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科技企业导师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8-03-21黄琳棋邢晓明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

黄琳棋 邢晓明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2

摘 要 高科技企业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定向招生为本单位培养了一批科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但同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学术近亲繁殖”从内部摧毁了学术自由的根基,制约着学术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弱化“学术近亲”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导师组制应运而生。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导师组制 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体制的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差距拉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大学生就业难,企业对高素质人才却处于饥渴状态,企业招不到人,形成所谓的“结构性矛盾”。

导师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因素,导师的学术素质、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导师数量及遴选制度受到极大的挑战:个别导师投入不足与研究生数量过多,不能进行个性化的具体指导,研究生培养呈本科化趋势。因而,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应运而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第七章第十九条中提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荐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组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科学研究、矿产品加工技术的科研与开发,建院30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各类金属、非金属及油握矿产资源的成矿规律、资源评价与预测、矿产利用可行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自198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以来,定向培养的模式为本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高科技企业拥有育人与用人双重身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入校第一年在高校进行课程理论学习,第二年开始,参与项目调查与开发,并进行课题研究与试验,毕业后直接留院工作。

然而定向培养的模式也随之带来问题,虽然院所的天然优势让培养出的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强,能够很快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然而,这种定向培养人才方式也成为另外一种变相的“学术近亲繁殖”,从内部摧毁了学术自由的根基,制约着学术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弱化“学术近亲”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导师组制应运而生。

一、导师制的形式和内涵

导师担负着全面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在制定研究生培训计划、指导研究生学习和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根据人才培养类型、学科特点,中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也具有多种形式和内涵的导师师。

传统导师制。属于个体导师制,主要表现为一对一的师徒式教学。在这种单一的形式下,师生关系还易演变为“雇佣关系”-导师是老板,研究生更像是學徒。做课题主要帮老师干活,做一些与本研究方向无关的横向课题。传统导师制,不利于研究生广泛、充分地学习本学科导师集体的学术观点、前沿知识;不毛虫于跨学科交流和科研集体的攻关,在很大程度上压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集体导师制。导师由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组成,其成员地位相对平等、作用相对均衡,对学生实行“多对一”的指导,有利于克服个体导师知识面不足的问题,突出了集体智慧和结构相互交叉的优势。但是由于集体导师制组合是一种没有针对性、随机的方式,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和指导不到位的问题。

双导师制。是对集体导师制的发展和完善,主导师与合作导师相辅相成,强调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合作导师参与 研究生的培养,协助主导师指导学生。和传统导师传相比,双导师制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研究方向,为学生的学术创新营造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二、高科技企业中“导师组制”模式的实践

导师组制是高科技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而探索出的研究生创新型培养模式。

(一)夯实基础,选聘优秀导师

导师组共两名导师,分主导师师和副导师。主导师为院内导师,由研究院指定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主导师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确定;副导师为院外导师,院外导师由学生所修专业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高级及以上职称。一名合格的导师应该具有以下能力:第一,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具备“指导”的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研究、实践能力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能够完成培养方案所要求的指导功能;第三,具备一定的德行素质,必须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

(二)明确职责,联合培养人才

在学生的培养全过程中,主要责任原则上应由主导师承担。主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选修、地质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工作等。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地质勘察技术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以及论文选题和学位论文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等。

(三)能力为本,制定针对性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蓝图。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生理论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因而课程的选择必须更具针对性、专业性。研究生开学入学报道后,由主副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结合学生个人能力及项目要求,设置针对单一学生个体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使其更富有实践创新精神。

(四)把握关键,强化评估测定

导师组的落实、评估以及认定,是“导师组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为更好的落实导师与学生在这一培养方式中的权利与义务,每学年对学生和导师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由主导师进行负责,主要考核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对导师的考核采用自评与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结合的方式,考核坚持科学全面、惩罚结合的原则。主导师即院内导师的考核结果纳入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作为年终评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副导师即院外导师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是否继续聘用的依据,同时将考核结果反馈至所在单位。

三、人才培养中实施“导师组制”的作用与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以“导”为主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导师组制”的实施,化大班和教学为个别辅导,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首先,学生在一个专业多方向的学科知识学習能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理论知识。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当中,一位指导教师并不能够完成该专业培养计划中所要求设置的所有课程,而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在整体上更加系统的把握本专业的知识。“导师组制”可以避免研究生教育只陷入某一个专业方向的学习弊端。

其次,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相同的研究生教育,在不同的导师指导下,学生得到的收益是千差万别的”。虽然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起主要作用,但是在“导师组制”培养模式下,一个研究生可以得到多位导师的指导,取长补短,收益很大。

(二)推动高科技企业师资队伍建设

“导师组制”的实施,推动了高科技企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于经历转制的科研院所,90年代末的事业单位转制使得部分科研院所流失了一批在业内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专家。通过聘请有专长的行业专家及高级技术人才担任指导教师,能够弥补专业部分研究方向较薄弱的缺陷。同时,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自身学术团队引入新鲜的血液,弱化“学术近亲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真正实现长效、互惠、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水平

高科技企业拥有更完善更真实的实践环境。“导师组制”集两位导师之所长,双方各自具备的实训平台和基地、其所拥有的设施、实验室及管理制度等,学生都可享受。真正达到了人才培养中能力与素质同步、能力与技能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社会活动能力也得到提高。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供学生利用,指导学生以问题牵引创新能力,多出原创性成果,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更易出创新成绩。

实践证明,导师和学生是“导师组制”培养模式中最大的受益者。院内主导师与院外副导师合作指导学生密切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了沟通,不仅能够实现理论学术上的交流,也能够促进双方所在单位的工程项目和进一步合作,实现共赢。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得到导师组的全程指导,不仅保证了论文的顺利进行,也能够丰富知识结构,不单单只限制于某一领域的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 郑大锋.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8(8).

[2] 于洋,高宏伟,越亚威.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1).

[3] 冉盈志,汪寿阳.科研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7-21

[4] 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J].江苏高教,2006(5).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