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8-03-21杨再文
杨再文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和紧迫。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成为了农民工,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留在户籍地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存在,继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及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空白,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安全和心理等方面都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将关系到一代或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这将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这一问题并未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因此,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监护人的各种因素,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环境里,所以就会产生以下几种心理问题。(1)认知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在农村的看护人队伍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类“隔辈看护”较多,孩子认为他们年龄大、体力劳力不如自己,在认识和思想上落后,对他们的话听而不从,甚至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唯我独尊。(2)道德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手机、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年人混在一起。对于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二)学习情况
由于缺少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差。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儿童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差,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加上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他们的自信心普遍较低。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他们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而放学回家后,其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另外,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孩子家务负担加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首先,漫长的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问题。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与父母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辍学。同时,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三)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留守儿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寻求的援助对象是同学或好朋友,原因是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需求既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又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时,他们往往把这些需求的满足转向朋友。留守儿童因自身年龄的因素,阅历和经验并不足,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要落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
对家长来说,应该摆脱狭隘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完整的家庭结构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和自身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肯定他们所取得的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不应将孩子学习的好坏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就是督促孩子上学,同时应该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应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克服自私的实惠观,将子女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家长要与学校和教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二)发挥学校优势,为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1.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首先,学校要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其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增设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能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消除低调的自卑闭锁、盲目反抗、寂寞空虚等不良情感体验,树立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开通“亲情热线”,开设“倾诉信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欢乐和充实、真情与温暖,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还可以开设一些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以对亲子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进行亲子教育补偿。
(三)教育留守儿童本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态
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应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态,应确立远大的学习志向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看成是提升自我素质、谋求人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留守儿童还要认识到学习本身是一个把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学习的好坏最终依赖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所以,留守儿童本人应该学会自己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勇于面对和克服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自我培养自主学习、自主评价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要与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和紧迫。如何建立起一套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使更多的人更有效地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