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教育中的“无为”思想

2018-03-21郭红霞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无为绘画教育

郭红霞

摘 要:“道法自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一原则,艺术也是如此。古今中外,绘画领域的艺术家们都在学习和实践老子的智慧。也有学者提出了“无为而画”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无为;绘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123-02

“无为”的观点始于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肆意妄为,不违背“道”的自然规律。“治大国如烹小鲜”,从古到今,这句话被多少统治者所信奉,连国外的学者都对老子的治国智慧赞叹不已,这其中就运用了无为的思想。“道法自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一原则,绘画教育中也蕴含着这一理念。

一、顺其自然的引导

论语第二章开篇讲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当政者如果有高尚的德行,就好比天上的北斗星,众星自然环绕其身旁。如果执政的人不是依靠自身德行所散发吸引力,而是通过“有为”的方法让别人听命,就等于用了强迫的手段,不会有好的结果。一旦心中想让人家敬重,极度渴望有所成就,行为就会开始背离最初的心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其实也处于这样一个领导者的地位。

台湾著名画家许坤成今年已经有72岁的高龄,曾经是中国文化大学的教授,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画家。60岁退休后,他又被学校返聘10年,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美术教育事业。老先生为人谦虚,曾讲过这样的话:“画画很难,我从6岁画到现,学到70岁还没有学会。”他每天上午驱车来到学校,一整天都在画室里和学生一起绘画,到了晚上9点才回去。有一段时间甚至还自掏腰包买盒饭,奖励在画室用功的学生。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看到他们画出好的作品时,会大加赞赏给予鼓励,让学生更有画下去的动力。有学生曾表态“跟着许老师学习,感觉自己能画一辈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中没有强迫,只是以身作则,用行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在看到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后,也有了见贤思齐的勇气。

二 、 “无为而画”的理念

“无为而画”分两层含义,第一指的是绘画时的态度。许坤成在教育学生时,就提出在绘画的过程中要应用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而画就是不要用脑筋带领着手绘画,而是放空自己,让手带着自然的灵气进行创作。也不用刻意关注“一定要画好”之类的问题,甚至可以在绘画的时候聊天,听音乐。越是这样,绘画的时候状态越放松,越是能画好,这就是老子讲的“无为”。他还总结出教育学生的四个步骤:首先,每一个人都有不会的过程,老师画给你看;有一天,你画一些老师画一些;再有一天,老师看你画;最后,当你毕业时就可以自己画了,没有人看也能进行创作,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第二层含义是指绘画的目的。中国人讲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无疑也如其人。道法自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一原则,艺术也是如此。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内心不能有太多功利的思想,不然一股世俗之气就会显现在作品之中。一些人羡慕别人的艺术水准高,其实老天爷是公平的,给一个人多大的好处,背后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一些人忘记尘世喧嚣一门心思钻研的时候,很多人还在追求功名利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年老的音乐家身着华丽的服饰,每日混迹于音乐沙龙之中。人们看到他进来了,都说那个有名的音乐家来了,只有艺术家自己知道,他的心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死去了。或许在年轻的时候他真的有所作为,曾把艺术当做自己的信仰。可稍微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在人们的吹捧声中,他真的就以为自己是一个天才,停止了奋进的脚步,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罗丹在讲解什么是美时,说过美就是真实。他在意大利的陵园中看到墓碑雕刻了很多图案,那些花纹刻画得复杂精致,及尽华丽之风,可是却一点都不美,反而给人一种做作感,看起来很假。罗丹曾经雕刻过一个《老妇人》的作品,是一个干瘦的老宫女的形象,身上的肌肉都下垂了。她佝偻的身躯,扁扁的、下垂的胸部,满身的皱纹,还有松弛不堪的腹部,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通常人们看到这幅作品都会转身而去,说着:“呦,这么丑!”妇女们更是会掩面而过,惟恐那可怖的形象在脑海中久留。人们总是追求永恒的青春与美貌,沉溺于无穷的幸福与爱情,等看到真实残酷的一幕时,内心就无法接受了。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没有人可以违背,美并不只是那些美好的事物,丑陋也是一种美,但有一点,这些美一定是真实的。罗丹并不想讨好大众,迎合市场,一味地展现人们愿意看到的艺术品。他顺其自然地刻画出时间在老妇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没有矫饰,真情流露,作品就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艺术家的无为之境

古今中外,绘画领域的艺术家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学习和实践老子的智慧。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画家,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的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除了在绘画方面成绩斐然,他在哲学、文艺、科学、音乐、诗歌、工程和发明等领域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是一位真正的天才。达芬奇可能没想过成为众多领域的专家,也不想追求那么多功利名禄。可能正是因为他把这些身外的荣宠看的没那么重要,只是跟随内心的追求,一切就自然而然地来到他身边,无为而无不为。

毕加索的作品除了油画外,还有陶瓷、版画、雕刻等形式。他的绘画分为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體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田园时期等。毕加索没有一个公认的老师,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学生,一直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进行创作,他从印象派、野兽派等多种画派中汲取养料,不停地转换艺术手法。人们刚认可了他的画风,忽然风格发生了转变,人家看不懂就嘲笑起来,说这个艺术家的才华已经用尽了。他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不肯讨好大众,开始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尝试新的艺术风格。他没有为了揣摩别人的品味而违背自己的信念,而是尊崇内心的感受,顺其自然的创作。迎合可以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得到身边人们的喜爱,但如果总是依靠他人来衡量自己生存的价值,就可能失去自我。因为没有迎合,毕加索在变化之中顺应了天道,于是被历史永远铭记下来。

四、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识

如果说孔子是家国之邦,老子就是人文之祖,老子的思想给中国人的审美注入了很多观念。首先,老子认为静胜于动。成语“呆若木鸡”来源于庄子,形容鸡就像木头雕出来的一样,反映的就是老子的这种思想。古代斗鸡这种活动比较盛行,有一个叫纪子的人帮齐王训练斗鸡。齐王心急,没过几天就问他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鸡看到对手以后跃跃欲试,还不可以。过了些时日,齐王又问,纪子说鸡虽然没有开始时那么兴奋了,但种种行为表明还不够沉稳,需要继续训练。又过了几个月,纪子去到齐王那里说已经训练好了。别的鸡上场都是又唱又叫,耀武扬威,这只鸡往场面上一放便呆呆的,一动不动就像木头一样。和它对敌的那些鸡根本就不敢往前冲,最后都是掉头就跑,这就是呆若木鸡的典故。所以,在很多有中国元素的电影中,处于弱势的炮灰角色一般都是很嚣张的,不用看打斗的场面就知道谁会赢,那肯定是非常沉稳的那个角色。

其次,老子认为简胜与繁,就是简单胜过复杂。大道至简,由简胜于繁可以衍生出两种状态,一种叫无胜于有,一种叫柔胜于刚。简单到极致就是无,复杂归纳起来就是有,并且是越多越好。一幅画里如果简简单单,没有过多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显得紧张,各自的性情也会很柔潤。如果一个画面里有太多东西,他们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因为纷繁复杂容易让人刚强,要保护自己就要竞争,需要处理各种矛盾,必须刚强起来。至刚易折,在这种状态下就容易受伤,这也就是柔胜于刚的说法。

观中国的山水画,只是寥寥数笔,就已经意境尽出,有大片的空白之处。画家为的是留下一种意境,让观看的人自己去补充。亦或是让对方置身其中,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个位置,这是对观画人的一种尊重。

在范曾先生的《老庄心解》中,文字的间隙穿插了很多插图,这些插图并没有全部画满,而是留下了很多空白的地方。读者在欣赏画作时有一种在休息的感觉,非常放松。这种视觉感官,把人带入了恬静高雅的艺术氛围中,让观者获得超越现实的体会。这就是老子给中国人带来的审美观念:清静而不沉闷,简单但不肤浅,空白又不空虚,柔顺但不卑贱。这些观念其实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自然。

参考文献:

[1]葛赛尔 .罗丹艺术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 [M].北京:中华书局,2015.

猜你喜欢

无为绘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