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8-03-21张坡
张坡
摘 要: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多为综合类大学,学校对于非师范本科生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本文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提升非师范专业重视程度,构建特色专业;打造优秀的师资力量团队,提升教学质量;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服务机制,关注学生发展等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大学,开始创办一些非师范应用类专业,以扩展学生来源。这种方式打破了师范院校培养学生单一的问题,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全面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方式不当,教学管理重视程度存在偏差等方面问题,不利于高等师范院校中非师范本科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文章将基于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讨论。
一、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
随着办学的深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逐渐呈现一些独有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非师范专业的关注程度不足,非师范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学生性别比例存在严重失调等。
(一)非师范专业的关注程度不足
高等师范院校受到学校传统、师资力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已经拓展非师范专业学生来源,但实际上高等师范院校中仍然存在着比较关注师范类专业学生,对非师范专业学生关注程度不足的问题[1]。高等师范院校大多为了提升学校的排名度,将更多精力放置在培养更具专业优势的师范生方面。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实训平台等多属于师范类专业学生,有关于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精心课程、实训平台则相对较少。
(二)非师范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
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年少时期便有一个“教师梦”,渴望当上教师,播撒教育的种子。很多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多奔着师范专业而来,但是因为师范类专业的招生数量有限,故而很多学生会成为调剂生,最终成为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2]。
(三)学生性别比例存在严重失调
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为男生与女生性别比例存在嚴重失调[3]。由于男生更加喜欢一些富含探究性特点的学科,女生更加喜欢与人沟通,喜欢稳定性的工作,故而高等师范院校中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很多班级中存在着女生数量占据大部分,而男生数量寥寥无几的现象。
二、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的实际管理情况,主要存在着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率较低,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问题。
(一)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率较低
因为高等师范院校比较注重师范生的培养,故而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非师范类专类学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的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4]。
1.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类专业,多是由师范专业衍生而来,这些专业在竞争力方面与专业性的大学、综合性的大学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5]。非师范类专业中很多专业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实际教学中缺乏特色,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服务机制匮乏
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生的就业服务机制比较匮乏,学校有关于非师范本科生的就业市场调查不足。高等师范院校通过和中小学校、高校及教育部门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非师范本科生的实践练习场所单一,没有与市场发展模式及学生未来的工作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师范院校中对师范类专业学生指导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聘请各类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较强。但关于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则关注程度较低,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管理中,教师的个人工作经验缺乏,甚至存在毕业后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这些教师难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课堂体验,课程教学活动较为单一、枯燥,教师仅仅采用着“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长此以往,学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进而直接影响高等师范院校的全面发展。
三、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的管理对策
在明确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实际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非师范专业重视程度,构建特色专业,打造优秀的师资力量团队,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完善高等院校就业服务机制,关注学生发展等方式,积极改善问题。
(一)提升非师范专业重视程度,构建特色专业
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院校需要提升对非师范类专业的重视程度,大力开展教育服务机制,从资金与政策方面,全面保证非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理工类等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等,提升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高等师范院校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相关实验操作平台、实训平台的建设,增加非师范类专业的精品课程,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参与到各类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框架体系。
同时,高等师范院校还可以创新课程教育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高校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清晰定位高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创新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的教育管理对策,改善课程教学的方式。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合作教学法等积极开展非师范本科生的教育指导活动,使课程教学活动更加富含专业特色。例如,在指导机械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未来工作的场景,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程相关的编程任务,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最终由班级内的学生一同进行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价。这种方式能够丰富非师范本科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非师范本科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打造优秀的师资力量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管理中,师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可谓是决定高等院校非师范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需要提升对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师资力量的培养,引入更多优秀的教师力量,改善非师范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发展氛围。
1.提升非师范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高等师范院校中很多非师范生为调剂生,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山区,基础较差,对自身的专业认知程度较差,且个人的学习兴趣不足。针对于这一问题,非师范专业教师可以在学生入学开始,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为学生展示职业的特点、课程学习的价值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等。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提升对本专业的认知,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课程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升非师范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师范院校需要提升对非师范本科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引入更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注重“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和引入。高等院校需要提升对非师范本科课程的重视程度,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实验室研究活动、实训活动及竞赛活动等,通过教师个人丰富的工作经验,使学生能够得到实践能力、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高等院校就业服務机制,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基于非师范本科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完善高等院校的就业服务机制,提升对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视程度,大力拓展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与企业构建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实践锻炼平台。比如,高等师范院校可以与理工类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定期向企业内输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带来充分实践的机会,构建“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模式,实现学生、高校与企业的三方共赢。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类资源,开展学校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借助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网站、微博等,进行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特色的介绍,提升社会对非师范专业的认知程度。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开展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打造完善的校园就业服务机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工作与发展,提升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本科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结语
学生管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前景。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师范院校需要通过提升非师范专业重视程度,构建特色专业;打造优秀的师资力量团队,提升教学质量及完善高等院校就业服务机制,关注学生发展等方式,改善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率低、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构建良好的校园管理氛围,使每一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均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断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的综合影响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申秀英,涂昊.高等师范院校成人环境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来自衡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实践[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3):103-107.
[2]焦士兴,李静,张艳玲.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5):141-144.
[3]戴佳陶,王建.高职院校师范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C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4):162-165.
[4]曾浩,沈娟,钟文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视角的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12):235-238.
[5]2011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组,劳凯声.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关于首都师范大学办学转型的初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