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生活素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8-03-21徐忠琴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生活素材小学数学学生

徐忠琴

摘 要: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数学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好数学,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践行“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思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入手,挖掘数学知识背后的生活内涵,体验数学学习的魅力,从而构建高效的智慧数学课堂,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素材;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7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知识抽象性、系统性很强,而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难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入手,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资源,为学生搭建生活的桥梁,让数学知识更加“接地气”,增强知识的温度,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彰显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延伸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数学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运用生活素材实现创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联系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通过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课堂的活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发展技能。

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多媒体打开了肯德基的官方网站,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这个地方,你们熟悉吗?今天我们要去肯德基美餐一顿”。教师简短的话,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置身于非常熟悉的场景中。教师点开了“网上订餐”栏目,发现:鸡肉卷23元1份,薯条11元1份,原味鸡19元1份,烤翅12元1份,奶茶9元1杯。教师让学生从中选出两种最爱吃的食品,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高涨。此时,教师说自己点了1份原味鸡和2份鸡肉卷,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9+23×2,那应该怎么解答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一共花费多少元?必须要先算什么?学生很快想到,要想算出一共用去多少元,必须要先算出2份鸡肉卷的价钱,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在有乘有加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上述案例,教师并没有将混合运算的顺序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将学生所要学的内容和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运用生活素材实现引思,突破难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讲解或者告知,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能真正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表象认知力,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突破学习的难点,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做一个长8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通风管,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题目出示后,学生认为很简单,直接套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长×宽×2+长×高×2+宽×高×2或者(长×宽+长×高+宽×高)×2,并列出算式8×4×2+8×3×2+4×3×2或者(8×4+8×3+4×3)×2,最终算出结果是136平方分米,学生满以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但老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反而摇了摇头,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心生纳闷,不知所措,此时教师拿出一个通风管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微笑着说道:“同学们,按照你们的想法,做出来的通风管还能通风吗?”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通风管没有6个面,只有4个面。通过观察通风管模型,让学生很快找到了解题思路,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引入生活元素,让数学课堂充盈生活的气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成直观、形象的事物,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触及知识的本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运用生活素材实现促学,促进内化

数学知识复杂、难懂,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时常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教师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生硬的、是没有温度的。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生活素材,促进学生思考,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完成知识建构,用具体、形象的生活素材解释数学问题,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

在教學《间隔排列》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根铁棒锯成3段,需要3分钟,如果将同样长的铁棒锯成9段,需要几分钟?题目在大屏幕出示以后,学生们认为很简单,都举起小手争着回答,毫不犹豫地说是9分钟。显然,学生们的思维陷入了定势,并没有掌握题目的要领。教师如果直接告知学生结论,学生也无法理解。于是,教师变换了角度,对学生说:“同学们每天都会上下楼,从一楼爬到四楼,要爬几层楼梯呢?”在学生的生活中,都有爬楼梯的经历,自然会明白要爬三层楼梯,因为第一层不需要爬。紧接着,教师趁势向学生问道,把铁棒锯成3段,实际上锯了几次?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2次。”“那锯一次要多少时间呢?”“1.5分钟。”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得出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3-1=2(次);3÷2=1.5(分钟);9-1=8(次);8×1.5=12(分钟)。教师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但进行解答,而且能准确表达出每一个算式的意义,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领悟、内化和升华。

上述案例,教师在学生解题时,将他们的思维和爬楼梯的经验发生联系,从而得出准确的判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了知识的建构。

四、运用生活素材实现活用,提升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学习数学的真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了解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吗?班级学生每周花多少时间阅读课外书?四大名著中,班级学生最喜欢读的是哪本书?班级学生每个月一共读了多少本书?”这样的问题,极具生活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设计了调查表,积极搜集数据,然后根据所搜集的数据,绘制成相应的统计图,来正确评价学生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统计的问题,对数据展开分析,然后甄别,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强化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优势的理解,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体系。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的作业,加强了数学知识横向间的联系,改变以往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状态,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乐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教师对生活素材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研读教材,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凸显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趣味性和适用性,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发奎.浅谈对小学生发现和记录生活素材的训练[J].课程教育研究,2013,(34).

[2]施贵林.数学生活素材的精选妙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2,(Z5).

猜你喜欢

生活素材小学数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学生写话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生活化浅谈