的描绘与润色[2]。”

2)《热河日记》具有高超的文学艺术性。朴趾源在游历期间,对所见“可喜、可惊、可怪、可感”之事描写无疑,以写实的手法,优美的文笔记录了途中见闻,作为朝鲜著名文学家,《热河日记》的文学价值早已为世人公认,“仅就其出神入化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这一点而言,就足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文学家之列[3]”。因此,《热河日记》不但为中朝纪行文学之白眉,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3)《热河日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热河日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清代乾隆年间社会政治、典章制度、商贸经济、山川舆地乃至农耕技术、文人交往,无不一一详细记录,透过这些文字,不难形成对当时中国社会与人文的具体而真实的印象。朴趾源作为外国人,以局外人冷眼看中国,他所观所感往往是国人所忽视、未注意到的事物,或是看到了也不敢言说的,朴趾源以外国人的视角写中国之事,自然少了很多顾忌和避讳,敢于发表客观见解和评述。因此,《热河日记》作为一部内容精深的史学著作,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翔实可信的史料。

2 《热河日记》中的东北映像

我国的东北是朴趾源踏入中国的第一站,带着对异国的向往之心,以初入国境的新鲜之感,朴趾源对东北的自然风貌和社会人文都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举凡东北的山川河流、士农工商、茶楼酒肆及民风民俗,都在朴趾源笔下有生动反映,即使我们今天读起来,也倍感亲切。

2.1 山川地理

朴趾源对中国的观察始自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状况,日记开篇即描述了东北的山川形胜,表达了对中国优美山川的兴趣和热爱。

1)鸭绿江:6月24日,朴趾源一行告别送行人员,来到中朝界河鸭绿江,由于正处雨季,鸭绿江“一雨成霖,两江通涨,中间快晴亦已四日。而水势益盛,木石俱转,浊浪连空。盖鸭绿江发源最远故耳,按《唐书》:高丽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鸭头,故号鸭绿江[1]。”这里朴趾源考证了鸭绿江之得名由来,描述了雨季鸭绿江水势之凶猛。

2)凤凰山:6月27日,“望见凤凰山,恰是纯石造成,拔地特起,如擘掌立指,如半开芙蓉,如天末夏云,秀峭成削,不可名状,而但欠清润之气[1]”,通过形象的比喻将凤凰山的陡峭之形呈现在我们眼前。

3)十三山:在锦州府东,峰有十三,蔡珪诗“闾山尽处十三山,溪曲人家画幅间”。十三山“无微砂断麓之为过脉,忽于大野中飞落十三堆石峰,缥缈奇拔,如夏天云头[1]”,朴趾源准确地把握了十三山的特点,并用夏天的云头做比拟,可谓传神。

此外,《热河日记·盛京杂识》有篇《山川纪略》,介绍了辽阳西南的驻跸山,奉天府西北的开运山、铁背山,以及奉天府南的渤海,辽阳西的辽河,沈阳南的小辽水,辽阳北的太子河,沈阳南的小沈水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赘叙。

2.2 城阙关梁

1)沈阳城:7月10日,来到沈阳城外,“沈阳乃其始兴之地,则东接宁古塔,北控热河,南抚朝鲜,西向而天下不敢动,所以壮其根本之术,非历代所比故也,入辽以来,桑麻翳菀,鸡狗相闻,百年无事,不得不为清室一攒眉矣[1]”。介绍了沈阳重要的政治和战略地位,勾勒了盛世太平下的沈阳景象。

2)牌楼寺庙:朴趾源对东北的牌楼庙宇多有记述,以辽东城外的关帝庙为例,他对关帝庙的牌楼及庙内布局做了记录描绘,“对桥百余步有牌楼,刻云龙水仙,画皆隐起,入牌楼而东有大楼,其下为文,而扁之曰‘樀锦’,……,正殿安关公像,东庙张飞,西庙赵云,又设蜀将军严颜不屈之状[1]。”

3)烽火台:烽火台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设施,朴趾源于《热河日记》亦多有记载,“烟台自此始,五里一台,圆径十余丈,高五六丈。筑同城制,上设炮穴女墙,戚南宫继光所设八百望是也[4]”。此处勾勒出了烟台的形制及设施。

4)桥梁道路:《驲汛随笔》的《桥梁》篇中介绍了中国东北的桥梁,对桥梁的形态、装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桥梁皆虹霓,如城门,大可扬帆,小者亦可以通舫蝶,石栏镌刻云物,蚣蝮蛟螭,木栏亦施丹绿,桥之两头入陆处,皆为八字翼墙以护之[5]”。

朴趾源对清代东北御道也进行了记录,“今清家数幸盛京,故自永安桥,编木为梁,以御潦淖。而至古家铺前始止,二百余里之间,一梁为路,非但物力之富壮,木头无一参差,二百里两沿,如引一绳,可见其制作之精矣。”在赞叹御道奢华的同时,羡慕之心不觉流露其中。

2.3 商贸经济

清乾隆时期社会生产力和商业化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程度,朴趾源所到之处常“白日雷霆”、“车马之声终夜不绝”,一片商业繁荣气象。

1)繁华街市:18世纪中国北方城市经济得到极大发展,《热河日记》描述当时盛京“民物之繁盛,市肆之侈盛,楼下出十字路,毂击肩摩,热闹如海。市廛夹道,彩阁雕窗,金扁碧榜,货宝财贿充牣其中[6]”,真实地再现了沈阳商贸繁荣的景象。

2)酒肆:7月27日,来到凤城的一个小酒馆,“周视铺置,皆整饬端方,无一事苟且弥缝之法,无一物委顿杂乱之形,虽牛栏豚栅,莫不疏直有度,柴堆粪痔亦皆精丽如画”。相比而言,盛京沈阳的酒馆更为兴旺豪华,“皆文窗绣户,夹路酒肆,金碧尤盛,……而不特椅桌、帘帷、毡毯、器什、花草俱是并刃老见,其招牌、认榜,竞侈争华,即其观美,浪费不啻千金[6]”。

3)当铺:朴趾源对新民屯一典当铺的景观风格做了描写,“满庭葡萄架,绿荫玲玲。庭中堆垒诸色怪石成一座假山,山前一丈大瓮里,开得四五柄莲花,坎地安一间木槽,养一对溪鸟湅鸟儿,绕山棕榈,秋海棠、安石榴十余盆[4]”。

4)串街小贩:“小贾之行于道路者,或高声叫卖,而如卖青布者摇手中小鼓,为人开剃者弹手中铁简,卖油者敲钵”。“两人杂立于大街,列各样衣服,一人左执衣领,一人右举衣腰,高声唱卖,则一人辄应声而赞其美,一衣既唱,又举一衣而结之,竟日如是[7]”。

2.4 习尚风俗

1)房屋建筑:“凡室屋之制,必除地数百步,长广相适,铲刬平正,可以测土圭安针盘。然后筑台,台皆石址,或一级或二级三级,皆砖筑而磨石为甃,台上建屋,皆一字”。“为室屋,专靠于甓,甓者砖也,长一尺,广五寸。比两砖则正方,厚二寸,一匡搨成,忌角缺,忌楞刓,忌体翻,一砖犯忌,则全屋之功左矣。……其筑法,一纵一横,自成坎离,隔以石灰,其薄如纸,仅取胶贴,缝痕如线,其和灰之法,不杂麤沙,亦忌黏土,沙太麤则不贴,土过黏则易坼,故必取黑土之细腻者,和灰同泥,其色黛黧,如新燔之瓦[1]。”朴趾源所描写的是典型东北民居构造之法,从建筑材料的选用到房屋的布局架构,都详细记录下来。

2)火炕:朴趾源在辽东时,对东北火炕的描写也生动具体,“大约先筑炕基高尺有咫为地平,然后以碎砖棋置为支足,而铺砖其上而已。……烟落瓮中,如吸如吮,其法尤妙[5]”。这些描写让我们今天读起来也觉得非常亲切。

3)装束打扮:朴趾源对东北妇女的装束打扮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辽东“家家走出妇女,阗光观光,无老无少,装束皆同,妆花垂珰,略施朱粉,口皆含竹,手持靴底,所衲连针带线。骈肩簇立,指点语笑,汉女皆缠足,著宫鞋,未嫁女髻发中分绾上,以此为辫。”又如,在辽阳所见“妇人一老一少,蹇帘纳凉,皆衣莺歌绿袄,赤黄色裤,以玉簪花,石竹、石榴花为头上繁饰,似是汉女[8]。”

4)殡葬:“自凤城至山海关外,民俗蠢强,专尚弓马,父母之丧,火葬者多,或暴骸原野,视若寻常[5]”。

猜你喜欢

热河日记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清前期热河地区的汉人移民
理论与现实的碰撞:1946年前后中共对东蒙的策略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学写假期日记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