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师杨军:孩子是最美的风景
2018-03-22杨利
◎杨利
早上6点40分,天未全亮,深冬的重庆还睡意朦胧。这时,杨军已早早收拾妥当,拎包出门了。
从轻轨再换乘公交,50分钟后,他抵达上班的地方——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作为康复治疗师,每天工作开始前,杨军都有一个习惯,梳理前一天孩子们的治疗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改进治疗方案。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主要承担着主城区弃婴和孤残儿童的收养工作。全院现收养孤残儿童600余名,其中95%为残疾孩子。目前,杨军负责福利院里重残儿童的运动治疗。从最初的实习生到中级康复治疗师,13年来,在一次次康复治疗中,杨军早已成为这群孩子眼中最重要的依靠。2018年1月,他被评为敬业奉献“重庆好人”。
杨军说,人生就是一场行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而这群孩子,就是他行走中最美的风景。
工作变使命
8点一刻,梳理完工作安排的杨军,带上工作记录本来到康复室,开始对孩子们进行日常的运动治疗。
康复治疗讲求患者的配合程度,在与患者的互动中,治疗师通过观察患者反应,评估治疗情况。身体和智力上有残疾的孩子在康复训练互动和配合中,常常没有“反应”,因此,康复治疗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
杨军从不气馁,总是积极配合主管医生的医嘱,针对每个孩子的残疾情况制定对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延缓孩子们的残疾恶化程度,最大程度恢复受损肢体功能。
每天,杨军都会仔细观察他们前一天的治疗效果,再与同事们一起改进当天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十多年来,日日如此。
2002年,杨军进入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现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区康复专业学习。一开始,他抱着学一门技术的心态,选择了社区康复专业。在入学的那天,他不知道这个选择将让他和一群特殊的孩子无法分开。
2005年,毕业后的杨军来到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实习。报到当天,背着一摞书从学校赶来的他,刚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几百名孩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中重度残疾,最小的才1个多月。
但是在福利院里,工作人员没有因为孩子们的残疾而嫌弃他们,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照顾着他们,这一幕幕让杨军深受感染,他下定决心,“我也要努力帮助这群孩子。”
但初出茅庐的杨军,只有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考验着这个年轻人。一开始,他接触最多的是脑瘫患儿,脑瘫作为一项世界性复杂难题,当时不仅康复治疗的相关书籍少,而且学习了解的渠道也不多。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杨军向院里借来相关的专业书学习,空余时间一遍遍翻看孩子们的病历,将每个脑瘫患儿的情况熟记于心。在科室主任指导临床康复治疗时,他挖透每个动作指令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天天的坚持学习,让杨军对脑瘫的了解不断加深,康复治疗的执行工作也渐渐上手。当看到这些孩子无助地躺在病床上,最初的那份“震惊”换成铭刻在心的使命,杨军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份沉重的责任,这让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康复治疗的钻研中。
陪伴最长情
很快,实习期满,看到福利院专业的康复治疗人手不足的状况,杨军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和院里的工作人员一起帮助那群需要关爱的孩子。从康复员到康复师再到中级康复师,杨军一步一个脚印,在岗位上踏实前进着。
杨军说:“让每个孩子能积极面对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十足细心,针对患儿的身体残疾制定治疗方案,也要注重他们的精神和情绪安抚,让他们的心灵也“站”起来。
小荣标是一个右下肢严重畸形的患儿,不能独立行走,自卑心理严重。杨军带着康复治疗小组,对他进行了7个月的安装支具前期治疗和后期强化训练。经过治疗小组的努力,小荣标的身体状况有了好转,但由于一直以来强烈的自卑心,小荣标还是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杨军觉察到这个情况后,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就更加注重对小荣标心理的疏导。“很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怎样帮助小荣标呢?这让杨军犯了难,“不能硬生生地去说,要讲究方法,慢慢引导,我当时就想这样去试一试。”小荣标喜欢听故事,杨军先用讲故事的方法拉近跟小荣标之间的距离。
从来没有讲过故事的杨军,利用工作之余,开始看起了童话故事书,自己反复练习讲故事。等自己把这些故事讲得顺溜了,杨军就开始了他的“行动”。“他喜欢听幽默的故事,还喜欢励志类的故事,我就多给他讲这些。”
每天的康复训练结束后,杨军就和小荣标一起,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大餐”,一个个童话故事把小荣标逗得咯咯大笑。这样,小荣标就缠着杨军,主动跟他一起玩。之后,杨军还为他在网上学了很多互动小游戏,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小荣标正常地与大家交流。
如今,小荣标不仅能在平地上稳步独立行走,还能灵活转弯,扶栏上下楼梯;他的自信也大大提高,进入了院内家庭养育,就读社区小学。不久,小荣标便被美国一个爱心家庭收养,为回归社会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一步,可以说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步,回归社会对残疾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同样,对杨军来说,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关心,杨军俨然成为这群孩子最亲近的人,有的孩子还亲热地叫他“杨爸爸”。这一声“杨爸爸”,是对自己的信任、认可和喜爱,也是令杨军最为感动和骄傲的事。
“面对这些孩子,你会不自觉地变得柔软,想用百分百的爱对待他们,不想再让他们受到任何的伤害,希望他们从此远离所有的伤痛和困难。”
杨军通过参与重庆市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重生行动”“中残联0-6岁抢救性项目”等项目,康复治疗儿童1万余人次,且康复治疗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和效果,20多个身体受损功能恢复较好的孤残儿童被爱心家庭收养,回归社会。
责任要传递
12年的经验积累,杨军已成为康复治疗的能手。他说:“我要带动更多的人,来帮助孩子们康复。”为此,他主动承担了科室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和新进职工的能力提升工作。
作为实习指导老师,杨军积极务实的工作态度、娴熟的康复手法和技巧,带动和感染着科室所有的实习生。在他的带领下,运动康复实习小组先后为全市的儿童康复机构输送、培训了100余名“一流康复员”,为残疾儿童康复撑起了一片蓝天。2017年11月初,首届重庆市儿童康复治疗技能大赛中,杨军带领团队荣获二等奖。
除了带领团队提高专业技术,2016年初,杨军还想办法将康复与养护相结合,和养护科室的同事配合,推出“康养护”的工作方法。每天孩子们康复治疗结束后,就进入生活区由保育员照顾。
之前,康复治疗针对患儿身体机能的恢复,保育员负责照顾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二者各行其是。相结合后,吃喝拉撒开始有“目的”起来,保育员们也开始刻意锻炼恢复孩子们的生活机能。这其中,杨军则担任起保育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将专业的康复知识分享给大家。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他却没有任何抱怨,依旧埋头认真地推进着各项工作。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需要我用爱让他们重新长出翅膀,展翅高飞。”杨军说,“我一个人的力量很薄弱,我想把这份爱的力量和担当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让所有孩子知道,他是我们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