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8-03-22王军华
◎ 王军华
一、研究缘起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而我国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刚刚起步,因此,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模式思想,将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中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退休荣誉教授西登托普创立的一种课程和教学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的定义是:在完成运动教育教学单元目标的过程中,为促进小学生对运动教育的理解,培育具有参与身体活动能力,理解和尊重规则、礼仪和信奉运动文化的运动者,初步学习、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提升运动文化修养,而设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运动教育模式的总目标为:通过采用这个模式使学生体验不同的活动经历,使学生作为一个全方位的比赛者而受到教育,最终发展成为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有高度参与运动热情的体育人。鉴于此,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思想与当今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它的精髓部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二、研究思路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组已对这一运动教育模式如何灵活运用在一线小学体育教学中做了为期一年的研究。此次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五所学校“低—中—高年段”(其中低年段代表一、二年级,中年段代表三、四年级,高年段代表五年级)的学生。
(二)研究内容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能力的(competent)、有运动素养的(literate)和热情的(enthusiastic)运动参与者。通过运动教育,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①发展专项运动技能与体能;②有评价和运用战术的能力;③有能力参与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运动;④有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制定运动策略和管理运动学习的能力;⑤担任领导角色时具有责任感;⑥学习中具有团队精神;⑦具有欣赏所学习运动项目仪式和习俗的能力;⑧发现和解决运动中的问题的能力;⑨具备一定的裁判知识;⑩形成课余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
借鉴运动教育模式中的具体目标①④⑤⑥,研究组在小学“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单元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运用。
(1)编制“低—中—高年段”发展学生具体技战术和体能的跑、篮球和足球教学单元;
(2)探索“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单元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的角色设置和职责承担;
(3)探索“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单元教学中为使团队达到共同目标有效进行合作的做法。
(三)研究过程
研究组首先搜集国内外有关美国运动教育模式等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其次,在实践期间进行美国运动教育模式运用的案例研究;最后,再将所搜集的有关美国运动教育模式等文献资料及对实践案例归纳后,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和提升。研究过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美国运动教育模式运用研究的流程图
1.准备阶段
(1)建立项目组,落实项目推进任务。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组建了三个子项目,使各项目组明确承担的任务。
(2)搜集项目资料,着重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各子项目组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便于项目推进中借鉴运用。
(3)设计项目研究的实施方案,确定优先推进的项目。一方面,编制“低—中—高年段”发展学生具体技战术和体能的跑、篮球和足球教学单元;另一方面,探索“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单元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的角色设置和职责承担以及为使团队达到共同目标有效进行合作的做法。
2.实施阶段
研究组聚焦课堂教学,围绕三个子项目,即编制“低—中—高年段”发展学生具体技战术和体能的跑、篮球和足球教学单元,学生团队合作的角色设置和职责承担,以及为使团队达到共同目标有效进行合作的做法,反复进行实践。聘请专家论证编制的“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体育教学单元的科学性。开展运动教育模式运用研究的课程专业培训与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每学期项目组定期有2次培训,学习探讨运动教育模式课程的专业知识。各子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制,组长负责组织其成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开展项目实践与研究,完成项目任务,提升专业素养。实施效果检验的标准为:在教学中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身体、能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发展,同时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具体技战术和体能的发展。
3.总结阶段
项目组整理项目文献、案例的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并提炼与总结。此外,研究组聘请市级有关课程、项目专家,进行项目终结性论证。最后,研究组完善编制了12个“低—中—高年段”发展学生具体技战术和体能的跑、篮球和足球教学单元。
三、结果与分析
(一)形成大单元整体教学联系的纽带,提升学生技战术水平和体能储备
研究表明:将运动教育模式和游戏性练习与技战术配合教学模式相结合来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教学单元中,教师不仅仅要使用一系列教学步骤来教授学生进行各项动作技术练习,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战术水平和体能。如:在高年段篮球教学单元的传接球练习中,由易到难进行“向前跑动中2人传、接球”“向前跑动中2人传、接球,1人消极防守”“向前跑动中2人传、接球,1人防守”,这些练习内容既发展学生技术、战术水平,也增强学生的体能。在实践中,一般来讲一个教学单元至少有12—20节课,甚至更多课时的教学单元。这意味着在一学年中,教师只能少教授一些项目。但也正因如此,学生会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深的发展,从而提高能力、完善理解、更懂得欣赏。
现今国内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小单元教学,但是效果却并不好。这是因为,一方面无法形成相应的垂直水平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不能得到有效的巩固,不利于学生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
运动教育模式大单元教学的安排设置,以及体育技术、战术和体能“有机融合”的做法,为上海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实例,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演绎。
鉴于此,依据国家、地方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具体技战术和体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新排序,形成以大单元整体教学为联系的纽带,搭建学生能够连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平台。
(二)培养学生互相之间的共存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运动教育模式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互相之间的共存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当教师做出所有的决定时,学生成为按照教师指令来行动的消极接受者,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但是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协作完成练习和比赛任务,如此策略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探索“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教学单元中,一个团队角色设置约有6—8名,如高年段篮球单元中6人一组可扮演各自的角色,具体职责详见表1。
表1 运动教育模式中高年段篮球单元中6人一组各自的角色
结合学校实际,对运动教育模式一个单元中典型的基本角色进行适当调整。在高年段篮球单元教学中,以表1中角色的设置为例,行规督察员角色的增设是为了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而教练调整为学生“教练”更为贴切,其他角色对工作描述和特殊职责进行相应微调。一旦教师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成“队”,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角色。
学生之间的共存性是因为学生除了要做好运动队员之外,还需要扮演其他不同的角色。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来调查学生在体育课上承担角色的感受和动机。研究表明,学生对使用运动教育模式来教体育课感到很快乐,很满意,很有动力和兴趣。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学情,以“低—中—高年段”若干不同的教学单元为例,可以探索体育教学单元中,一个团队6—8名学生的角色设置,以及对角色的要求和具体的职责,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塑造学生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中,学生能够为共同目标而奋斗,主要取决于学生拥有团队归属感。而团队归属感的形成主要通过特定的团队、团队归属和季后庆祝活动等方式。
(1)特定的团队,意味着学生在整个教学单元中都要稳定在同一个团队里。在团队中,学生会被分配到不同的角色。正如上文提到过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团队中发展团队成员的共存性。这样一来,学生在一学年里就会有机会来互相理解、分享相互间的学习和成就。这些在短的教学单元以及学生没有明确的团队归属关系的情况下很难产生。
(2)团队归属感,加强了团队的建设。当团队拥有了队名、吉祥物、口号、团队选定的颜色和其他元素后,团队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这样团队归属感就会随之产生。例如,在运动教育模式的篮球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选出在最近的世界锦标赛或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前10名的球队,每个团队选择一个球队作为自己的队名。教师可以依据学校培育的文化来命名球队的队名,如浦东新区某所小学对学生进行“海洋文化”培育,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将自己的团队取名为“海鸥队”“海马队”“海星队”等。
(3)季后庆祝活动,所有的运动教育模式单元最后都是以庆祝活动来结束一个教学单元。这可能需要好几次课时的时间,就像体操锦标赛、田径友谊赛;或者是一场锦标赛循环赛之后的赛季后庆祝活动。无论最后怎么进行,这项活动在第一次课时就要让学生知道,让团队中的学生在整个单元教学中都朝这一方向努力。最后的季后庆祝活动应囊括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团队和学生。
很显然,对于那些对传统体育教育课程缺少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说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因为运动教育模式提倡团队精神以及其他教学因素,比如正式的比赛和节日庆祝。选择团队队名、共同来完成球队文件夹和展示板报、承担团队角色和选择队歌等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归属感。
在运动教育模式中、高年段篮球大单元教学中进行了给公平竞争行为奖励分数的试验干预,把因表现友善的、公平的行为而得的分数与比赛得分结合起来决定团队最终排名总分。这些友善和公平的行为包括学生将出界的球取回、在比赛结束后与其他队的队员握手、给予团队成员鼓励等。很快,不好的行为几乎减少到零。所有团队成员都认为:公平竞争应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四、研究成效及反思
小学体育教学中对美国运动教育模式的借鉴运用,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该模式具体、可操作,通过学习借鉴,对学校体育教学和一线的体育教师而言,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研究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使参与的学生更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提升学习能力。如,在对浦东新区某所小学中、高年段学生实施运动教育模式前期、中期和后期承担角色的感受和活动收获的问卷调查对照统计中。跟踪抽样调查对象学生总共186人,其中中年段100人,高年段86人。在问卷内容“你喜欢用运动教育模式来教体育课吗?”选择“很喜欢”的百分比,前期为81%,中期为89%,后期为98%;在问卷内容“实施运动教育模式以来自己认为收获______”,选择“很大”的百分比,前期为80%,中期为90%,后期为96%。在前、中、后期百分比的对照中都呈逐步上升的发展态势。这些研究表明,即体育课上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通过研究组观察与访谈参与运动教育模式的学生,由于运动教育模式的作用,能够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促进其“会学” “会评”。
2.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通过教师参与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实践课研讨等实施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对运动教育模式的认识,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而且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进一步反思
1.编制若干教学大单元是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先决条件
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教学时,编制形成若干个教学单元,并以大单元整体教学为纽带,不断提升学生具体技战术水平和体能储备。一方面形成相应的垂直水平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能得到有效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
2.明确学生团队合作的角色设置和职责承担是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保证
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教学时,学生除了要做好运动者之外,还需要扮演其他不同的角色。教师教学生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或如何独立来承担他们所分配角色的责任,因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
3.探索学生在团队中进行有效合作的做法是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
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低—中—高年段”跑、篮球和足球教学时,通过特定的团队、球队归属感和季后庆祝活动,学生能够为共同目标而奋斗,培养团队归属感,提高社交技能,塑造学生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研究表明,团队归属感的价值极大,以至于团队会因为不愿改变团队的结构而选择克服困难而不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